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8 18:34
正月,张士诚取濠、泗、徐、邳等州。三月,朱元璋征浙东名士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建康。刘基曾任元浙东行省都事,因反对招抚方国珍被革职,在青田组织地主武装,见元璋后,献先取陈友谅之计。五月,方国珍、张士诚所运粮十五万石至大都,方出船,张出米。闰五月,陈友谅陷吴太平,守将花云被俘死。
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称汉帝,年号大义。明玉珍得讯,与陈氏断绝,自称陇蜀王。陈友谅率水军东下攻建康,大败。吴兵收复太平,进克安庆。陈友谅还江州。吴取信州路。吴设儒学提举司。九月,陈友谅部将欧普祥以袁州降吴。是年,关先生、沙刘二等军没于高丽,余部东还,后降于元(破头潘下落有问题)。《元史·孛罗传》言“伪平章左李”求降。《庚申外史》言“惟破头潘裨将左李……”。
《续通鉴》则谓破头潘及裨将左李均降(诸书都不见有关破头潘的下文)。是年,元孛罗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争山西,争战不息。元政府遣使调解,劝以石岭为界,双方都不听命。是年,福建“义兵”万户赛甫丁、阿里密丁据泉州;陈友谅兵攻邵武、汀州、延平诸郡县。
赵雍逝世
赵雍(1289- 约1360),潮州(今浙江吴兴)人。赵孟頫子。能书善画,不亚乃父。工真、行、草、篆,篆法二李,体势清劲,真、行、草法其父。山水师董源,尤善人物鞍马。
陈友谅称帝建汉国
陈友谅,沔阳(今湖北沔阳)渔家子,本姓谢,赘于陈家,故改姓陈。曾为县吏,与弟友仁、友贵聚众起义,后投奔徐寿辉,任倪文俊丞相府簿书掾,以功升统军元帅。太平二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成,出逃黄州(今湖北黄冈),陈友谅杀之,遂并其军,称宜慰使,后改称平章政事。年底,陈友谅率军浮江而下,与赵普胜合攻安庆(今安徽安庆)。天启元年(1358)正月,安庆城破,元将余阙被杀。
安庆扼长江要冲,攻下安庆,不仅可以屏障天完首都汉阳,而且有利于天完红巾军在南方的发展。接着,陈友谅乘胜长驱南下,连克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今福建邵武)、吉安(今江西吉安)、抚州(今江西抚州)、建昌(今江西南城)、赣州(今江西赣州)、汀州(今福建长汀)、信州(今江西上饶)、衢州(今浙江衢县)等路,取得重大胜利。天定元年(1359)九月,天完大将赵普胜与朱元璋部将徐达战于无为、潜山(均在今安徽境内),不利,陈友谅诈许与之会军,在安庆东杀了赵普胜。十二月,陈友谅迫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在城外设伏杀徐寿辉部属,自称汉王。1360年五月,陈友谅挟徐寿辉攻打朱元璋占据的太平(今安徽当涂),在采石矶杀死徐寿辉,自称皇帝,建国号曰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兼知枢密院事。
龙湾大战
汉政权建立之后,大义元年 (1360)闰五月,陈友谅率主力顺流东下,直捣集庆 (今江苏南京),使人约张士诚东西夹击,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朱元璋部将康茂才原是陈友谅的故交,利用这一点,朱元璋叫康茂才写信给他,表示愿作内应,引诱陈友谅前来;同时,在龙湾(今江苏南京西北)埋伏大军,等待陈友谅进入包围圈。陈友谅自满大意,对此深信不疑,率军来到“约定”地点。朱元璋伏兵四起,陈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战舰搁浅,死者无算。龙湾之战,陈友谅几乎全军覆没,仓皇逃回江州 (今江西九江)。
朱元璋乘胜夺回太平(今安徽当涂),占领安庆(今安徽安庆)、信州(今江西上饶)、袁州 (今江西宜春)。原天完旧将张志雄、欧普祥等因不满陈友谅,转而投降了朱元璋。龙湾战后,主动权已转入朱元璋之手,陈友谅的败亡已是时间问题。张士诚首鼠两端,没有前来应约,保存了实力,从而奠定了陈友谅灭亡后吴、周对峙的基础。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明成祖朱棣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建文帝时期削藩,明成祖遂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其侄子建文帝,夺位登基。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