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会议(德语:Berliner Kongress)是指1878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会议。在俄土战争(1877年-1878年)后,强国希望重建巴尔干半岛的秩序。因此,德国首相俾斯麦代表德国举行会议,邀请各国出席,以平衡英国、俄罗斯与奥匈帝国的利益。与会国包括欧洲强国与奥斯曼帝国。
柏林会议前后十余年间,俄国近东政策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避免外交孤立,保证黑海两海峡的安全和确保俄国在保加利亚的优势地位。
1878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柏林召开的国际会议。
1878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胁迫俄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1878年6月13日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奥托·冯·俾斯麦任会议主席。
1878年柏林会议召开,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迫于列强的压力,将《圣斯特凡诺条约》提交会议讨论。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步。
7月13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64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
结果保加利亚被肢解,但俄国获得了在保加利亚的绝对优势影响,虽然它同时失去了巴尔干诸国的支持和同情。
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黑山获得独立;保加利亚得到自治;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划归奥地利管理。
主要内容是:
①保加利亚划为三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土耳其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
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行政管理权。
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
④俄国兼并巴统、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冲突埋下了祸根。
前南斯拉夫北部和东北部同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为邻,东部与保加利亚交界,南邻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西南部分地区濒临亚得里亚海,海岸线长约200公里。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为地中海式气候。1月最低气温-1℃,7月最高气温28℃,年平均气温13.5℃。 公元6~7世纪,部分斯拉夫人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
9世纪起,开始形成塞尔维亚、杜克里亚(后称泽塔,即今黑山)等国家。14世纪塞尔维亚曾是巴尔干强盛的国家之一。
15世纪起,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统治长达近500年;泽塔王朝沦陷,黑山在200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土耳其的边境省地位。
1882年和1910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相继成为王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南部斯拉夫一些民族联合成立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塞尔维亚和黑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并占领南斯拉夫王国。
1945年,南人民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年11月29日,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91~1992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四个联邦单位相继宣布独立。
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2003年2月4日,南联盟议会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根据该宪章,两个共和国在2006年2月之后有权通过全民公决确定是否独立。
2006年5月21日黑山举行独立公投,参加投票选民中55.5%的选民支持独立,超过黑山全民公决法案规定的独立标准——55%。6月3日,黑山国会正式宣布独立恢复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独立地位。6月22日,塞尔维亚与黑山正式建立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