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太平洋台风季

更新时间:2024-07-04 08:38

2002年太平洋台风季(2002 Pacific Typhoon Season),是2002年西北太平洋与南海水域中热带气旋的活跃时间段。受厄尔尼诺回归发展等因素影响,该年的台风活动显著偏强,台风整体强度较高、寿命偏长、高强度台风比例较高,累计气旋能量指数显著偏高,台风生成源地与活动区域较常年偏东偏南,但生成数量则与常年差异不大。

风季总述

范围总述

太平洋台风季的地域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飓风,属于太平洋飓风季范畴。2002年在西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级及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JMA)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02xx,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会给予该地区其认定的热带低压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以正式编号,通常以三位略缩编号xxW或八位完整编号WPxx2002表示(W与WP指代西北太平洋)。

活跃特征

2002年为厄尔尼诺发展年,受其回归发展等因素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升温从而激发西北太平洋海气状态异常,利于南海北部至菲律宾一带建立与发展异常气旋性大尺度环流、热带夏季风槽偏东偏南偏深,利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区域深入远洋偏东偏南水域,从而得以延长生命周期、提高发展强度与累积气旋能量。该年的台风活动显著偏强,台风整体强度较高、高强度台风比例显著偏高,累计气旋能量指数显著偏高,台风生成源地与活动区域较常年偏东。但由于厄尔尼诺状态对南海以及菲律宾以东地区的对流活动产生明显抑制,台风生成数量并未较常年明显偏多,且在秋季厄尔尼诺发展成熟以后仍然出现了台风生成偏少的情况。

2002年全年最终一共有26个台风获得国际编号(西北太平洋本土生成命名24个+中北太平洋进口2个),生成数量与常年平均差异不大,其中有13个在西北太平洋水域达到中央气象台认定的强台风级及以上水平,但达到中央气象台认定下超强台风级水平的仅有台风风神1个。该年台风整体强度较高、寿命偏长,大部分高强度台风均有着较长寿命;生成源地与活动区域较常年偏东偏南;美国气象部门统计该年西北太平洋累计气旋能量指数(ACE)达390.6万平方海里/平方时,较常年平均水平显著偏高,为21世纪以来仅次于2004年与2015年的第三高。该年台风活跃季节特征明显,春季3月与5月分别各出现1个早季高强度台风活动;夏季出现高强度台风集中活跃与气旋能量累积;秋季以后台风活动逐渐转为偏弱,但仍有若干较高强度台风生成活跃。整体而言,该年台风季是一个高度活跃且部分台风个性鲜明突出的台风季。

总述清单

活跃时间线

机构业务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六个等级,最弱的三个等级和日本气象厅所规定的是同样风速,“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日本称“猛烈台风”)和日本气象厅不同。中国采用二分钟平均风速来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本词条中描述每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的最高强度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认定的二分钟平均风速为准。

日本气象厅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四个等级,最高“台风”等级再细化为三种不同的强度,最弱的三个等级与中国气象局规定风速相同。日本气象厅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热带风暴及以上等级气旋会被日本气象厅命名,采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认证使用的台风命名系统进行命名。日本采用世界气象组织建议的十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日本的“猛烈”“非常强”“强”之说法分别对应中国的“超强台风”“强台风”“台风”之说法,且对于同一强度的热带气旋,由于计量标准不同,台风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定强数值方面日本十分钟平均风速<中国二分钟平均风速<美国一分钟平均风速。

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采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分级法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采用一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三级台风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中属于“强飓风”(Major Hurricane)水平,持续风速达到150英里/小时(130海里/小时)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非官方分级中属于“超级台风”(Super Typhoon)水平。

注:下表的风速数据为各机构在台风公报中所给的最常见的数据,定强依据来自德沃夏克分析法等主要分析方法。本表只反映相对大致对应强度,实际定强并非完全与本表数据一一对应。

以下是对应表:

命名法则

综述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成员国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名称方面,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责任范围(PAR)以内的热带低压及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都会给予其菲律宾当地命名,作当地警报用途,因此有时一个西北太平洋台风会有两个不同的英文名(国际名及菲律宾名)。另外由于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采用同一翻译名,而中国台湾省气象部门的译名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个热带气旋也可能会有两个不同的中文名。

国际名单

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即国际命名)。当该热带气旋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后,就会使用下列名单中的名称。名称是根据以下名单而定,不按年度划分。风暴名称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成员提供,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自提交10个名称,并以该国英文名称按字母顺序排列。由于2002年的风暴名称处于名单第一轮使用期间,本年内所有名称(不论是否在事后被申请除名)皆为首次使用。如果有从中太平洋或其他洋区进入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日本东京台风中心同样会给予其国际编号,西北太平洋命名名单上的名字的国际编号将依次顺延一位。

以下是名单:

菲律宾名单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使用一套当地的热带气旋命名法,作于该国风暴责任范围内的热带气旋命名之用。与日本气象厅不同,只要该热带气旋会很间接地吹袭菲律宾或会影响周边国家或地区(不论强度高低,热带扰动以上强度级别,不包括热带扰动),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即会使用以下之热带气旋名单对其进行当地命名。

以下是命名表:

除名台风

台风查特安(0206):查特安是个远洋转向台风,除名原因是其在密克罗尼西亚造成了罕见的灾害。其中,楚克岛受灾最为严重,有47人死于因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事后“查特安”由美国作为密克罗尼西亚气象责任代管方申请除名,成为了首个因对名称来源国或其代管责任区造成严重灾害被名称来源国本国申请除名的名称,退役后由“麦德姆”取代。

台风鹿莎(0215):朝鲜半岛被日本列岛、琉球岛链包裹于东北亚内侧,较少受台风的正面袭击,而一旦发生,则往往带来严重灾害。鹿莎以台风的强度(12~13级,类似麦莎)直袭韩国,其在全罗南道登陆时的强度若放在中国或许并不出众,但对于韩国来说,却是1959年莎拉之后袭击韩国的最强台风(不过这个头衔一年后就被鸣蝉夺走了)。鹿莎带来的狂风暴雨在韩国夺走了213人的生命,还有33人失踪,经济损失超过5万亿韩元,在韩国历史上非常罕见。事后“鹿莎”被韩国申请除名,退役后由”鹦鹉“代替。

台风凤仙(0226):凤仙是百年来袭击关岛第三强热带气旋,正面穿越关岛时强度可能与06年桑美相当或略弱。在凤仙的吹袭下,关岛全岛电力瘫痪,1300座房屋被完全摧毁,经济损失达到7亿美元。所幸由于防护措施得当,关岛仅有1人死亡,103人受伤。事后“凤仙”被美国申请除名,退役后由“红霞”代替。

活跃系统

国际编号系统

其它系统

除了被日本气象厅命名的热带气旋外,还有一些热带气旋为未获得国际命名的热带低压,或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定为热带风暴,或获得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本地命名。

风季影响

2002年为厄尔尼诺发展年,该年台风季期间西北太平洋地区出现多个重影响台风,重大台风灾害主要集中于朝鲜半岛与太平洋中部群岛等地。其中台风鹿莎对韩国造成巨大破坏与重大人员伤亡,导致213人死亡、33人失踪,经济损失超过5万亿韩元。台风查特安台风凤仙则分别对密克罗尼西亚、美国关岛等太平洋中部群岛地区造成严重灾害,前者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引发地质灾害,导致楚克岛47人因灾死亡;后者则导致关岛全岛电力瘫痪,房屋摧毁1300座,造成1人死亡、103人受伤,经济损失达到7亿美元。

影响中国的台风方面,该年中国台风登陆个数为7个,与常年平均水平相当,台风灾害较常年稍偏轻,其中主要热带气旋吹袭灾害来自登陆浙江南部、对浙闽沿海造成严重影响的台风森拉克,造成32人死亡,经济损失约81亿元;但其他登陆台风如台风北冕虽未造成强劲的直接吹袭灾害,但其在广东、湖南等地引发的特大暴雨洪涝灾情同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造成粤桂闽湘四省区114人死亡,其中湖南死亡人数达73人。

影响日本的台风方面,该年最重要的日本影响台风为台风海高斯,是为二战以来袭击日本东京第五强的台风,并对当地造成显著灾情,造成至少5人死亡与183亿日元的经济损失。

影响菲律宾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地区的台风方面,该年菲律宾群岛遭受的热带气旋数量显著偏少且强度偏弱,风雨影响集中于夏季,且9月以后再无热带气旋进入菲律宾责任区范围以内活动,越南则是统一以来继1976年后第二次单年无命名台风在越南本土登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