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

更新时间:2023-04-10 22:08

公元91年(东汉永元三年)匈奴在和汉民族的长年战争中承认了失败,开始了始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南匈奴附汉,北匈奴远飙。

大事件

辛卯兔年,东汉永元三年。

东汉灭北匈奴。

公元91年,窦宪耿夔任尚兵出居延,深入五千余里,在金微山大破北匈奴,从此匈奴在和汉民族的长年战争中彻底失败,开始了始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南匈奴附汉,北匈奴远飙。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是乌孙的地盘,既如今的伊犁河上游一带,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锡尔河上游东部。第三站为阿兰聊(顿河以东至伏尔加河之间,南到高加索山脉之地),这已经到了欧洲边缘。从公元91年到公元290年这长达两百年的历史中,这个上天的骄子好象消失了一样。北方的苍狼为了梦中的家园,在雪地中,沙漠里艰难的跋涉。中外的史书中都找不到这个民族的记载。当《波斯史》中提到三世纪末匈奴出先在阿兰聊时,这头饥渴太旧的苍狼已经对它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公元四世纪中叶,阿兰聊灭国,西方震动。从此,匈奴在西方的活动遂史不绝书。

永元三年(公元91年),郭丹表荐,辟司徒公右长史东海王从事中郎,迁会稽太守。

公元91年,在汉和帝的成年典礼上,所遵循的就是曹褒为这种盛典制订的礼仪。公元93年,他的工作受到了质疑,他的规定没有被实行。

公元91年,匈奴被汉军彻底打败,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失去了立锥之地,加之匈奴内部因为失败而导致的内讧,使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族逐渐融合,到了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匈奴,已经看不到了。北匈奴大势已去,再加上日益强盛的鲜卑造成的威胁,使北匈奴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不得已开始西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也是始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 公元91年,汉朝派大将耿夔出居延塞(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居延海一带),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北匈奴单于率领一部分人众西迁至乌孙的游牧地区,后又迁到康居、阿兰聊(顿河以东至伏尔加河之间,南到高加索山脉之地)。北匈奴入阿兰聊以后,揭开了入侵欧洲的序幕,并开始扮演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

出生

胡广(公元91年—公元172年),字伯始,南郡华容人,即今湖南省华容县人。西汉名臣胡刚六世孙,生于汉和帝永元三年辛卯五月初五,卒于汉灵帝建宁五年壬子三月初八,寿八十二。胡广官至三公,位及人臣,是华容县有史以来最大的官。胡广两岁丧母,所谓“少孤贫,亲执家苦”。母亲去世后,胡广的父亲胡宠续娶了原配的妹妹为妻,生了两个弟弟胡康和胡庚。胡广成人以后,曾入郡府为散吏。二十七岁时,胡广得到南郡太守法雄的举荐,被举为孝廉。到京师参加殿试,安帝亲自主持考试章奏,以胡广为天下第一。胡广进入仕途后,虽多次被罢官免职,或因病辞职,但朝廷总是对他“礼任甚优,”每次都是“未尝满岁,辄复进升。”胡广历任过尚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仆射;累升太中大夫、尚书令、太仆、太常、司空、录尚书事;出为济阴、汝南太守;入拜大司农、大司空,授太尉、进太傅。

古迹

汉代烽遂和塞墙遗址,公元前119年~公元91年。 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的金塔县和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居延汉代遗址指的是包括汉代张掖郡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和塞墙等遗迹在内的遗址群。边塞遗迹自东北斜向西南,全长约250公里。考古工作者在遗址群内先后发掘清理了3座烽燧遗址,出土汉代简牍近4万枚以及弓箭、铜镞、铁甲片、铁农具、工具等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其中汉代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汉代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哲学、民族宗教等许多领域,它不仅记录了居延地区的屯戍活动,而且还保存了一批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初年的官方文书,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