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无后坐力炮

更新时间:2023-05-29 15:08

无坐力炮是发射时利用后喷物质的动量抵消后坐力使炮身不后坐的火炮。82毫米无后坐力炮于1979年设计定型,1981年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该炮是一种营属火炮,装备到步兵营。

发展历史

无坐力炮是发射时利用后喷物质的动量抵消后坐力使炮身不后坐的火炮。亦称无后坐力炮。一般火炮在发射炮弹的同时,还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使火炮后退很远的距离,这既影响射击的准确性和发射速度,又给操作带来不便。

1879年,法国的德维尔将军等人发明了火炮的反后坐复进装置,但它并没有消除开炮时的后坐现象,只是使后坐炮身能够自动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并且它还会使炮架结构复杂,重量增加,机动性降低。

世界上第一门能够消除后坐现象的火炮是由美国海军少校戴维斯研制的。戴维斯的设计思想非常独特,他把两颗弹尾相对的弹丸放在一根两端开口的炮管内发射。射击时,向前射出的是真弹头,另一颗向后抛的是假弹丸──铅油质的配重体,使其作用力相互抵消,从而使炮射不发生后坐。抛射出的配重体散落在炮尾后不远的地方,射手避开了这个危险区就不会受伤害。戴 维斯于1914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门无坐力炮人称 “戴维斯炮”。

“戴维斯炮”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人们对它进行了改进和发展。1917年,俄国人梁布欣斯基取消了配重体,直接用向后喷出的火药气体来进行平衡。这样,抛射固体配重体的后半截炮管也就没有用了,使无坐力炮的炮管缩短了一半,此后,英国的库克和苏联的特罗菲莫夫、别尔卡洛夫、库尔契夫斯基等人对无坐力炮作了新的发展,在炮管的尾部安上喷管,使流过喷管的气体速度增大,从而减少喷出的气体量。1936年,梁布欣斯基研制出一种75.2毫米无坐力炮,这是世界上正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无坐力炮。无坐力炮的第一次实战应用是1941年的苏联─芬兰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 年代,无坐力炮在各国军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改进。无坐力炮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于伴随步兵作战。但后喷火焰大,易暴露。它主要用于近距离射击坦克等装甲目标。

82毫米无后坐力炮于1979年设计定型,1981年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该炮是一种营属火炮,装备到步兵营。

该炮身管和药室为整体结构,采用横向开关闩机构,为减轻炮重,药室容积较小;炮闩有上、下两个喷孔,利用闩轴和开闩杆完成与炮尾的闭锁;炮闩上还装有长喷管,以减少后喷危险角;该炮配用直瞄和间瞄两用合一光学瞄准镜和微光瞄准镜。

破甲弹为火箭增程弹,采用双锥药型罩;榴弹内装825颗钢珠。

信息简介

口径:82毫米

战斗状态全重:34.3公斤

炮身重:25.5公斤

炮架重:7.6公斤

炮身长:1445毫米

火线高:304-680毫米

全弹重:

破甲弹:4.35公斤

榴弹:5.2公斤

破甲弹破甲厚度:

150毫米/65度

弹药基数:30发

初速:

破甲弹:252米/秒

榴弹:202米/秒

射速:5-6发/分

最大射程:

榴弹:2000米

直射距离:

破甲弹:500米

高低射界:-6度-28度

方向射界:45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