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5 12:33
C-53运输机(Skytrooper,或称空降兵,英文又名Dakota(达科塔))是由DC-3民用客机衍生而成的军用运输机,为二战盟军中国采用机种。由DC-3客机改装而成的C-53于1935年12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40年开始装备部队。C-53以较好的飞行性能为优势,装备于中国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成为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军用运输机,主要用于空运物资和兵员,也可空投伞兵。
C-53运输机是美国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一种双发动机活塞式军用运输机,是由DC-3客机改装而成的,于1935年12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42年开始装备部队。该机相继有多个型别投产问世,总共生产10123架。当时,C-53以较好的飞行性能为优势,装备于中国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成为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军用运输机,主要用于空运物资和兵员,也可空投伞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53也曾继续发挥作用,如在1948年6月至1950年5月前苏联封锁西柏林通道期间,美国空军出动C-53飞机共27700架次空运物资。
20世纪30年代初,全金属结构、带可收放起落架的下单翼双发近代旅客机开始出现。其代表机型有波音公司的波音247和道格拉斯公司的DC-2,这两型飞机分别于1933年5月和1934年8月首飞。随后,航空公司又要求在保留DC-2高速性和经济性的同时,改善乘坐的舒适性。道格拉斯公司确定在IK-2的基础上进行改型设计。这种新型旅客机最初称为DST,于1935年12月17日首飞,1936年8月8日交付航空公司使用,并正式命名为DC-3。DC-3很快成为最重要的旅客机,第二次大战前夕美国国内航线使用的322架旅客机中有260架是DC-3。DC-3的大量使用促进了航空运输大众化,因而被视为现代运输机的先驱。
1938年,美国军方开始将DC-3用作军用运输机。C-53是DC-3的第一种标准军用型,其1号机于1941年11月制成,12月23日交付使用,累计生产965架。C-53A是主要的批生产型,累计生产5254架。C-53B加装了2级增压器,改善了高空飞行性能,主要用于中国—印度—缅甸战场上的“驼峰”航线,累计生产3364架。C-53D是在战后将C-53B去掉增压器的改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除大量订购军用型外,还征用了民航在用飞机以及正在制造的民用型飞机。C-53各种改型累计生产约13000架。
1942年2月,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开始向中国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提供C-47及其改型C-53。1942年5月,支援中国抗战的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部队和中国航空公司的C-53,开始在中国—缅甸—印度间的“驼峰”航线上飞行。C-53B成为“驼峰”航线上的主力机型。中国军队自1944年开始装备C-53,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从美军接收了大批C-53。国民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也低价购进大批作为美军剩余物资的C-53飞机。这时的C-53B已拆除增压器而成为C-53D型。由于美制器材消耗完,空军的C-53飞机逐步换装了苏制或国产的活塞5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1000马力。空军C-53飞机换发后称为C-53改。
C-53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全金属结构军用运输机,其结构和外形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机身较短粗呈流线型,机头上部为2~3人驾驶舱,后机身左侧有一个大舱门;机翼为悬臂式下单翼,两侧内翼前缘对称装双发动机;尾翼由悬臂式的中平尾和单垂尾组成;采用可收放后三点式起落架。
机组人员:3人
载客量: 28 人
挂载重量: 6,000 磅(6,000 磅)物资
长度: 63 尺 9 寸(19.43 米)
翼展: 95 尺 6 寸(29.11 米)
高度: 17 尺 0 寸(5.18 米)
翼面积: 987 尺2(91.70 米2)
空重: 18,135 磅(8,225 kg)
载重: 26,000 磅(11,800 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31,000 磅(14,000 公斤)
最高速度: 224 英里/小时 (195 节,360 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 160 英里/小时(140 节,260 公里/小时)
航程: 1,600 mi(1,400 海里,2,600 公里)
实用升限: 26,400 尺(8,050 米)
爬升率: 1,130 尺/分(5.75 米/秒)
翼负荷: 26.3 磅/尺2(129 公斤/米2)
推重比: 0.092 匹/磅(150 W/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