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英语: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简称德国,首都柏林。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国土面积358000平方千米,陆地边界全长3876千米,海岸线长2389千米。地处西欧海洋性气候区和东部大陆性气候区间。共有16个州,10786个市镇。截止2024年4月,总人口约8470万,主要是德意志人。官方语言为德语。
中世纪以来,拉丁语的“日耳曼尼亚”(Germania)以及来源于此的“日耳曼”(Germanien)作为德国地理名称一直在使用。中世纪后期,在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背景下,“德意志兰”作为一个地理名称成为一个通用的国名,在汉语中简称为“德国”。“德意志”一词来源于古德语“diot”一词,意为“人民”,最早史见于公元8世纪,是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日尔曼部落所讲的方言。
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其疆域东起易北河和萨勒河,西到比利牛斯山,南至意大利北部,北达北海,成为法兰克大帝国。在这广阔的大帝国中,有许多讲德语的日尔曼部落。这些日尔曼部落人所讲的方言被称为“德意志”。公元814年,查理大帝驾崩,法兰克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在瓜分各种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东、西两个王国。讲法语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法国,而讲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的居民在此后的长期生活中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同属一国”的感觉,这时,“德意志”一词也就从一种语言的代名词发展为代指讲这一语言的人。当这些讲“德意志”语的部落后来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时,他们不但用“德意志”来命名自己的语言和人民,还用它来称呼自己生活的国家。
公元前后,在今天的意大利以北的中欧平原上,已定居着许多“蛮族”部落,他们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他们的生活状况、经济关系和社会组织也都不甚了了,仅仅由于同罗马人的不断冲突、经常战斗和转手贸易而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Germannen),日耳曼这个名称的意思多半是“令人生畏的好战的战士”。
日耳曼人属于印欧语族的日耳曼语支。他们有着共同的体征:金发、碧眼、高鼻、体形高大;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语言基本可通,在迁移中形成不同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到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已遍布于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有几支日耳曼人已渡过莱茵河下游侵入高卢人的地域。高卢人既被罗马人征服,莱茵河下游西岸的日耳曼人也就臣服于罗马,其所占之狭长地带被划分成“上日耳曼尼亚”和“下日耳曼尼亚”两郡,属高卢省。这两郡之地又称为“罗马的日耳曼尼亚”,而莱茵河以东未归属罗马的广大地区则被称为“大日耳曼尼亚”,“日耳曼”这个名称后来就专指“大日耳曼尼亚”,大日耳曼尼亚正是后来德意志兰的基本领土。
这些日耳曼部落的社会发展,同罗马帝国的影响不无关系。恺撒《高卢战记》所记,公元前一世纪的日耳曼人还处于氏族社会,从事畜牧和狩猎,过半游牧生活,知道农耕,但土地并未成为私有;到公元一世纪的塔西陀时代,日耳曼人的氏族社会已出现解体现象,但未出现国家;农业开始相对稳定,不是一年一易了;土地尚未成为私有财产。耕地定期按家族重新分配,每个家族各自经营份地;凡有功绩的人可以得到较多的土地;森林、牧场、荒地、水源等仍为氏族成员所共有。
从公元前2世纪末以来,日耳曼人对罗马边境省份和所属地区的骚扰劫掠,引起罗马人的注意。此后罗马帝国企图征服日耳曼部落所据之土地,使成帝国之行省,激起日耳曼部落的不断反抗。直到公元6年,罗马人才几乎把所有莱茵河以东直到威悉河、部分直到易北河的大日耳曼尼亚归属罗马帝国。接着日耳曼人又夺取了设在他们土地上的罗马据点,把驻屯军赶过莱茵河。罗马帝国在莱茵河以东地区的统治被推翻。莱茵-多瑙河上的国境墙堡垒和城市,也就成为后来德意志兰最早的城市。公元9年的日耳曼人的胜利,决定了后来的德意志兰没有像高卢那样被罗马帝国吞并和罗马化,决定了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和边界仍然在莱茵河,不是在易北河,可以说条顿堡森林的会战使日耳曼尼亚永远摆脱罗马而取得了独立。
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始于公元3世纪。这时的日耳曼人开始结成部族联盟或巨大的部落联盟,重,要的有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盎格鲁人、萨克森人、伦巴德人等。他们在成功地摧毁罗马帝国在莱茵河以东和多瑙河以北地区的统治后,一部分法兰克人甚至移居到下莱茵河左岸地区,阿勒曼尼人移居到莱茵河、美茵河和多瑙河之间的前罗马人地区。衰弱的罗马帝国不得不允许整族的日耳曼人以“同盟者”身份进入帝国境内,“以蛮制蛮”。日耳曼部落的首领们则通过掠夺战争成为巨富,掠得的战俘成为他们地产上的奴隶。从公元4世纪中叶开始,日耳曼人掀起新一轮的迁徙,即突破“国境墙”向罗马帝国全面武装突进,引起整个中欧、西欧、南欧、北非的大变乱。
公元3世纪到公元6世纪的日耳曼部族民大迁徙,与其他游牧“民族”进入农耕世界一样,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带来掠夺和破坏,另一方面在他们定居下来后,受当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过渡到农耕,扩大了农耕经济的领域,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日耳曼人给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以最后的一击,而自己的社会制度也在这一撞击中解体。
“德意志”(deutsch)一词大概同“日耳曼”(Germann)一词一样,都是外人所给予的。构成早期德意志人的主要部落或部族,从西北向东南分别为弗里斯人、萨克森人、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图林根人、士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这些德意志人的部落或部族,团结在他们的军事首领即公爵的周围,努力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势力,独立地顽强地抵御罗马化的企图,特别在抵御来自境外的阿拉伯人、诺曼人、斯拉夫人和马札尔人的入侵中,不仅加强了德意志人的共命运感,而且也大大加强了地方势力。
919年,萨克森王朝的统治开始(919年~1024年),在德意志历史上是一件重要事件:创立了德意志王权。亨利一世的政策,无论对内对外,都在尽力巩固和扩展王室的中央政权,表现在他力图把各公爵置于国王的控制下,以及力图巩固王国的疆域范围。亨利一世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武装力量,保证政策的执行。921年,他依靠教会势力和中小世俗封建主的支持,挫败了士瓦本公国和巴伐利亚公国的抵制,重建了王国的统一;925年利用西法兰克王国内江之机,吞并了洛林;934年,击败了入侵萨克森-图林根地区的匈牙利人,遏制了匈牙利人的侵犯;同年借口丹麦人进攻弗里斯人而侵入丹麦,重建先前的丹麦边区马克。亨利一世时期已在其疆域内形成一个早期封建的德意志国家,所谓“早期封建”,是因为封建制度还在形成过程中,所谓“德意志国家”,是说经过历史的发展有可能形成德意志民族和民族国家。
亨利一世的政策由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续执行。奥托一世首先是把大多数公爵职位都代之以自己的亲戚或亲信充任,把最主要的主教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给予教会封建主一些特权,例如征收某些捐税,作为控制他们的手段。奥托向主教辖区提供保护和授予特恩权,赋予主教和修道院长以国家行政管理职务,创建了所谓“奥托的王国教会体制”。教会统治区等同于伯爵统治区。自10世纪50年代起,教会日益成为王国行政的执行机构和国王政策的支柱。奥托的萨克森王朝控制了德意志王国的五大公国。
奥托极力想建立既是世俗的又是教会的统一的中央政权,教廷也特别支持这种企图。962年2月2日,教皇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把““罗马皇帝””称号加给德意志国王,重演了162年前查理大帝在罗马加冕的一幕,重又出现了“罗马帝国”,但这一次是形成“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这个帝国一直存在到1806年。在这个基础上成长了所谓帝国思想:皇帝是西方国家最高的世俗封建主,罗马教皇是西方国家最高的教会封建主。皇帝在法律上就成为西方国家所有封建主的最高君主。
奥托一世虽被尊为“罗马皇帝”、“大帝”,但皇帝的头衔不是自动传给每个德意志国王的,德意志国王为得到皇帝称号和皇位,必须去罗马由教皇加冕方可,没有加冕的只能称作“德意志国王”或“罗马人国王”。由于这种依赖关系,就产生了后来的严重纠纷。在11世纪上半叶,德意志皇权处在极盛时代,帝国内部的封建无政府状态有所消除,封建主过大的独立性也受到约束。
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普鲁士有三个含义:第一,中世纪曾在德意志骑士团统治下的、波罗的海沿岸的普鲁士人领土;第二,1701~1918年在德意志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下的普鲁士王国,它是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联邦内的一个邦国;第三,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覆灭后所设的德国的邦。普鲁士是一个德意志国家,一个德意志邦国。
18世纪初,普鲁士即已崛起,与奥地利争雄于德意志。至19世纪,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建立一个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反而显得更加紧迫。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德意志邦联成立。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此后普鲁士越发成为德意志统一的主导力量,尤其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内政、军事和外交斗争。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收回北方被丹麦占领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普鲁士又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联;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德国南部多个邦脱离法国统治,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并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在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德皇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建立了纳粹德国。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打击下,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德军于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展开入侵,后协同苏军迅速占领波兰全境,英国及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展开。随着战争进行,德国及其盟国迅速控制欧洲大陆及北非,但迫使英国投降或停战的计划未能成功。1939—1940年,通过发动闪电战,迅速占领了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对英国发动了空袭。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入侵苏联。德国于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19日的蓝色行动遭受失败而由东线战场撤退,又陷入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国的盟国意大利于1943年9月投降,迫使德国须防御意大利战线。诺曼底战役后增加了西线战场,同盟国军队进一步进入德国领土。
1945年4月25日的柏林战役中苏军攻入柏林城,4月30日苏军完全占领柏林城区,当天下午希特勒自杀,柏林防区司令打算向苏军统帅做出有条件的投降遭到了苏联方面的拒绝,5月2日在多次交涉无果下柏林守卫军投降,5月8日,德国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1945年8月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划分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的德国占领区合并。
1949年5月23日,合并后的德国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同年10月7日,德国东部的苏联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1961年,民主德国修建了柏林墙阻止东德居民向西流动。
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同年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
1989年东欧剧变,包括东德在内的各国社会主义政权纷纷垮台;
1990年,在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同意下,东德和西德终于达成两德统一条约。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
1990年5月18日,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
1990年8月31日,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陆地边界与九国接壤,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陆地边界全长3876千米,海岸线长2389千米,国土面积357588平方千米。南北之间的直线最远相距876千米,东西之间相距640千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边境线全长为3758千米。德国首都柏林属于东1时区,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每年3月到10月实行夏令时,期间将时钟调快1小时,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
德国处于欧洲中部,具有中欧过渡型的气候。西部德国接近大西洋,常年吹着西风,受着海洋的影响比较深,因此:具有海洋性气候;东部德国接近内陆,受着大陆的影响比较深,因此具有东欧型的大陆气候。
德国各地由于位置和高度的不同,气候有所差异,可分为4个气候区。
(1)西北部北海沿岸和威悉河、易北河下游一带属西北气候区。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中等,各月都有,云量多,湿度大,日照比较少。
(2)北德平原的东部,从波罗的海沿岸到易北河中游一带,属东北气候区。夏季较热,冬季较冷,湿度年较差越向东越大,降水较少,云量和湿度也较小。
(3)南部德国各高地都具有同一类型的气候,冬季比较冷,降雪比较多,冬夏温度表现比较极端。
(4)莱茵河的干流和支流,凡在河谷低地,都具有同一性质的气候。一般是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热,降水比较少。
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温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温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则为-6℃左右。属于例外的是气候温润的上莱茵河谷,以及经常可以感到从阿尔卑斯山吹来的燥热南风的上巴伐利亚和山风刺骨、夏季凉爽、冬季多雪,从而构成自己独特气候区的哈尔茨山区。因各地区地理条件的不同,德国最高温度在摄氏20-30℃之间,最低温度在1.5至-10℃之间。
德国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德国西部降水比较多,东部降水比较少;高地降水比较多,谷地降水比较少。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德国西部平原的年降水量一般在600~800毫米之间,东部平原的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下。首都柏林全年降水,只有554毫米,比西部的不莱梅少127毫米。高地和谷地的降水差别大,如黑林山北部的佛罗顿城,海拔740米,年降水量有1473毫米。莱茵河谷低地的降水量比较少,一般在600毫米左右。
德国位于欧亚大陆西部,其地质构造以东欧地台为核心,向南增生的大陆。东部与西伯利亚地台相邻,通过乌拉尔褶皱带相接;西部则与挪威-不列颠岛-阿巴拉契亚加里东褶皱带及北美地台邻接。南部以阿尔卑斯-高加索中、新生代褶皱带为界,与冈瓦纳古陆有亲缘关系。这些地质特征揭示了德国地质构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古生代初期,德国地区都还沉在海底。有些是深海,有些是浅海。知道石炭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个猛烈的造山运动,一般称为海西宁造山运动期(海西宁这个名词就来自德国,是德国中部山区的古名);由于这个运动,德国南部的地层都发生了褶皱,同时也升起台地。到第三纪中期,欧洲产生了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原在德国以南的深海,升起成为阿尔卑斯山。这一新的造山运动影响着德国地区,使这个地区都被抬升高,同时还发生了很多断层作用,此外有些地方发生了火山喷发,由熔岩构成了台状山地。
德国的地形异常多样,从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原台地、丘陵、山地、湖泊直至辽阔宽广的平原。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一般都从南方流到北方,具有重要的运输意义。德国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千米)、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
河流
莱茵河全场1326千米,上游发端于瑞士阿尔卑斯山中,从康士坦斯湖以下至巴塞尔一段,成为德国和瑞士的界河。这一段水浅流急,不适宜于航行,但水力蕴藏丰富。从巴塞尔以下,莱茵河从原来东西流方向变为南北流方向。莱茵河从巴塞尔到美因士之间,流经平原。大约以卡尔斯台河为界,在此以南,莱茵河是德、法两国的界河,河以西是法国疆土;在卡尔斯台河以北,两岸都在德国境内。莱茵河从巴塞尔以下,均可通航。莱茵河从美因士到科隆之间,流经莱茵高地,形成峡谷。从科隆以下才入平原,最后折向西行,经荷兰境内,流入北海。
多瑙河位于德国南部,上游发源于德国黑林山的东坡,向东流,经过巴伐利亚高原出德国国境,流经奥地利、匈牙利等过后,最后流入黑海。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
易北河全长1150千米,上游发源于捷克高原,穿过厄尔士山脉,流入德国境内。主河道从东南流向西北。
威悉河发源于威悉高地,全场710千米。上游水小河浅,无航运价值。下游流经平原地区,西面接通埃姆斯河,东面接易北河和柏林,运输作用较大。
埃姆斯河上游发源于孟斯特东南,向北流入北海。原是一条小河,因上游接近鲁尔工业区,下游又在德国境内入海,因为在航运上占有重要地位。上游有运河接入鲁尔区的莱茵河,中游也有运动往东和威悉河、易北河相通。
湖泊
德国有约780个面积大于0.5平方千米以上自然湖泊(约750个)和人工湖泊(约30个),大于25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0个,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26个,湖泊分布很不均衡,大多分布在德国东北部的低洼平原地带和南部阿尔卑斯山脚区域,都在距今约12000年之后形成。其中位于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三国之间的博登湖(Bodensee,又称康斯坦茨湖,英语Lake Constance)是德国湖面最大、水最深以及水体量最多的湖。
博登湖位于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三国边境,是德国最大的湖泊。其整个汇水区面积为11438平方千米,其中28%位于德国境内,分别属于巴登符登堡州和拜仁州。博登湖湖盆位于海平面395米,整个湖面为536平方千米,分为上湖(Obersee)和下湖(Untersee),上湖面积为473平方千米,下湖面积为63平方千米,博登湖最深处为254米,也是德国最深的湖泊。
德国水利工程建设起步早,共修建了总长7500千米的堤防,建有500多座水库和滞洪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其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现了多目标的要求,即水利工程要与生态环境保护、航运、供水、旅游度假休闲等结合起来。利用山区落差大的特点,密集地开发梯级水利工程,利用平原低地平缓宽阔的河道发展航运,如利用莱茵河上游河段83米的落差修建了14个梯级水利工程。在中下游平原低地地区,河流坡降小,易于航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航运,从而极大地发挥了水利工程的效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修建的运河将四大水系纵横相连,构成巨大的水系网络。
由于德国目前新建水利项目少,符合建设条件的河流基本已得到开发利用,因此,水利部门已经将工作重点转向工程管理方面上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的正常发挥。
德国位于欧洲的中部 ,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由于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故大多数河流由南流向北,刚好弥补了降水量南多北少的差异。因此,德国是一个水资源时空分配均匀且较为充沛的国家。德国境内可利用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约为1880亿立方米。
德国北部平原多灰化土。北部平原和南部高地相邻处,有狭长的黑钙土带,南部高地多森林棕壤。
灰化土主要分布在德国北部,由于过度淋洗作用,表土的有机质被淋失,缺少肥力,不利于植物生长。呈粉末状。德国北部平原的西北部,灰化土分布普遍。草地多供畜牧。较低的地区成为泥炭沼泽。沿海一带黏土地区,肥力较高,圩垦后成为农田。
黑钙土主要位于易北河中游地区。这里降水较少,淋洗作用较弱。德国中部的黄土,多数发育成为黑钙土。但在降水比较多的地区,淋洗作用较盛,就成为黄棕色土壤,也就是退化黑钙土。
森林棕壤分布在德国中部的土壤,土壤肥力较高。地表主要是森林地区,一般生长落叶树,树木清除后,可以耕种。在降水丰富或者坡度较陡的地区,土壤也受到灰化作用。
德国除硬煤、褐煤和盐储量丰富以外,其他自然资源较为贫乏,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约2/3的初级能源需进口。2019年,德国是世界第二大褐煤生产国、第三大原高岭土生产国、第四大岩盐(包括蒸发盐和卤水)生产国、第五大钾盐生产国。2022年,德国褐煤开采量为1.31亿吨,天然气产量接近48亿立方米。
德国森林总面积为1074万公顷,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为30.7%。林地按所有制分配的比例为:老州国有林占30.4%,公有林占24.1%,私有林占45.5%;新州国有林占42.3%,公有林占8.6%,私有林占49.1%。
德国的原始林树种以阔叶树种为主,主要树种有山毛榉和栎树。栎树有柞栎、无梗栎、短茸毛栎。其他阔叶树种有鹅耳枥、欧榛、椴和槭等。针叶树种主要是冷杉、云杉和松树。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造林运动中,德国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林被改变为针叶树种人工林,致使天然林几乎全部消失。20世纪后期,德国逐步在针叶林中引入阔叶树种,现在德国的森林资源树种结构比例为:老州栎树9.6%,山毛榉和其他阔叶树种27.8%,松和落叶松21.3%,云杉和其他针叶树种41.3%;新州栎树6.0%,山毛榉和其他阔叶树种18.9%,松和落叶松54.9%,云杉和其他针叶树种20.2%。
德国森林的平均蓄积量为270立方米/公顷,在欧洲国家中占首位。森林年生长量约5700万立方米,年采伐量约4000万立方米,森林采伐量明显低于生长量。
德国处于温湿的西风带,属于西欧海洋性与东欧大陆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平稳温和是德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无特大自然灾害。德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为洪灾,特别是北部的易北河和中西部的莱茵河流域较为多见;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暴雪、飓风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
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共有16个州,13175个市镇。各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柏林市、勃兰登堡州、不来梅市、汉堡市、黑森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萨尔州、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和图林根州。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为市州。
柏林是德国首都和最大城市,面积约89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30日人口约387万人,为德国的州级市,下设12个区。曾是历代选帝侯的官邸所在地及普鲁士王国和俾斯麦1871年统一德国后德意志帝国的首都。1945年纳粹战败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柏林和德国被一分为二。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后,东西柏林正式合并为一个城市。
柏林是德国主要工业城市之一,电子、机器制造、化工、印刷、纺织和食品加工等行业居主导地位。服务业是该市从业人员最多的一个行业。除此之外,交通技术、生物技术、医学、媒体经济、信息通讯技术及环保技术均是该市的重要行业。是德国文化中心,有3个歌剧院、150多个剧场、170多个博物馆、上百个艺术展览馆和91个电影院。定期举办艺术节、电影节和各类展会。市内有几十所大学、专科学院及数量众多的研究机构,历史悠久的洪堡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是世界著名学府。
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国三大州级市(柏林、汉堡、不来梅)之一,与德国其他13个联邦州地位相同。面积755平方千米,位于德国北部,易北河下游,距北海约100千米,人口约189万(截止2022年底)。
汉堡是德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外贸口岸,是德国最重要的外贸城市,全德外贸运输的一半经过该市。汉堡港的集装箱转运量在欧洲占第二位。德国重要的媒体中心,德国6大家出版集团有5家坐落在汉堡,有近万家广告商、1500多家出版社、650多家印刷企业和3000多家音像、广播企业。目前有外国领事机构97个,其中69个为名誉领事和领事馆,为仅次于纽约和香港拥有领事机构最多的城市,同时是国际海洋法法庭所在地。汉堡是德国北部的银行中心和德国最大的保险业城市之一,是德国北部的文化中心,也是是德国北部的银行中心和德国最大的保险业城市之一。有10多所大学,如汉堡大学(建于1919年)、汉堡应用科技大学、汉堡-哈堡理工大学、汉堡艺术学校、汉堡国际音乐学院等。
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巴伐利亚州州府,坐落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海拔500多米的高原上,多瑙河支流伊萨河畔流经市区。慕尼黑建于1158年,至今已有850年历史,是巴伐利亚州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人口153.9万人。慕尼黑是德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经济门类齐全,高科技产业集中,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和谐并存。其制造业十分发达,汽车制造、机械、电气、化工行业在德国均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宝马、西门子等数十家跨国公司和30多万家中小企业。银行业在全德排名第二,保险业居德国第一和欧洲第三位,慕尼黑还是欧洲最活跃的研究基地之一,也是欧洲专利局、德国专利局和德国专利法院所在地。在德国最大的50个城市综合排名中,慕尼黑一直高居榜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起到了关键作用。
慕尼黑以建筑艺术、博物馆、文化活动以及邻近阿尔卑斯山的地理优势而闻名。这里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有标新立异的现代造型、有德国最大的大学、星罗棋布的博物馆。作为德国主要的艺术和文化中心,2家歌剧院、45家博物馆和40多家剧院使这座城市充满了人文魅力。举世闻名的慕尼黑啤酒节是传统民风民俗的最佳体现,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六百多万游客流连忘返。首府慕尼黑市举办的世界最大的民间节日啤酒节每年吸引六百万名观光客,喝掉约600万升啤酒。另外,慕尼黑也是体育名城,曾于1972年举办夏季奥运会。著名的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主场也在此。
科隆是德国第四大城市,德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德国中部经济最发达、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横跨莱茵河两岸,面积为405.15平方千米,人口108万。
科隆经济发达,主要工业有化工、电子、车辆制造和机械制造。医药、食品、化妆品、橡胶制品和唱片业也很发达。科隆是德国重要的博览会中心、宇航中心、汽油和柴油贸易中心,德国联邦铁路局和汉莎航空公司总部设在该市。科隆常年举办各类展会,其中照相器材、食品、运动器材和国际家具等专业展会最为有名。科隆是德国通讯中心,德主要电台、电视台均设于此,市中心占地20公顷的“媒体公园”集中了200多家媒体机构。市内有许多剧院、博物馆和画廊,每年都举办多种文化活动,包括科隆狂欢节等。科隆大教堂是科隆市最著名的地标建筑。
法兰克福是德国第五大城市,位于美因河两岸,面积249平方千米,人口76.7万(截至2022年)。是德国金融中心、博览会城市和通向世界的空中门户及交通枢纽。法兰克福是德国乃至欧洲重要的工商业、金融服务业和交通中心,全城拥有超过324家银行,经营着德国85%的股票交易、欧洲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车展。超过200家信贷金融机构坐落于法兰克福,包括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德国中央合作银行总部等德国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总部、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瑞银集团、美国花旗银行、摩根斯坦利等外国金融机构,以及世界第五大的德国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排名第19的国际金融中心,被誉为“莱茵河畔的曼哈顿”。
法兰克福国际机场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机场和航空运输枢纽之一,是仅次于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的欧洲第二大机场。有近60家规模不等的博物馆。每年举办约46次大型国际博览会。工业以化学(染料、制药、化肥、人造纤维、合成橡胶)最为重要,次为机械、电器、电子等。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亦诞生于该市。
不来梅
不来梅全称“自由汉萨市不来梅”,位于德国西北部,威悉河下游,由不来梅和不来梅哈芬(Bremerhaven)两市组成,面积419.38平方千米,是德国最小的联邦州。人口67.9万(2020年9月),其中约80%居住在州府不来梅市。该市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邦之一。不来梅是德国三个州级市之一,州政府称为“市政府”,市政府市长即州长。
不来梅是德国第二大港,也是欧洲重要的中转海港和主要的汽车、水果集散地。除港口、造船、渔业和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不来梅还拥有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工业支柱产业,全球奔驰轿车销量的近四分之一在不来梅生产;空客公司不来梅分厂是德国仅次于汉堡的第二大飞机研发和生产基地,主要负责宽体飞机机翼的生产和组装。
德国是欧洲位列俄罗斯之后的第二大人口国家。截至2022年末,德国总人口8436万人,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236人,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口主要分布在柏林、汉堡、慕尼黑、科隆、法兰克福、不莱梅、斯图加特、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等城市。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7%,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共计80余个。劳动力人口457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4.2%。截至2022年末,德国约有1232万外籍人员,占人口总数的14.6%,其中最多的是土耳其人,约133.8万。旅德华侨约13.8万人,主要分布在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等大城市。
截至2024年7月,德国总人口约8470万人。
德意志民族与少数民族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统称日尔曼人,他们是由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 等这些古老的日尔曼部族经过近千年的同生共长而形成的。在德国还居住着少数的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索布族是德国惟一的少数民族。索布族人主要居住在劳齐茨山区,他们是斯拉夫人的后裔。
2022年,德国全国人口中,德意志人人口为7203万人,占总人口的85.4%;欧盟各国背景人口为459万人,占总人口的5.5%;非欧盟欧洲国家背景人口为389万人,占总人口的4.6%;其他国家背景人口为383万人,占总人口的4.5%。
德国官方语言为德语,英语亦较为普及。除此之外,索布人、弗里森人和丹麦人也在各自生活区域里保留了本民族语言。德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术和日常沟通语言之一。全球有大约1.3亿人以德语为母语。德语是欧盟中母语人数最多的语言。将德语作为母语的国家,除了德国,还有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此外,在瑞士的大部分地区、比利时和卢森堡以及其他地区,比如意大利北部的南蒂罗尔、丹麦南部北石勒苏益格(丹麦)等地,人们也以德语为母语。
德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日尔曼语族,它与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荷兰语及英语均为亲属语言。德语语法较难掌握,句形为“框形结构”,动词(谓语)放在句首或句尾,其他句子成份(如宾语、表语、状语、副词等)放在句中。德语还根据人称和时间的不同,动词要变位和变时态,名词要变格,而且名词还有性属之分。虽说德语的语法比较难,但它的单词还是比较容易书写和记忆的。一般来说,只要发音准确,就能正确地书写。
天主教和新教的德国福音教会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教会。按信众人数,希腊东正教可排为德国第三大宗教,此外,还有3.6%的人信奉伊斯兰教,42%的人无宗教信仰。德国宪法保证公民信仰和宗教自由,遵守宪法的宗教社团被认定为“公共法律团体”,拥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和在税务规定允许范围内收取教会税的权利。
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德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在全国大约有将近5800万人信奉基督教两个教派中的一个。其中大约2950万人信福音新教,2800万人信罗马天主教,还有一小部分属基督教其他小宗教团体,如福音会一卫理会教会、浸礼会、老天主教会、门诺会、贵格会和救世军等,这些都是自由教会。在德国,新教教徒在北方占多数,南方则多为天主教教徒,但在一些州,如巴登一符滕堡和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则是两个教派势均力敌。不过总的来看,教徒中是老多新少。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麦展,信教的人正在减少,尤其是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只是在出生后去教堂洗礼,长大成人后很少去教堂做礼拜。对于他们来说,宗教节日就是假日,届时他们多是出远门度假,而不是去教堂做礼拜。
德国的实行议会民主制下的总理负责制,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互相独立并互相制衡。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决定国家大政方针。联邦总统只是国家元首,并不直接领导联邦政府,不享有实际行政权。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于1949年5月23日生效。《基本法》确定了德国五项基本制度: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制国家和社会福利制度。1990年8月两德统一条约对《基本法》某些条款作了适应性修订,10月3日起适用于德国全境。2006年,德国通过了联邦制改革法案,采取“以权力换权力”的办法,重新调整和明确了联邦与各联邦州的管辖权限,将部分立法权下放到联邦州,同时减少主要代表各州利益的联邦参议院的立法参与权和审批权,从而提高了政府决策能力和立法效率。
德国实行多党制,主要有以下政党:
(1)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简称“基民盟”。1945年成立。党主席弗里德里希·梅尔茨(Friedrich Merz)。
(2)基督教社会联盟(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 V.):简称“基社盟”。1945年成立。根据与基民盟达成的协议,该党只在巴伐利亚州发展组织并开展活动,在联邦议院与基民盟组成联盟党议会党团。党主席马库斯·索德尔(Markus Söder)。
(3)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社民党”。1863年成立,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工人党之一。1878年,被俾斯麦政府宣布为非法,1890年重新获得合法地位。1933年,社民党被纳粹政权取缔,战后重建。1990年9月,东、西德社民党合并。党主席萨斯基娅·艾斯肯(Saskia Esken)和拉斯·克林贝尔(Lars Klingbeil)。
(4)联盟90/绿党(Bündnis 90/Die Grünen):简称“绿党”。德国西部的绿党成立于1980年1月。1993年5月与东部的联盟90/绿党合并。现任党主席奥米德·诺利普尔(Omid Nouripour)和里卡达·朗(Ricarda Lang)已提出辞职,待2024年11月党代会上将选举产生新任党主席。
(5)自由民主党(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简称“自民党”。1948年成立。党主席克里斯蒂安·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
(6)德国选择党(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简称“选择党”。2013年成立。党主席提诺·克鲁帕拉(Tino Chrupalla)和爱丽丝·魏德尔(Alice Weidel)。
(7)左翼党(Die Linke):2007年由左翼党—民社党(Demokratische Linke—PDS)和劳动与社会公平选举抉择党(Wahlalternative Arbeit und Soziale Gerechtigkeit)合并而成。党主席伊内斯·施韦尔特纳(Ines Schwerdtner)和扬·范阿肯(Jan van Aken)。
(8)“萨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为了理性与公正”党(Bündnis Sahra Wagenknecht – Für Vernunft und Gerechtigkeit):简称“瓦盟”。2024年成立。党主席萨拉·瓦根克内希特(Sahra Wagenknecht)和阿米拉·穆罕默德·阿里(Amira Mohamed Ali)。
(9)德国的共产党(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为1956年被禁止的德国共产党。党主席帕特里克·科波勒(Patrik Köbele)。
现任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1956年1月5日生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代特莫尔德市,曾就读于吉森大学的法学和政治学专业,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施泰因迈尔在下萨克森州政府担任法律顾问,1999年担任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的总理府部长。2005年,施泰因迈尔出任由德国史上首位女总理安格拉·默克尔领导的德国大联合政府外交部长。2007年,他被任命为副总理。2009年,施泰因迈尔作为社会民主党总理候选人与默克尔角逐德国总理宝座,失败后在联邦议会中任在野党社民党党团领袖。2013年,由默克尔领导的新一届联合政府成立,施泰因迈尔再次出任外交部长,2017,当选第12任德国总统。2022年,当选连任德国联邦总统。
现任总理:奥拉夫·朔尔茨,1958年6月,生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毕业于德国汉堡大学法学专业。朔尔茨1998年至2001年担任德国联邦议院议员,2002年至2011年再次担任德国联邦议院议员。2002年至2004年担任德国社民党秘书长,2005年至2007年担任德国社民党议会党团第一干事长,2009年至2011年担任德国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2009年至2019年担任德国社民党副主席。2007年至2009年担任德国联邦劳动和社会部长。2011年至2018年担任德国汉堡市市长。2018年至2021年担任德国联邦副总理兼财政部长。2021年12月,朔尔茨出任德国联邦总理。
德国议会是德国最高的权力机关,实行两院制,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每届任期4年。2021年9月26日德国举行第二十届联邦议院选举。10月26日,德国第二十届联邦议院召开首次全会,社民党议员贝贝尔·巴斯(Bärbel Bas)当选新一届联邦议院议长。新一届联邦议院共有733席,各党席位分配为:社民党207席,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196席,联盟90/绿党117席,自民党91席,选择党76席,左翼党28席,瓦盟10席,无党团议员8席。
联邦参议院参与联邦立法并对联邦的行政管理施加影响,维护各州的利益。按各州人口比例由各州政府指派3-6名州政府成员组成,共69席。参议长由各州州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总统因故不能行使职权时代行总统职务。2024年11月1日,萨尔州州长安克·雷林格(Anke Rehlinger,社民党)出任参议院议长,任期至2025年10月31日。
联邦宪法法院是德国宪法机构之一,主要负责解释《基本法》,监督《基本法》的执行,并对是否违宪作出裁定。共有16名法官,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各推选8名,由总统任命,任期一般为12年。正、副院长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轮流推举。现任院长施特凡·哈尔巴特(Stephan Harbarth),2020年6月就任。
此外设有联邦法院(负责民事和刑事案件)、联邦行政法院、联邦财政法院、联邦劳工法院、联邦社会法院等。
联邦和州法院相应设有检察院,但不受法院的管辖,不干预法院的审判工作,其任务主要是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并提起公诉。检察院受联邦或州政府司法部的领导,在行使职权时相对独立。联邦检察院由联邦总检察长和若干名联邦检察官组成,联邦总检察长延斯·隆美尔(JensRommel)于2024年3月就任。
德国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部长组成。本届联邦政府共设16位联邦部长,主要政府机构如下:联邦总理府、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联邦财政部、联邦内政和国土部、联邦外交部、联邦司法部、联邦劳工和社会保障部、联邦国防部、联邦食品和农业部、联邦家庭、老年、妇女和青年部、联邦卫生部、联邦数字化和交通部、联邦环境、自然保护、核安全和消费者保护部、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联邦住房、城市发展和建设部。
政府其他主要成员有: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Robert Habeck,绿党)内政和国土部长南希·费泽(Nancy Faeser,社民党),外交部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绿党),司法部长马尔科·布施曼(Marco Buschmann,自民党),劳工和社会保障部长胡贝图斯·海尔(Hubertus Heil,社民党),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Boris Pistorius,社民党),食品和农业部长杰姆·厄兹代米尔(Cem Özdemir,绿党),家庭、老年、妇女和青年部长莉萨·保斯(Lisa Paus,绿党),卫生部长卡尔·劳特巴赫(Karl Lauterbach,社民党),数字化和交通部长福尔克·维辛(Volker Wissing,自民党),环境、自然保护、核安全和消费者保护部长施特菲·莱姆克(Steffi Lemke,绿党),教育和研究部长贝蒂娜·施塔克-瓦青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自民党),经济合作和发展部长斯韦尼娅·舒尔策(Svenja Schulze,社民党),住房、城市发展和建设部长克拉拉·盖维茨(Klara Geywitz,社民党),总理府部长沃尔夫冈·施密特(Wolfgang Schmidt,社民党)。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全球第三大出口国。经济总量位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三经济强国。2023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4.12万亿欧元、同比下降0.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8万欧元。2024年第二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1%。2023年,德国公共财政总收入1.86万亿欧元、同比增长6%,总支出1.95万亿欧元、同比增长4%,国家财政预算总赤字918.73亿欧元。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德国联邦银行黄金储备约3351.5吨,全球排名第二;截至2024年9月,德国外汇储备约336亿欧元;截至2024年7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份额为266.3亿欧元。
德国自然资源贫乏,原材料和能源供应主要依赖进口,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高,与全球经济紧密联系,经济收入有一半来自出口,是全球三大出口国之一,在世界贸易组织排名中,常年位列中国和美国之后。德国工业基础雄厚,服务业发达,经济体系较为完整,门类齐全,汽车及配件、机械设备制造、电子电气、化学及制药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居世界市场领先地位。
德国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1660万公顷,占比超过国土面积的一半,其中农田面积约1166万公顷。德国拥有农业企业25.6万家,以中小企业和家庭企业为主,其中有机农场约3.7万家。据德国联邦农业信息中心测算,2022年德国农业产值约744亿欧元。据联邦统计局统计,2022年,德国农业出口额110.3亿欧元,进口额372亿欧元;林业出口额11.6亿欧元,进口额8亿欧元;渔业出口额2亿欧元,进口额8亿欧元。2023年农业产值为763亿欧元。就业人口约93.8万。农业企业约26.3万家,以中小企业和家庭企业为主。
德国雨水丰沛,日照少,山地和沼泽地多,适于牧草或饲料作物生产,畜牧业生产发达,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畜牧业主要为饲养乳用、肉用牲畜。从畜产品产量上看,德国牛奶和猪肉产量居欧盟首位,牛肉产量仅次于法国,居欧盟第2位。从产值来看,主要为牛奶(占本国42.3%)、猪肉、牛肉和小麦,分别占欧盟的19.2%、17.7%、14.7%和17.2%。
德国黑麦、大麦、油菜、土豆和啤酒花等作物的产量均均居欧盟首位。2015年德国谷物播种面积652万公顷,产量4890万吨,约占欧盟总产量的16%,仅次于法国。德国栽培葡萄历史悠久。莱茵河上、中游地区及美茵河、内卡河、莫塞尔河下游及易北河上游地区都是有名的葡萄产区。栽培面积最大的为白葡萄品种雷司令(Riesling)。
德国为世界最大的农机出口国,也是西欧最大的农机生产国和第二大消费国。农机制造业产值约占全世界总产值的10%。在西欧国家中约占1/4,产品出口率达74%。优势农机主要是收割机、青饲机、打捆机、植保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化程度非常高,从播种到收获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德国工业高度发达,工业结构及特点:(1)侧重重工业。汽车和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部门是支柱产业,其他制造行业如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航天业也很发达。(2)高度外向。主要工业部门的产品一半以上销往国外。(3)中小企业是中流砥柱。约2/3的工业企业雇员不到100名。众多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强,技术水平高,灵活性强。(4)垄断程度高。占工业企业总数2.5%的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占工业就业人数40%和营业额的一半以上。
德国是世界汽车制造强国,汽车是其最重要的出口产品。拥有奔驰、宝马、大众、奥迪、保时捷等众多知名品牌。在全球中高档汽车市场上,德国汽车品牌占有重要地位。德国汽车生产企业高度重视研发,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德国工业领域28%的研发人员从事汽车的研发工作,而汽车工业九分之一的员工供职于研发部门。德国汽车工业平均每天就有十项专利产生,每年获得的专利3650项。德国汽车工业研发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汽车质量、改善安全性能、降低能耗。德国汽车工业正着力进行新一代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和替代燃料的研究,旨在提高发动机性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及噪音污染,适应环保、节能的大趋势和要求。
2022年,德国汽车及零部件总销售额约5062亿欧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国内销售额1537亿欧元,海外销售额3524亿欧元。德国与中国、美国、日本为世界四大汽车生产国。德国汽车行业的生存很大程度依赖海外市场。2022年,德国乘用车产量为343.2万辆,出口261.3万辆,出口率高达76.1%。2022年,德国电动汽车市场稳步发展,全年电动汽车注册量约为83.35万辆,同比增加22%,在新注册车总量中占比达31.4%。
德国是仅次于中国、美国的世界第三大机械设备制造国,同时也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机械设备出口国。机械设备制造业一直以来是德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驱动技术机械和设备、建筑机械及建材设备、传输技术设备、印刷机械及造纸技术设备、机床、食品及包装机械设备、民用航空技术设备为德国出口排名前七位的机械设备产品,其出口销售额占德国机械设备出口总额的比重均超过5%。其余重要出口产品依次为:农用机械、动力机械、精密仪器、液压泵、塑料及橡胶机械、纺织机械、压缩气压及真空技术机械和设备、液压设备、木材加工机械和设备、矿山机械、制衣和皮革机械、工业炉和冶金设备。
2022年,德国机械设备全球销售额2440亿欧元,同比增长10.1%;出口额1924亿欧元,同比增长6%。德国约80%的机械设备产品销往国外,出口额约占世界机械出口总额的16%。
德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电子电气工业。该行业每年的研发投入约占德国工业总研发投入的1/5,是德国第二大研发投入领域。德国电子元件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产品(集成电路、高度保真分立元件)、电阻器、电容器、缩合器、感应器、无源及混合微电路、电子机械元件(连接器、开关)和印刷/混合电路板等。德国电子元件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国汽车业的发展。汽车电子行业是德国电子元件的最大消费者,通信领域、电子数据处理领域和工业电子领域也是其主要用户,也分别占20%左右的销售份额。未来德国电子元件市场的发展主要依赖汽车业的发展及工业电子领域的发展。
2022年研发投入199亿欧元。根据德国电子电气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该行业销售额约2245亿欧元,同比增长12%,国内雇员总数约90.56万人,出口额2458亿欧元,同比增长8.6%;前三大出口目的国分别是中国、美国和法国。
德国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是欧洲首选的化工投资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研究机构和高素质劳动力。从销售额看,德国化学制药行业在欧洲排名第一,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但作为能源密集型工业,德国能源价格高企给化工业带来挑战,部分化工企业正在向海外转移生产,例如巴斯夫宣布将关闭数家路德维希港工厂。德国化工工业的三大优势领域是基础有机化学品、初级塑料产品及药品。这三个产品领域都占到德国化工生产总量的15~20%之间。特种及精细化工品、聚合物药物产品、石化及衍生物、洗涤类产品、无机基础化学品和农用化学品依次为德国销售额化工产品类别。
根据德国化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德国化工制药业产量下降12%,销售额2650亿欧元,同比增长16.6%,销售量则同比下降5%,出口额2839亿欧元。
德国航空航天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22年,全行业销售额390亿欧元,增长24.2%,其中,民用航空工业部门销售额约280亿欧元,军事航空工业部门销售额84亿欧元,航天工业部门销售额26亿欧元。研发支出30亿欧元,占销售收入的7%。就业人数10.5万人。
德国食品与饮料加工业有约6100家企业和63.7万名员工,90%为中型企业。2022年,销售额2185亿欧元,出口率35%。从销售额看,德国是欧洲最大食品与饮料生产国;从附加值看,德国在欧洲居第二位。德国食品及饮料业门类广泛,销售额前几类分别是:肉类、奶制品、酒精饮料和糖果类。欧洲几乎所有国际食品商都在德国投资设厂。
服务业在德国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包括贸易、客服、交通、通信、传媒、金融、保险以及企业服务和公共、私人服务在内的整个服务业成为德国就业前驱性领域,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程度较高。2023年,服务业就业人数为3460万。
德国是服务业出口大国。在一些领域,如建筑、海运、通信、邮递、技术服务、金融服务、EDV服务、和环境服务方面,德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先进水平。为挖掘服务出口潜力,德国致力于在世贸组织和双边贸易协定框架内进一步削减贸易壁垒,尤其是想进一步促进新兴经济体开放金融服务、计算机服务、电信、海运、物流、邮递、环境服务、工程承包、自由职业(比如建筑师、工程师、律师、企业咨询师)服务和旅游等的开放。
德国是文化产业强国。德国高度重视文化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文化产业较少消耗自然资源,是一种高增长、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式,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在德国整个经济体系中地位日益凸显,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社会财富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德国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与创意经济(Kultur- und Kreativwirtschaft)”,主要涵盖音乐经济、图书市场、文化艺术市场、电影经济、广播电视业、设计业、建筑业、新闻出版、表演艺术市场、广告市场、软件与电子游戏产业等11个核心领域或分市场。
银行
德国联邦银行是德国中央银行。1999年起,德国联邦银行成为欧洲央行的重要成员,与其余欧元区国家一起,共同承担起制定欧元区货币政策职责。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是德国国家开发银行,也是政策性银行,依据《复兴信贷法》,按照政府经济发展政策,为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融资。
德国全国性商业银行主要有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和德国邮政银行等几家。除此以外,地区性储蓄银行Sparkasse以及Volksbanken等信用合作社共同构成了德国银行系统的主体。
保险
德国裕利安宜信用保险公司是政策性保险公司,受德联邦政府委托,承办德政府出口信用保险的具体事务。安联集团是欧洲最大的商业保险公司,也是目前德国最大的金融集团,其业务范围包括寿险和健康险、财产险和责任险,再保险领域中所有险种以及风险管理咨询,在全球范围内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从事非人寿保险和人寿保险两类业务,并拥有60多家分支机构。德国健康保险股份公司是欧洲最大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1997年,该公司与维多利亚公司、汉堡·曼海姆公司和DAS公司联合成立了ERGO保险集团公司,目前ERGO是德国第二大私人保险公司。
证券
德国法兰克福证交所隶属德国证券交易所集团(Deutsche Boerse Group),是当前全球最大的综合性金融交易平台之一,与欧洲期权交易所(Eurex)、明讯银行(Clearstream BankingInternational)等集团下属机构和子公司,共同提供证券和衍生产品交易、结算、市场信息、电子交易系统开发和维护等一体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德国9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普及率位居欧洲前列。此外,德国移动电话网络也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世界著名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德国电信(T-mobile)、沃达丰(Vodafone)和西班牙电信(O2)等均在德国拥有4G网络系统。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德智能手机用户达到6260万人。德国最高网速为1000MBit/s。2022年,德国16岁以上人口中,上网人数占比达94%。德国邮政作为德国最大的邮政服务公司,其邮递业务在全德拥有近16.2万雇员和2.5万个邮政营业网点,加上无人快递站,德国邮政收发点已增至3.63万个。德国邮政的网络已覆盖超22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拥有约60万名员工。
德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同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关系,全国近1/3的就业人员从事的工作与出口有关。曾于1986-1990年、2003-2008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2023年德国外贸总额为2.96万亿欧元,其中出口额1.59万亿欧元,进口额1.37万亿欧元,顺差2250亿欧元。2024年1-8月,德国外贸总额为1.94万亿欧元,其中出口额1.06万亿欧元,同比下降0.9%;进口额0.88万亿欧元,同比下降4.8%。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化工产品、通讯技术、供配电设备和医学及化工设备。主要进口产品有化学品、汽车、石油天然气、机械、通信技术和钢铁产品。2023年德国外贸伙伴国排名前五分别为中国、美国、荷兰、法国、波兰,其中进出口一半以上来自或销往欧盟国家。
德国联邦国防军成立于1955年11月。军队在和平时期由国防部长领导,战时由联邦总理任最高统帅。联邦国防军总监察长为军队最高指挥官,现任总监察长卡尔斯滕·布罗伊尔(Carsten Breuer)。乌克兰危机升级后,德宣布大幅增加国防开支,包括创建1000亿欧元的特别国防基金,加快军事现代化进程。2024年,德国国防预算为519.5亿欧元,同比增加3.65%。截至2024年8月,德国防军总兵力约26万人,其中陆军约6.1万人,海军约1.6万人,空军约2.7万人,其余为中央卫勤、联合支援和网络与信息空间部队等职能部队。
德国已于2011年取消义务兵役制,改为志愿兵役制。2016年,德国宣布将组建网络与信息空间部队,目前规模为1.4万人,是德军继陆、海、空、医疗、后勤之后的第6个军种。
德国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主要由各州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属于各州。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负责协调。
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小学学制4-6年,中学学制5-9年,高等学校享有一定自主权,对高中毕业生原则上实行自由入学,对部分学科规定名额限制。职业教育实行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的双元制。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十分普及。教师为终身公务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截至2023年12月,德国各类中小学3.27万所,在校中小学生840万人;截至2024年8月,高校428所,大学生287万人。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一直坚持推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表现在医疗保险上亦是如此,德国实行的是一种强制性的、以社会健康保险为主、辅之以商业保险的医疗保险制度,这种强制性的社会健康保险制度覆盖了德国91%的人口,加之商业保险的作用,德国整个健康保险制度为其99.8 %的人口提供了医疗保障。德国实行全民医保制度,并建立了以法定公共医疗保险为主、私人医疗保险为辅的医保制度,具有高效、公平和覆盖面广等特点。医疗保险的资金基本上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按2008年标准,所有月毛收入不超过4012.5欧元的雇员都必须参加法定公共医疗保险。薪酬超过保险义务界限的雇员可自由选择参加法定医疗保险或参加私人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的费用由雇员和雇主分摊。
德国联邦统计局2023年7月数据显示,2022年,女性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为82.9岁,男性为78.2岁,较2019年疫情前水平均下降了0.6岁。除新冠肺炎外,德国致死率最高的传染性疾病有流感、艰难梭菌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结核病、军团病等。
新闻出版事业十分发达,报刊种类繁多。2024年第1季度,德国各类日报的日发行总量约1280万份,其中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是《图片报》,约103万份。其他全国性大报发行量如下:《南德意志报》,27万份;《法兰克福汇报》,18万份;《商报》,12.6万份;《世界报》,8.8万份。有各类杂志近万种,最重要的时事政治周刊《明镜》发行量约68.2万份。
通讯社:德意志新闻社,1949年成立,为私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世界最大通讯社之一。总社在汉堡,图片新闻编辑总部在法兰克福,在国内共有57个编辑部,在87个国家和地区派驻记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国大众传媒的主要消息来源,其客户包括500余家国内和750余家国外新闻单位及大量非新闻机构。德新社用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语言发稿,内容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德国日报中的采用率达100%。
主要广播电台:德国广播电台,1994年成立,分别在柏林和科隆进行广播,由联邦政府和州广播电台出资兴办,主要负责对国内广播。德国之声电台,1960年成立,总部设在科隆,由联邦政府出资兴办,用包括中文在内的31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并用德、汉、英等语言播放电视新闻节目。
主要电视台:德国电视一台(ARD),1950年成立,由各州电台、德国广播电台和德国之声电台组成德国广播协会,共同经营。德国电视二台(ZDF),是德国最大的电视台,1961年由各州共同组建,总部设在美因茨。其他一些卫星电视节目和私营电视台如SAT1、RTL、PRO7也拥有大量观众。
自19世纪后期以来,德国一直将高技术产业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与美国科技创新的路径不同,德国联邦政府的创新战略和政策更加强调连续性、渐进性和系统性,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典范。德国围绕量子技术、轻量技术、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等高技术领域密集出台多项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高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实施计划。在量子技术领域,德国围绕推广技术应用、促进技术开发及构建创新生态三个方面采取关键行动。在轻量技术领域,德国从创新生态、经济影响及社会影响三个层面提出了多项核心举措。为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德国在氢能技术的全球领先地位,在氢能技术领域,德国从氢能供应、基础设施、应用体系及框架条件明确了四项行动任务。在人工智能领域,德国设定了三项目标,具体包括推动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动能和市场效益、推动BMBF与国内人工智能相关方的对话与合作、推动和欧洲各国的人工智能对话和战略进程,围绕目标确定了11项迫切需要采取的行动,包括加强人工智能研究基础,制定人工智能研究议程,提高人工智能技能,推动人工智能在健康、教育、社科等领域的应用,扩展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强国际研究的参与度,以及制定有利于创新的监管措施等。
德国联邦统计局2023年6月数据显示,2021年,德国科研总投入1132亿欧元,约占GDP的3.1%。其中,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投入207亿欧元(占18.3%),非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投入168亿欧元(占14.8%),企业研发投入758亿欧元(占67%)。
德国人爱好体育运动,除旅游外,体育运动是德国人第二大健身活动。德国体育的最高组织是德国体育联合会,它由8.3万多个体育协会组成,拥有会员2500万人。平均每三四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人是体育协会的会员。除了这些体育协会的会员外,德国还有1200万人虽不参加体育协会,但也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德国建有大量的体育设施。其中体育场及学校运动场约有4.5万处,体育馆和体操馆3万个,室内和露天游泳池7700个。此外,还有44个联邦竞技运动中心和20个奥林匹克运动基地,它们为德国运动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德国人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是足球,德国足球联合会拥有550万会员,它是德国会员最多的体育联合会。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业余足球协会。在德国每周都有专业甲级队的比赛,德国的足球队堪称世界劲旅。不光是德国的百姓喜爱足球,就是政府的要员也对足球情有独钟,1994年6月,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在美国举行,德国总理科尔就亲临赛场观战,为德国队加油助威。德国人热爱足球,德国足球队在世界上战绩辉煌,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使足球这一群众性体育运动真正深入到千家万户,足球成了德国的国球。
德国政局稳定,总体治安状况良好,但部分地区近年盗抢及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且破案率较低。德国公民可合法拥有枪支的最低年龄为21岁,而且25岁以下的申请购枪者要出示身体和精神健康证明。德国有近800万支合法私人枪支,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合法拥有枪支。德国社会治安总体良好,德国联邦内政部报告显示,2022年德国犯罪案件总数约563万起,犯罪率连续五年下降后有所上升,同比增加11.5%。根据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1970年至2020年间,德国共发生恐怖袭击816起。
德国常见案件主要有:
(一)盗窃类案件,占各类案件总数的近一半,且呈上升趋势。扒窃、拎包案件是对短期赴德中国公民构成较大危害的治安问题,通常发生在繁华的商业区、机场、火车站和旅馆大堂。窃贼流动性较大,多为团伙作案,此类案件破案率低,失窃物品一般无法找回。
(二)在德国,针对行人或游客的抢劫案件发案率较欧洲其他国家低,但近年来此类案件也常有发生。公共场所的暴力伤人案件数量虽不多,但需注意德国青少年暴力犯罪倾向。近来,德国东部地区屡次发生仇外排外势力袭击外国人(包括中国公民)事件。
(三)德国有大量合法和非法的外来移民,外国人犯罪问题较为突出。在赌博、盗窃、组织偷渡、非法走私毒品和有组织诈骗等案件中,外籍嫌疑犯占犯罪嫌疑人总数的半数以上。
(四)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德国频发,不法分子假冒中国驻德国使领馆名义频繁实施电信诈骗。诈骗分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冒用中国驻德国使领馆办公电话致电当事人,伪称自己是中国使领馆工作人员,以各种理由诈取当事人个人信息。也有以网络交友为名诱导受害者投资等。此类案件多系跨国作案,破案难度极大,破案率极低,经济损失极难追回。
德国基础设施完备,在欧洲各国中名列前茅,铁路、航运、水运和海运发达,能充分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成为吸引各国投资者赴德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两德统一后,联邦政府对东部地区投入不断增加,该地区基础设施状况也大为改善。德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在首屈一指,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路里程均居欧洲首位。2022年,德国公路货运总量31亿吨,铁路3.6亿吨,内河约1.8亿吨,海运2.7亿吨。2022年铁路、公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总量108.27亿人次,同比增长28.56%。2023年航空客运量总计1.86亿人次,同比增加20.23%。
德国各级政府负责投资兴建不同等级的公路,高速公路、联邦公路主要由联邦政府利用预算资金投资,欧盟对个别项目提供补贴,州、县级公路全部由所在州、县政府投资。德国公路交通十分发达。2022年,德国公路总里程约83万千米,其中城际公路网全长约23万千米。联邦高速公路超过1.3万千米,占公路总里程的1.6%。2022年公路货运量约36.43亿吨。
德国铁路网是欧洲交通道路的核心之一,以3.85万千米(其中,电气化铁路2.1万千米)的长度位居欧盟国家之首,连接着所有大城市和几乎所有的小城市。2022年铁路客运量23.97亿人次,货运量3.59亿吨。目前,德国共有城际快速列车(ICE)367列,2022年德国联邦铁路公司运送旅客19.8亿人次。德国铁路根据运行速度分为城际特快列车(ICE)、城际列车(IC)、地区间快车(RE)和地区间列车(RB)等。
德国铁路绝大部分归国有的德国铁路公司(DB)运营,DB是欧洲最大的铁路交通及基础设施管理公司,拥有500余家子公司。速度最快的城际特快列车(ICE)目前有260列列车投入运营,最高时速可达200km/h至300km/h。在城市内,主要轨道交通有城市快轨(S-Bahn)、地铁(U-Bahn)和街道有轨电车(Strassenbahn),其中城市快轨还经常与铁路连接,甚至在城市周边与铁路共用同一轨道。这些轨道网络相互交织穿梭,为城市人口往来提供了巨大方便。
德国民航运输业发达,法兰克福机场是世界主要航空港之一。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22年,德国航空货运(包括航空邮递)吞吐量总计501万吨,同比下降6.7%%;全年运送乘客1.56亿人次。德国境内共有大小机场1000余个,其中进行商业运营的机场274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机场有39个,包括16个国际机场、19个地区机场和4个军用及其他用途机场。按运送乘客人数,最大的三个机场是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慕尼黑国际机场和杜塞尔多夫国际机场。
德国联邦水路网络包括7300千米内河及2.3万平方千米的海域。35%的流域可自由通过,41%有船闸,24%为人工运河。主要水路网络总长约4800千米,涵盖的河流(水路等级为4级以上)有莱茵河(包括内卡河、美因河、摩泽尔河和萨尔河等支流)、多瑙河、威悉河、易北河等水运干线和抵达奥得河及多瑙河的连接性运河体系。除此之外,德国还有100多个现代化的公共海港和河港,74个大城市及其附属地区中,56个城市有水路连接。
2022年,德国内河航运货物吞吐量为1.95亿吨,同比增长3.76%;海港吞吐量为2.79亿吨,同比下降3.2%。汉堡港是德国最大的港口,2022年汉堡港货运量为1.03亿吨,其次是不莱梅港(4280万吨)、威廉港(3180万吨)、罗斯托克港(2130万吨)。
德国文化是一个多元而丰富的组合,融合了历史、艺术、哲学和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德国文化深受其历史的影响,从古老的城堡和教堂到现代的科技创新,无不体现出德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德国拥有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如科隆大教堂和柏林墙等,这些遗产不仅展示了德国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德国人民对于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与保护。德国的建筑风格多样,从哥特式到现代主义,每一种风格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德国在艺术和文学领域也有着显著的贡献。从古典音乐到现代戏剧,德国艺术家们创作了众多不朽的作品。贝多芬、巴赫等音乐家的作品在全球广泛传播,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此外,德国文学,尤其是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哲学方面,德国也是许多重要哲学流派的发源地,如理性主义和存在主义。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惯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例如,德国人以守时和高效著称,这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此外,德国的餐桌礼仪也十分讲究,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严谨态度。
传统餐食
德国的传统菜肴有杜松子酱汁鹿里脊,外加填梨子、油炸马铃薯丸子,菊苣核桃仁色拉,葡萄酒等,每一位萨克森人在饮食上都知道一条鱼须游三次,即在水里、黄油里、葡萄酒里游过后才能被端上餐桌。葡萄酒渍鲤鱼是萨克森人喜爱的周日菜肴。巴伐利亚的正宗烤猪肉加酸菜、巴登人的斑鳄鱼片等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佳肴。
德国香肠有1500多种,其中仅水煮小香肠就有780种,最受欢迎的要算是润口的肉肠,原肠类包括耐贮腊肠和调味浓厚的瘦肉香肠。此外,水煮肠中还包括60种不同的肝肠和风味特色肠,如著名的普法尔茨灌肠。吃香肠需与面包相配。在德国,面包有用精粉做的,也有用黑麦、燕麦、精粉与杂粮掺和在一起的混合面做的。德国每天出炉的芳香扑鼻的小面包、角形小面包、“8”字形烘饼和长面包就有1200多种,此外,还有300多种其他不同种类的面包。面包是德国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德国的有些面包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如汉堡的黑面包、荷尔斯泰因的黑麦面包、巴伐利亚的浸碱撒盐粒烘饼等。在德国,面包被认为是营养丰富、最利于健康的天然型食品,但德国人从不单独食用面包,而是要抹上一层厚厚的奶油,配上干酪和果酱,加上香肠或火腿一起食用。
德国人喜食奶酪,其品种多达600多种,奶酪是德国人早餐桌上必备之品。鱼、糖果、糕点等也是德国人喜好的食品。无论是罐头鱼、冻鱼、鲜鱼、熏鱼,还是鱼色拉、虾、鲜贝等都很受德国人的欢迎。
啤酒、有爵酒的国度德国的啤酒、葡萄酒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德国是世界饮酒大国,酒类年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啤酒的销量居世界首位。
一日三餐
德国人最讲究、最丰盛的是早餐。在旅馆或政府机构的餐厅,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有主食、肉类、蔬菜、饮料、水果等,不仅品种丰富,且色香味俱佳,蜂蜜、果酱、奶油、奶酪、牛油被分装在火柴盒大小的精美的小盒内,撕去表面软纸即可食用,既方便又不浪费。在德国百姓家,不论其家境穷富,其早餐的内容一般都大同小异,首先是饮料,包括咖啡、茶、各种果汁、牛奶等,主食为各种面包,以及与面包相配的奶油、干酪和果酱,外加香肠和火腿。
在德国,工作人员一般多在单位食堂就餐,或在快餐馆就餐,内容多属快餐形式,如一个由土豆、沙拉生菜和几块肉组成的拼盘,外加一杯饮料,其特点就是立等可取、就地解决。在有家庭主妇和未成年孩子的家庭,午餐也较简单,如一块熟肉、肉饼配煮菜和面包,或炖牛肉配米饭和生菜,更简单的就像中国人做的打卤面一样,用肉汁拌意大利面条,饭后喝一杯咖啡或吃一个冰淇淋。
德国人的家庭晚餐通常是冷餐,内容是很丰盛的:一盘肉食的拼盘;鲜嫩可口的蔬菜,如小萝卜、西红柿、黄瓜;新鲜的水果,如葡萄、樱桃。能干的家庭主妇还摆出各种风味的干酪供家人品尝,主食是面包。
(一)遵约守时。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
(二)遵纪守法。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均自觉遵守。
(三)注重整洁。德国人讲究清洁和整齐,随地乱扔纸屑或随地吐痰均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
(四)讲求秩序。德国人多喜欢清静的生活,除特殊场合外,不喜欢大声喧闹。
(五)注意交往礼仪。双方握手时,应友好注视对方,以示尊重,勿东张西望。与陌生人、长者及关系一般的人交往时,通常用尊称“您”;对私交较深、关系密切者,如同窗好友、共事多年关系不错的同事,往往用友称“你”。
(一)服装
德国人在穿着打扮上的总体风格是庄重、朴素、整洁。男士大多爱穿西装、夹克,妇女们则大多爱穿翻领长衫和色彩、图案淡雅的长裙。出席晚宴、舞会、音乐会等正式活动,男士通常穿西装,女士穿裙式套装。
(二)饮食
德国人在用餐时禁忌:吃鱼用的刀叉不得用来吃肉或奶酪;若同时饮用啤酒与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否则被视为有损健康;食盘中不宜堆积过多的食物;不得用餐巾扇风;喝汤或进食时忌发出声响;忌在咀嚼食物时与旁人讲话。
(三)丧葬
在德国,出席葬礼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无花图案的领带,如果没有黑衣服就穿颜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鲜丽的服装。同时,在葬礼上要保持肃穆、安静,切不可大声谈笑,否则即被视为对丧家的不尊重。
(一)在德国,不宜随意以玫瑰或蔷薇送人,前者表示求爱,后者专用于悼亡。
(二)德国人视数字“13”与“星期五”为不吉利。
(三)德国人对于四个人交叉握手,或在交际场合进行交叉谈话,也比较反感。因为这两种作法,都被他们看作是不礼貌的行为。
(四)与德国人交谈时,不宜涉及纳粹、宗教与党派之争。德国法律禁止使用和传播各种纳粹标识和行为、符号。
(五)在公众场合忌大声喧哗。
德国的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耶稣受难日(周五,具体日期不固定)、复活节 (星期一,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天,具体日期不固定)、劳动节(5月1日)、耶稣升天节(复活节后40日,具体日期不固定)、圣灵降临节(星期一,升天节后10日,具体日期不固定)、德国统一日(10月3日)和圣诞节(12月25日、26日)。地区性的法定节日有三王节(1月6日)、基督圣体节(圣灵降临节后的第二个星期四)、圣母玛丽亚升天节(8月15日)、宗教改革纪念日(10月31日)、万圣节(11月1日)、忏悔祈祷日(教会年度的倒数第二个星期三)等。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后来教会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3月21日-4月25日之间)为纪念日。德国政府规定复活节休息两天。慕尼黑啤酒节为每年9月末至10月初(也称“十月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间节日,每年都有超过600万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慕尼黑参加节庆活动,喝掉超过500万公升的啤酒。狂欢节是德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每年11月11日11时,至次年复活节前40天为止,前后持续两三个月,但高潮是在最后一周的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二。圣诞节是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在每年的12月25日,是德国一年一度最大的、也是最热闹的节日。
德国国旗自上而下由黑、红、黄三个平行长方形组成。黑、红、黄三色为德意志民族喜爱的颜色。一千多年前德意志民族建立的罗马帝国的国旗就是黑、红、黄三色旗。1848年,自由派在统一德国的革命中也采用这三种颜色作为国旗的色彩,以这三种颜色代表共和制。1918年德意志帝国失败后,翌年建立的魏玛共和国仍采用此三色旗为国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仍采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三色国旗。
联邦德国的国徽以雄鹰为图案。鹰作为德国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德国国徽以土黄色盾牌为背景,背景上是一支黑色的雄鹰,雄鹰的喙和两爪为红色。据考证,这一雄鹰图案的渊源可追溯到12世纪曾经统治过普鲁士、后成为德国王室的霍亨索伦家族。自古以来,德国人对雄鹰的崇敬都是虔诚而深沉的。早在古罗马时代,雄鹰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上帝的象征,它保护着上帝的子孙和信徒不受侵害。上帝把自己比作雄鹰,谁相信它,谁就可以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不断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同时它又是太阳之鸟,它的锐眼能经得住太阳神的照射。在封建王朝时代,雄鹰是皇权的象征,帝王们希望以此使皇位永固。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歌词采用的是19世纪德国诗人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所写的一首反映当时德国人民心愿的诗《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曲调采用交响乐之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所创作的《皇帝四重奏》的旋律。
德国人视矢车菊为德国的国花。矢车菊又名蓝芙蓉、荔枝菊,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株W 30-90厘米,叶互生,呈线形锯齿状,长7~15厘米。此花夏季开花,花生于枝端,花较大,直径4~6厘米。花形有重瓣与半重瓣两种。花色有紫、蓝、粉红、白等颜色,其中以紫蓝色最名贵。矢车菊生命力强,种子能自播繁殖,种一年后即可自行发芽生长。德国人用矢车菊来象征日尔曼民族爱国、乐观、俭朴的特征。
德国国鸟白鹳为鹳形目鹳种的一种大型涉禽,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其形态与鹤相似,只是嘴更粗壮些、更长些,后趾较长且着地。白鹳是候鸟,喜欢在屋顶或高大的树上筑巢。白鹳的巢很大,直径可达2.5米,高2米,重达500-900公斤。在树上出现这样大的鸟巢,世上实属少见。白鹳喜用旧巢,每年都要整修加固。在欧洲 远在中世纪初期人们就把白鹳筑巢在自家宅所看成是吉祥之兆,为此,德国人民把美丽的白鹳选为自己的国鸟。、
截止2023年末,德国存有52个项目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3项自然遗产和49项人文遗产。
德国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历来将欧盟和同美国的跨大西洋关系作为外交政策核心支柱。本届政府主张欧盟团结和德法协调,支持欧洲一体化和增强欧洲战略自主;同时认为美国仍是德国最重要伙伴,愿同美国一道维护西方价值观和自由民主制度,共同支持多边主义;突出北约和跨大西洋关系对德国安全重要性,致力于履行对北约承诺,加大防务支出;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强烈谴责俄违反国际法,参与多轮对俄制裁;巴以冲突升级以来,坚定支持以色列,不承认巴勒斯坦国;重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发展;2023年7月出台首份“中国战略”文件,强调对华制度、利益、价值观竞争,同时明确反对对华“脱钩”,强调中国是应对全球性挑战不可或缺的伙伴,愿加强对华合作;继续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在应对气候变化、阿富汗、伊朗核问题等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中德1972年10月11日建交,双边关系发展总体顺利。2004年5月双方宣布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并建立两国总理年度会晤机制。2010年7月双方发表《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并同意建立政府磋商机制。2011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2021年、2023年举行七轮中德政府磋商。2014年3月中德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同年双方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
本届德国政府成立后,习近平主席2021年12月应约同德国总理朔尔茨通电话,2022年5月同朔举行视频会晤,3月同朔尔茨总理及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12月应约同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通电话。
2022年11月4日,朔尔茨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习近平主席会见,李克强总理同其举行会谈、共见记者并出席中德企业家座谈活动。2023年6月,应德国总理朔尔茨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强赴德国举行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进行正式访问。11月3日,习近平主席应约同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视频会晤。2024年4月14日至16日,朔尔茨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习近平主席会见,同朔一起散步并共进午餐;李强总理同朔举行会谈,共同出席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座谈会、见证签署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并共同会见记者。
2024年11月1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里约热内卢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德国重视维系和发展与美国的盟友关系,2013年起力推欧美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希望加快实现欧美两大经济体间的自由贸易。特朗普上台后,TTIP谈判暂时搁浅,双方在贸易、货币、欧洲政策、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方面的分歧扩大,但美国作为德国在欧盟外最重要盟友的地位仍无可撼动。2018年,德新政府组成后积极谋求巩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1978年起,德美签署了引渡条约。
德国重视与法国的合作,均衡发展欧盟内的大国关系。德法关系是德国欧盟政策的核心和对外政策的基石之一。
德国重视发挥英国在跨大西洋关系中的作用,视其为维护自由贸易、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抗衡法、意等南欧国家的重要盟友。英国脱欧后,德英关系必然发生改变,但两国仍将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
德国认为在地缘政治中,德俄及欧俄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德国重视俄罗斯在解决全球与地区冲突、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以及在欧洲政治、安全事务中的作用,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多轮制裁,俄罗斯实施反制措施。俄罗斯与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呈现恶化趋势。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23日,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与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留斯在伦敦签署军事合作协议,这是英德两国之间首个国防方面的协议。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0日,约旦副首相兼外交与侨务大臣艾曼·萨法迪与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通电话。双方在通话中首先表示要继续推进双边关系并加强多领域合作,还讨论了正在升级的地区局势,并强调需要尽快阻止局势升级。
2024年10月31日,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宣布将关闭伊朗驻德国所有领事馆,以回应具有德国和伊朗双重国籍的男子贾姆希德·沙尔马赫德在伊朗被处决。
德国是80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国或观察员国,也是数百个多边协定的缔约国。德国是欧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是北约、申根公约、七国集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德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有科隆大教堂、柏林国会大厦、波恩文化艺术展览馆、罗滕堡、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海德堡古城堡、新天鹅石宫和德累斯顿画廊等。2023年旅游过夜人次为4.9亿。其中,国内游客过夜人次4.1亿;国外游客过夜人次8100万。
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1788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为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胜利,下令重新建造勃兰登堡门,历经三年于1791年完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勃兰登堡门同柏林墙一起见证了德国近半个世纪的分裂,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它成为了两德统一的象征。
勃兰登堡门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由朗汉斯设计,仿照了希腊雅典卫城的柱廊建筑风格。勃兰登堡门高26米,宽65.5米,深11米,由12根各15米高、底部直径1.75米的多立克柱式立柱支撑着平顶,东西两侧各有6根爱奥尼柱式雕刻,前后立柱之间为墙,将门楼分隔成5个大门,正中间的通道略宽,是为王室成员通行设计的,直至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王室成员和国王邀请的客人才被允许从勃兰登堡门正中间的通道出入。大门内侧墙面用浮雕刻画了罗马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海格力斯、战神玛尔斯以及智慧女神、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保护神米诺娃。
科隆大教堂
坐落在德国科隆市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冯·达瑟尔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哥、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欧洲基督教朝圣地。1238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廷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科隆大教堂是德国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新天鹅城堡
新天鹅堡位于慕尼黑西南方约100千米处的山上,是德国著名的罗曼蒂克大道的终点。新天鹅城堡的名字来源于瓦格纳的歌剧——《白天鹅的传说》。新天鹅城堡是德国的象征,由于是迪士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灰姑娘城堡。建于1869年。这座城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共有360个房间,其中只有14个房间依照设计完工,其他的346个房间则因为国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是德国境内受拍照最多的建筑物,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黑森林
黑森林,又称条顿森林,是德国最大的森林山脉,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由于在南北长160千米东西长60千米连绵起伏的山区内,密布着大片的森林,由于森林树木茂密,远看一片黑压压的,因此得名。它是德国中等山脉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这里到处是参天笔直的杉树,林山总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黑森林是多瑙河与内卡河的发源地。山势陡峭、风景如画的金齐希峡谷将山腰劈为南北两段,北部为砂岩地,森林茂密,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南部地势较低,土壤肥沃,山谷内气候适中。
海德堡城堡
海德堡城堡坐落于国王宝座山顶上,名胜古迹非常多,历史上经过几次扩建,形成歌特式、巴洛克式及文艺复兴三种风格的混合体,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古堡的正门雕有披着盔甲的武士队,中央庭园有喷泉以及四根花岗岩柱,四周则为音乐厅、玻璃厅等建筑物。古城多数的房间是开放给游客参观,保存完好的一些大厅,仍可供宴会以及艺术表演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