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资本论

更新时间:2024-02-17 15:52

《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2014年The Belknap Press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该书中文版现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担纲翻译。

内容简介

《21世纪资本论》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皮凯蒂建议通过民主制度制约资本主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财富不平等现象。

皮凯蒂(Thomas Piketty)将世界经济分成两个基本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两者都被用于生产并分享产出的收益。资本与劳动力的区别在于,资本可买入、卖出、拥有,而且从理论上讲可无限累积,劳动力是个人能力的使用,可获得酬劳,但不能被别人所拥有。皮克迪认为,由于资本回报率总是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所以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固有现象。他由此预测,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将会继续扩大,建议征收全球性财富税。

皮凯蒂对过去300年来的工资水准做了详尽探究,并列出有关多国的大量收入分配数据,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在可以观察到的300来年左右的数据中,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长1%~2%。5%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每14年财富就能翻番,而2%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翻番要3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有资本的人的财富翻了7番,是开始的128倍,而整体经济规模只会比100年前大8倍。虽然有资本和没有资本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是贫富差距变得非常大。

促进增长并不是皮凯蒂所关注的,他没把它视为经济事件,也不认为它能解决更广阔的分配公平问题。他认为经济是静态的零和游戏;如果一个群体的收入增加,另一个群体就会不可避免地变穷。他把结果的平等性视为最终目的和唯一原因。而以下备选却很少提及—例如,最大化社会总体财富,或是增强经济自由,亦或是寻找最有可能的机会平等,又或按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观点,保证最贫困人群的福利得到最大化。

书里提出了一系列简单的建议:征收15%的资本税(财富总额),把最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提到80%左右,强迫银行提高透明度,提高通货膨胀等等。Piketty指出,他同样觉得这些措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为控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精英可能宁可看到这个系统崩溃,也不会愿意让步。

作品思想

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布兰科·米兰诺维奇(Branko Milanovic)称它是“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著作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连发三篇评论,盛赞它是“本年度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甚或将是这个10年最重要的一本书”;另一位诺奖得主罗伯特·索洛的评论也直接给出标题“托马斯·皮克迪是对的!”而同时,美国保守派则大惊失色,拼命反驳和批判。基金经理丹尼尔 沙克曼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愤怒指责该书“对金融资本赚取回报的概念抱有中世纪式的敌意”。《经济学人》杂志前副主编克里夫·克鲁克也对书中预测的未来经济不平等的“可怕”程度表示怀疑。《经济学人》网站刊文指出,这本书大受欢迎之处在于,它指出持续增长的财富集中化是资本主义固有现象,同时呼吁向全球富人收税,以此作为改善现状的方案。

同样,这本书在中国从政治界到学术界也产生了极大反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何帆说:“这本专业性很强的书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社会思潮出现巨大转折。风起于青萍之末。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正处于守势。对资本主义的反思越来越深入。不平等将是21世纪经济学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之一。”

李稻葵认为,皮凯蒂基于自己的两大发现:一、发达国家的资本与国民收入之比过去30多年来在大幅上升;二、财富的集中度也在大幅上升,得出了一个推论:现代市场经济出现了系统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直接对高财富群体和资本高额征税这一极端措施。该研究提出的课题意义重大,但其除了经济学理论分析的不足外,还存在两大局限性。其一,是眼光仅限于20多个发达国家,未能把全球作为一体来研究。而必须考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才能厘清该书发现的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整个结论将会逆转。其二,皮凯蒂没有厘清消费性财富和生产性资本的区别,而简单地将两者相加,这带来了相当的误导,其政策建议更显简单粗暴。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本主题严肃的图书已经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 《21世纪资本论》的书名是为了与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Das Kapital)相呼应。该书意在回归卡尔·马克思亚当·斯密(Adam Smith)等前辈写过的经济史和政治经济学范畴。它尽力去理解西方社会以及支撑它的经济规律。在这个过程中,皮凯蒂抨击了“财富推动一切发展”的观点,向民主政府解决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发起了挑战——教皇弗朗西斯(Pope Francis)和奥巴马总统最近也都对不公平所带来的后果发出警告。

收入不平等问题是如今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2013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3,位列全球前列。《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认为: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高达0.61,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财经专栏作家认为,随着经济的放缓,收入差距的加大,中国的中产阶层很有可能面临财富缩水,重回贫困阶层。同时,收入分配改革是中国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因为制度公平是人民的幸福之源,也是社会稳定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21世纪资本论》对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重要参考。

显然,该书是欧美国家出现了99%的人反对1%的金融寡头资产阶级的羡慕嫉妒恨,以及对于《资本论》的无知和小资产阶级普世价值迷梦。该书还批评了源自发达国家的极端自由主义浪潮。该书作者提出:现实情况证明,民主社会公正需要其本身的社会机制,而不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甚至不能仅仅通过议会或其他民主机构来实现。这一点是对的。但是,坚持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寻找这样的社会机制,皮凯蒂找错了门。

作品评价

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现象特征的讨论,从“确定的历史对象”中提取关于这个对象总体性质的数据用于社会分析,是该书最有价值之处。不足之处,是在历史典型比较之外,缺乏过程的根基和分析规定的内置。这种“历史+事实”构成研究对象的工作规定强化的是“科学实证主义”的做法。

然而,把“比较分析”当作演绎基础,本身就值得商榷。从《21世纪资本论》和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比较看,方法上的可质疑性仍然在于对“价值范畴”的删除。从实在内容看,《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例如所举出的“资本主义基本公式”在实质上锁定的是价值转化的分析对象。我们应本着瑕不掩瑜的态度,认真挖掘该书的精华,依托《资本论》的架构和“保卫《资本论》”路线,梳理合理的批判规定,弘扬蕴含其内科学精神。

第一,从资本主义第一基本定律“ α = r × β”看,α 是地地道道的社会分配率,意味着社会收入中的一定部分按照确定的意志归于资本。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制度体系的分配率,是按社会规则行事的系统性变量,因而有历史规律可遵循。可这样一来,才有条件探索它的实现的道路——机制和形式。这种联系即是《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之间所描绘的那种联系:社会剩余价值等于社会利润总额。基于上述意义,我们可以写出过程分析之一:α→β→r。

第二,皮凯蒂明显地把越来越庞大的β 视为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原因,恰恰是倒果为因了。其实,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历史进步之处在于,并不主要地依靠剩余价值率的提高,而主要地依靠积累率的社会存在性( 资本家积累和持续进行的扩大再生产) 完成对劳动者的统治,实现牢不可破的社会强制关系。这才是β 保持增大了的水准的一个内在缘由。只是因为剩余价值率的相对稳定,而又由于资本积累的累积型增长,资本的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注定趋高。这就是利润率的减低,它带来了现象上的低水平经济增长和高水准资本/收入比的并存。基于上述意义,我们可以写出过程分析之二:s→g→β(资本主义第二定律)。

第三,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进行剩余价值生产,我们可以为之安排两个分析性指标: 剩余价值率和资本积累率。稳定化的剩余价值率的现象特征就是α 的获得,背后过程自然是工人阶级围绕工作日和提高工资水平的斗争;资本积累率的现象特征是s 的存在,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启动条件。因此,《21世纪资本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现象特征的讨论。基于上述意义,我们追踪可以写出过程分析之三:r > g(资本主义第三定律)。

总而言之,其方法上的可质疑性仍然在于对“价值范畴”的删除。对《21世纪资本论》的近乎散漫化的“点评”没有冲淡本书的主题。皮凯蒂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不赞成《共产党宣言》中有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更不赞成《资本论》为此所做出的科学结论。不过,他的资本研究是非常独特和富有时代感的。

该书的长处首要在于现实指向性。皮凯蒂揭示资本收入一直远超劳动收入的历史趋势的分析性现象,破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经济自动达到一般均衡和最优分配的神话。另外,这本书的理论指向性同样值得认真关注,如对于价值转化问题实质( 总计二等式成立问题) 的事实指涉。这些当然亦是本文的关切之处。让我们从马克思资本论的视阈看一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如何来、为什么和是什么。如果我们把“W = c + v + m”这种价值关系视为生产关系,那么《资本论》第一卷是关于这个公式的“如何来”研究(第一定律落入的领域),第二卷是关于这个公式的“为什么”研究(第二定律落入的领域) ,第三卷则是关于这个公式的“是什么”研究(第三定律落入的领域)。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和“死”已经写就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关系的历史特质,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运行( W = c + v + m 的社会存在方式和形式)是实现这个特质,交换关系的资本主义运行是具体化这个特质。无疑,皮凯蒂的研究线路与之是有默契的。并且,该书至少已经自觉意识到保持和《资本论》进行工作对照,而能做到结论上的一定程度的正确性。尽管该书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但皮凯蒂的贡献至少能起到启发作用。

作品影响

2014年,该书入选新浪2014年度中国好书榜。

作者简介

1971年出生的皮凯蒂18岁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22岁就获得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就是以财富分配为题。此后皮凯蒂一直研究财富不平等现象,著有多部研究法国和世界关于财富分配的著作,2002年他获得法国青年经济学家奖。

2005年,时任法国总理德维尔潘委托只有34岁的皮凯蒂创建巴黎经济学院,以求能与伦敦经济学院媲美。2006年皮凯蒂作为创始人出任首任巴黎经济学院院长,两年后卸任行政工作,专心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2013年,皮凯蒂荣获两年一届的伊尔约·约翰逊经济学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