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4 13:30
电控自动离合器,简称 ACS(Automatic Clutch System)是将离合器通过机械、电子、液压等方式实现自动控制。电控自动离合器具有结构简单、生产及使用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并且保持了手动档车型的驾驶乐趣、舒适性适中、故障率低、维修简便、自动离合车型相对比手动档车型油耗低等优点,非常适合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
AMT的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伊顿、戴姆勒诱驰和斯堪尼亚等是研发AMT变速器的先驱。AMT在国外的发展可分为半自动化、全自动化和智能化三个阶段:
半自动AMT (SMAT)在车辆起步时,驾驶员仍需踩下离合器踏板,完成起步操作,只能实现车辆行驶时选、换挡操纵的自动化。该类典型的变速器有瑞典斯堪尼亚公司(Scania)的CAG系统(1986)德国戴姆勒奔驰(Daimler Benz)的EPS系统(1990)。
全自动AMT阶段的标志为1984年五十铃和富士公司联合研制的NAVI-5 (New
Advanced Vehicle with Intelligence 5 speeds)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该款变速器使用在飞鸟(ASKA)轿车上,受到当时购车人群的青睐。这一阶段的发展,攻克了AMT换挡时同步困难的问题,从而使AMT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智能化AMT技术源于车辆起步和自动换挡时都受到路况、车况、驾驶员意图和操作习惯等因素影响,一般的控制策略容易造成车辆起步震抖、离合器磨损过快、爬
坡或转弯时意外换挡等不良现象。这类产品的代表为德国宝马公司在1992年基于自适应控制方法研发,并在尼桑轿车上装车成功的E4N71B型五挡自动变速器。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汽车动力性和乘车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模糊推理、动态滑模以及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思想逐步运用到AMT的控制中。
我国对AMT技术的研究开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且跨越了SAMT阶段,直接开展对全自动AMT的研制。起初对AMT的研究仅在部分高校展开,如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其后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南昌江铃汽车有限公司等单位也陆续参与。其中的佼佼者为吉林大学的葛安林教授,除了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他带领团队开发的桑塔纳2000型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于1998年通过了国家级的样机鉴定。
电控自动离合器由电动机、离合器操纵机构、电控单元、电动机驱动器、传感器、线束、显示单元等部件组成。电控单元依据采集的节气门位置、发动机转速、车速、制动灯开关、点火开关、换档力、变速器档位、操纵机构行程等传感器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指令离合器操纵机构驱动离合器分离、结合,替代、驾驶员对离合器进行操作。电控自动离合器操作简便,驾车时收起加速踏板即可换档。电控自动离合器会保证汽车起步平稳、换档顺畅、制动离合、误操作峰鸣报警提示。
电控自动离合器系统主要由传感器信号采集、ECU逻辑判断、执行机构和离合器总成四部分组成。离合器控制器ECU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控汽车的各工作参数,当驾驶员根据主观意愿操纵加速踏板或换挡杆时,ECU根据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如离合器最佳结合规律等控制规律),调节离合器的分离和接合速度,实现发动机、离合器和变速器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汽车的平稳起步和迅速换挡。
档位显示:用数字显示档位或数字和字母组合显示故障码
换档离合:换档时离合器自动分离、结合
起步爬行:起步时,不踩加速踏板也能够自动缓慢行驶
制动离合:制动过程中离合器依据工况适时自动分离、结合
熄火保护:转速过低时离合器自动分离,依据工况适时结合
误操作保护:换档错误时档位闪烁,离合器断续结合或分离
自动调整:离合器操纵装置自动补偿摩擦片和机械部件磨损
智能控制:电控单元自动优化调整运行参数
故障检测:电控单元自动判别故障,并储存故障码备查
操纵机构驱动形式: 电动机驱动
电动机额定功率: 150W
电动机工作平均电流: ≤ 15A
电动机峰值工作电流 ≤ 40A
系统平均功耗 ≤ 3W
综合油耗: 优于手动档车型3~5%
换档时离合器分离时间: ≤ 0.3 S
刹车时离合器分离时间: ≤ 0.2 S
熄火保护时离合器分离时间: ≤ 0.18 S
起步时离合器完全结合时间: ≤ 5 S
换档时离合器完全结合时间: ≤ 3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