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7 23:59
865年是公元纪年,即唐懿宗昭圣惠孝皇帝咸通六年。
865年,唐懿宗昭圣惠孝皇帝咸通六年,乙酉年(鸡年)
南诏攻陷嶲州
嶲州(今四川西昌)刺史喻士珍贪黩无厌,俘掠两林蛮换取金银。咸通六年(八六五)五月,南诏又攻嶲州,两林蛮开城门降之。南诏尽杀中国戍卒,喻士珍遂降南诏。
高骈大破峰州蛮
咸通五年(八六四)七月,高骈受任为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六年,骈于海门镇(今越南海防西北)整顿军事,尚未进讨。监军李维周与骈不合,欲除去之,屡催骈出兵。七月,高骈率五千人先行,约维周发兵应援,维周欲骈兵败,拥众不发。九月,骈率军至南定(今越南河内东),时峰州(今越南河内西北)蛮五万人正收获夏田。骈率军掩袭,大破蛮人,收其粮以给军食。
杜宣猷祭宦官祖墓
唐代宦官多出自福建,福建观察使杜宣猷每逢寒食节即遣吏分祭宦官祖坟。宦官感德,言于懿宗。咸通六年(八六五)正月,迁宣猷为宣歙(今安徽宣城)观察使,时人称宣猷为“敕使墓户”。
置镇南军节度使
咸通六年(八六五)四月,宰相杨收认为,南诏、群蛮累年未平,两河(河东、河北)赴岭南戌兵死者大半。江西近邻岭南,建议于此地积储军粮,招募弩手三万人,应接岭南,并建置节镇以重其权。懿宗准奏。五月廿一日,置镇南军于洪州(今江西南昌)。廿二日,以桂管观察使严谓为镇南军节度使。
德山宣鉴禅师卒
宣鉴禅师,俗姓周,简州(今四川简阳)人。少出家,精研律藏,讲金刚般若经,时称“周金刚”。闻龙潭崇信法师倡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与之辩难,豁然顿悟,遂焚经疏而去,居澧州(今湖南澧县东南)德山三十年。会昌五年(八四五 ),武宗废佛,避难深山石室。大中(八四七—八五九)初返归,刺史薛延望创德山精舍延请居之。大闹宗风,常谓“无佛无祖”、“达摩是臊胡,释迦是屎橛”。教徒喜用棒詈,学人服其威猛。咸通六年(八六五)卒,年八十四岁。
日僧宗睿回国
咸通三年(八六二),日僧宗睿、惠萼等乘唐商张支信船入唐求法。次年,惠萼等乘张支信船先行回国。六年,宗睿携经论一百三十四部及道具等,乘唐商李延孝船归国。撰有《宗睿目录》行世。
柳公权卒
咸通六年(八六五),太子太保致仕柳公权卒。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苦学,善辞赋。元和(八0六—八二0)初,登进士,辟为夏州(今内蒙白城子)掌书记,穆宗即位,召拜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改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文宗朝,迁谏议大夫,拜中书舍人,再入翰林为书诏学士。以直言闻名,累迁翰林学士承旨。武宗即位,罢为右散骑常侍,与宰相李德裕相仵,左迁太子詹事,历工部尚书。咸通初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八十八岁。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初学二王,后博采众家之长,书体劲媚,自成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当时公卿大臣家碑志,非其手笔者,人以子孙为不孝。外国使者入唐朝贡,皆另带钱币,称以此购柳书。其书法号“柳体”,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其书写《玄秘塔碑》等,现存西安碑林。传世拓本有《神策军碑》等。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上咸通六年(乙酉,公元八六五年)
春,正月,丁已,始以懿安皇后配飨宪宗室。时王皞复为礼院检讨官,更申前议,朝廷竟从之。
诸道进私白者,闽中为多,故宦官多闽人。福建观察使杜宣猷每寒食遣吏分祭其先垅,宦官德之,庚申,以宣猷为宣歙观察使,时人谓之“敕使墓户”。
三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萧置薨。 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邀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由是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高骈围交趾十馀日,蛮困蹙甚,城且下,会得王晏权牒,已与李维周将大军发海门。骈即以军事授韦仲宰,与麾下百馀人北归。先是,仲宰遣小使王惠赞,骈遣小校曾衮入告交趾之捷。至海中,望见旌旗东来,问游船,云新经略使与监军也。二人谋曰:“维周必夺表留我。”乃匿于岛间,维周过,即驰诣京师。上得奏,大喜,即加骈检校工部尚书,复镇安南。骈至海门而还。
王晏权暗懦,动禀李维周之命;维周凶贪,诸将不为之用,遂解重围,蛮遁去者太半。骈至,复督励将士攻城,遂克之,杀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乡导者朱道古,斩首三万馀级,南诏遁去。骈又破土蛮附南诏者二洞,诛其酋长,土蛮帅众归附者万七千人。
夏,四月,以前东川节度使高璩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璩,元裕之子也。
杨收建议,以“蛮寇积年未平,两河兵戍岭南冒瘴雾物故者什六七,请于江西积粟,募强弩三万人,以应接岭南,道近便,仍建节以重其权。”从之。五月,辛丑,置镇南军于洪州。
巂州刺史喻士珍贪狯,掠两林蛮以易金。南诏复寇巂州,两林蛮开门纳之,南诏尽杀戍卒,士珍降之。
六月,高璩薨。
秋,七月,立皇子侃为郢王,俨为普王。
高骈治兵于海门,未进。监军李维周恶骈,欲去之,屡趣骈使进军。骈以五千人先济,约维周发兵应援。骈既行,维周拥馀众,不发一卒以继之。九月,骈至南定,峰州蛮众近五万,方获田,骈掩击,大破之,收其所获以食军。
冬,十二月,壬子,太皇太后郑氏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