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06 17:30
2.5产业是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兼备独特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
“2.5产业”,既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具备独特的研发中心、公司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
2.5产业不仅仅是产业概念和口号,而是整个生产性服务集中性的表现。真正在2.5产业中注入内涵的东西是:突出生产性服务,构架生产和服务一体化,突破过去产品传统的生产流通方式,以市场发展需要为支持,以生产性服务为主体,以研发设计、虚拟工厂为表现手法,从而把整个产业价值链联系起来。
产业具有以下特点: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生产性服务对提高产品增值作用越来越大,其在产品生成的价值链中超过生产制造;2.5产业具有知识性,因其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其服务具有知识化、技术化的特征,是促进高素质人才集聚,提供高智力、高效率的知识技术服务;2.5产业具有创新性,2.5产业是高新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推动者,在其服务过程中又成为高新技术的推广者,所以,它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创新。2.5产业具有关联性,服务提供与客户消费同时进行,互相联动,密不可分,并在整个产业链的各种服务中依存度越来越高。2.5产业具有信用性,信用决定服务产品的价格,信用体系保证服务过程的质量。
从资源利用上来看,2.5产业具有“集约化”特点。能最大限度优化商务成本。首先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2.5产业不需要处于中央商务区内;也不需要到城市外围的加工区发展。在这样的区域内,由于土地供应量相对中央商务区更大,其发展空间较大;又由于地租价格处于中位线,它的布局就能更全面地贴近人的需求,能将人与自然的统一更协调。其次,在有形资源利用上,2.5产业所在的区域实现了中央商务区和外围加工区产业之间的无间隙连接,能够更有效地、更综合地配置有形资源,而2.5产业本身对于资源的消耗有限,有的仅是研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其三,在人力资源的运用上,由于2.5产业处在的中间区域,正是城市人口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传统的智力资源的密集区(如许多大专院校就在附近),降低了人员流动的成本。
2.5产业能否实现产业集聚,首先取决于土地资源的供应量,随着上海土地资源的日趋稀缺,中央商务区和中间区域的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已经基本完成,要重新对这些土地进行2.5产业的规划,显然需要更高的成本;其次是要做好规划,这些规划是要符合2.5产业发展的需要,要贴近2.5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这就为一些开发稍晚,还没有实现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区域提供了后发机遇。2.5产业的需求来看,这样的探索符合发展逻辑和趋势。
在现代社会,服务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就业和国民经济总量中的重要成分。同时, 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强有力的推动,服务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也有了迅速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从工业中分离出来, 大大改变了服务产品的内容、性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观念上,服务的供应在职业等级上属于低下层次, 一般只包括生活服务消费性服务, 这些工作的技术要求不高, 单调重复, 报酬十分有限, 因此,人们倾向于认为它们不是经济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传统的服务和服务业的观念受到了革命性的冲击,高技术含量、高知识集聚、高附加价值和高管理水平的生产性企业服务替代传统的生活消费性服务,成了当前主要的服务产品或服务的主体。而且由于知识、信息、管理和高技术手段的密集使用,服务和服务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成为反映和判断该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所谓生产性服务, 又称“生产者服务”或“生产服务”, 是指在那些作为商品或其他服务生产过程的投入而发挥作用的服务。生产性服务面向中间用户和最终用户两个市场。生产性服务的覆盖面同生活消费服务业一样广阔,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工程设计、房地产、工程和产品维修、运输、通信、广告、仓储、人事、行政等等。
生产性服务也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在化”。所谓服务生产的外在化, 是指企业内部的服务生产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而去的一种发展趋势。这种分离和独立的目的是降低生产费用, 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在发达国家,贯穿于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的生产性服务, 其在产品增值链中增值量已经开始超过物质生产阶段所创造的增值量。由此,生产性服务已经形成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增值的主要源泉, 也是工业企业之间非价格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则是商品和服务提高竞争力和效率的关键。服务业, 特别是生产性服务, 在国民经济的价值构成和就业构成中的流量日益增大,服务经济已经成为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时期的标志性经济结构。
第二产业中附加值较高的部分
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和结算(包括总部经济),以及由此衍生的售后服务、会展等功能性中心。当然,也包括一些高附加值、少污染、具有核心技术的新兴制造业,如,通信电子、医疗器械、环保材料制造等产业。
第三产业
但其受众对象主要是其他产业,如物流、培训、广告。
以IT产业为代表的数字网络产业等
如电子商务、软件业。
2.5产业的形成核心涵义是由专业化分工所引起的市场扩张。分工使市场细化和扩张,市场细化和扩张又使交易范围扩大。为了追求较低的交易成本,引起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的空间聚集,表现为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城市的扩张。2.5产业形成的经济效果有二:一是由专业化分工所引致的递增收益;二是由要素聚集所引致的聚集经济。前者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后者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所以,2.5产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表现。
2.5产业的形成是市场与资源矛盾的产物,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管理方式和资源利用上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形成的。管理上的变化,体现在“分”上,越管越少、越管越精。一是大而全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表现在第二产业的企业在逐步剥离辅助性、社会性职能之余,将自己的主营业务范围集中在有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如技术、资本、市场、品牌)的领域之中,形成专业化公司;二是研发和营销作为传统的第二产业中兑现附加值的主要环节,也凸现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其最重要的支撑———专业人员通过市场重新配置、整合,融入专业公司;三是一些原有的第三产业和数字化产业的目标化管理。
表现在第三产业的连锁化、加盟化经营,数字产业的项目管理,这种转变使企业更专业,和目标市场的距离更贴近。市场的细分,就使这些专业化企业逐渐演变为2.5产业。
2.5产业
生产性服务带来了新一轮发展的契机。 在生产性服务成为国际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下,要发展2.5产业,就必须走面向国际的道路,把生产性服务的观念始终贯穿于产业定位和发展的全过程中,以市场与客户需要为支持,并在从研发设计到虚拟制造再到市场销售的价值链中提供全程的专业服务。
首先重视通过市场信息的调研,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全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虽然都落户了许多知名企业的研发基地,但“2.5产业”要走出这个老套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仅做公司企业研发生产和创新中心,更要成为研发标准的制定者和研发机构的领导者,而这是无法效仿和复制的。
其次,在研发和中试环节后,打造一个虚拟的制造中心,不是象以往那样建造大型批量生产的厂房,而是在产业定位和未来发展进程中,充分理解2.5产业的概念,走进经济全球化的熔炉中,引入一体化生产体系:
全球化:利用全球资源,实现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采购和销售的全球优化配置,加入到其国际生产价值链中。
一体化:形成互相依存、多元渗透、产业链资源整合。
竞争力:优化成本结构、注重质量和功能,走专业化道路,集中资源以加强核心竞争能力。
方 式:以全程服务左右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
前 景:争取产业链核心价值端,将其它业务外包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