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9 15:50
所谓“10秒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过程中会经历2个阶段,第一阶段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震动,此时散播出来的属纵波,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第二阶段的感觉则是来回晃动,此时能量以横波形式传播,尽管速度不及前者,但破坏力巨大。由于两阶段之间存在10秒左右的过渡期,因此只要能及时抓住第一阶段的地震信息,并将该信息尽快告诉大家,就可以为人们争取到10秒左右的宝贵逃生时间。
“在地震向一个地区袭来之前,哪怕能提前10秒预警,对人们完成自我保护的工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作为经历过多次地震的日本科学家,中村洋光很清楚地知道,地震来临之前的几秒钟对于震中求生的意义。由他根据日本政府计划参与研发的“临震预警”系统在2011年日本3·11宫城海域大地震中发挥了威力。
国外媒体报道,此次日本大地震之前,震源外围地区居民通过日本NTT、KDDI以及软银三大手机巨头开通的“震灾传言板”免费服务,收到了地震的预警消息。凭借着多年受过的地震自救训练,很多人在几秒内拿起平时就常备的防灾袋,迅速猫下腰躲到桌子等室内遮蔽物之下。
“一个地方发生地震,当地和周边是来不及通知的,但外围地区就来得及,日本人用的正是这种预警系统。”中国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解释,日本所采取的这种“临震预警”和地震预测完全是两种概念。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时或发生后,利用离震源最近的地震台快速确定地震的信息,在震波还未到达另一个地区时,告知当地人。“预警主要取决于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比如电视台怎么发布信息、大型的公共场所怎么发布信息。除了对社会和民众发布,还得对重大事件工程和会造成严重性灾害的工程发布,比方说核电站,这些工程要什么时候关闭、怎么关闭,这都是属于预警的范畴。”
在上世纪60年代,和很多发达国家一样,日本政府和科研机构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以地震预报为目标的研究计划,曾经投入巨资来实施5个与地震预报有关的“五年计划”。但是,其后,国际地震学界在多次讨论中,完全否认了短期内精确预测地震的可能性,日本对地震的研究重点逐渐由地震预测转向了地震预警。2005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建立“全民危机警报系统”。虽然日本气象厅不再试图精准预测地震,但也始终没有放弃“临震预警”,为人们争取自救的时间。 根据<百科知识>杂志副主编张田勘的说法,日本应用的“临震预警”系统,遵循的是“时间差原理”。“地震发生时,一般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地震波(简称P波,速度为每秒5~7公里)先活动,接着就是破坏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简称S波,速度为每秒3~4公里)。两种震波之间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日本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用仪器测出P波后,迅速向外围地区发出预警。”
2011年3月11日宫城海域地震中,获知信息之后,在日本负责监控地震的主要机构——国家气象厅,立即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把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警察机构、通信公司、电视媒体、海上保安厅、消防机构等部门,进一步向民宅、学校、船舶等地点传播。“在S波来临之前,通过各种媒介得到消息后,人们得到了几秒到几十秒的宝贵逃生时间。利用这几秒、几十秒的预警时间,人们可以通过一键自动装置,暂停煤气、电、水、核电站、化工厂等的运行,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一名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通过微博描述了自己在地震当天的经历。“我们在教室上课,老师在接到信息后,立即让我们疏散,最后把教室的电源也切断了”
“日本地震低死亡,很大原因是由于日本政府对防震体系的不断完善。”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李同兴认为:日本社会能够有条不紊地紧急应对,迅速投入救灾,与日本不断追求防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用包括每年多次大规模防灾演习在内的种种方式持久强化民众防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日本政府气象厅的临震预警的经验,行政部门对待地震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对生命的尊重,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10秒预警的技术不仅对于防范地震灾害十分重要,对于高铁也至关重要。城市的建筑可以通过提高建筑结构的牢固程度予以解决。但对于高速铁路来说就完全两样,由于高铁速度快,轻微的地震就会对列车的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尽快掌握“10秒预警”的技术,对保证高铁的安全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