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53光纤

更新时间:2022-11-14 20:06

针对衰减和零色散不在同一工作波长上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开发成功了一种把零色散波长从1.3μm移到1.55μm的色散位移光纤(DSF,Dispersion-ShiftedFiber)。ITU把这种光纤的规范编为G.653。

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提高光纤通信的容量,用当时的电子线路水平研制出了传输速率为565Mbit/s的光通信设备,在G.652标准单模光纤中进行更长距离传输。在工程实践中,发现G.652光纤最小衰减点位于工作波长1550nm处,该点的衰减仅为0.2dB/km左右,但该点的色散系数太大,约为17ps/nm·km。这个色散系数值会使光信号严重畸变,进而限制了传输速率的提高和会缩短传输距离。人们通过改变光纤折射率分布结构所形成的波导的负色散来抵消材料的正色散,使G.652单模光纤的零色散点从1310nm波长移到1550nm波长,研制出色散位移单模光纤。这种光纤的设计特点就是要在1550nm工作波长处同时实现衰减和色散两个性能的最佳,在衰减系数最小的同时,色散系数又为零。ITU-T建议将这种单模光纤定义为G.653光纤。采用G.653光纤和动态单纵横分布反馈激光器构成的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为565~622Mbit/s,中继距离可以达到200~300km。

G.653建议是1988年创建的第一个版本V1.0(11/1988),经过1993年、1997年、2000年和2003年的4次修订,形成目前的V5.0(12/2003)版本,在V5.0版本中将L波段上限确定为1625nm,同时将G.653光纤细分为G.653A和G.653B两个种类,其中对G.653B类

光纤的PMD的要求减小为0.2ps/。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