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2 12:26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是由中国国家标准总局1980年发布,198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一套国家标准,标准号是GB/T 2312-1980。根据2017年第7号公告和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自2017年3月23日起,该标准转化为推荐性标准,不再强制执行。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和汉字输入编码之间的关系是,根据不同的汉字输入方法,通过必要的设备向计算机输入汉字的编码,计算机接收之后,先转换成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这时计算机就可以识别并进行处理;汉字输出是先把机内码转成汉字编码,再发送到输出设备。
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已于1981年5月发布实施。《基本集》规定了汉字信息交换用的基本图形字符及其二进制编码,收汉字6763个。它适用于一般汉字处理、汉字通信等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随着我国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汉字字数较多的部门迫切需要在《基本集》的基础上继续制定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各辅助集的国家标准。
GB 2312的出现,基本满足了汉字的计算机处理需要,它所收录的汉字已经覆盖中国大陆99.75%的使用频率。
对于人名、古汉语等方面出现的罕用字,GB 2312不能处理,这导致了后来GBK及GB 18030汉字字符集的出现。
GB 2312中对所收汉字进行了“分区”处理,每区含有94个汉字/符号。这种表示方式也称为区位码。
01-09区为特殊符号。
16-55区为一级汉字,按拼音排序。
56-87区为二级汉字,按部首/笔画排序。
10-15区及88-94区则未有编码。
举例来说,“啊”字是GB2312之中的第一个汉字,它的区位码就是1601。
在使用GB2312的程序中,通常采用EUC储存方法,以便兼容于ASCII。浏览器编码表上的“GB2312”,通常都是指“EUC-CN”表示法。
每个汉字及符号以两个字节来表示。第一个字节称为“高位字节”(也称“区字节)”,第二个字节称为“低位字节”(也称“位字节”)。
“高位字节”使用了0xA1-0xF7(把01-87区的区号加上0xA0),“低位字节”使用了0xA1-0xFE(把01-94加上 0xA0)。 由于一级汉字从16区起始,汉字区的“高位字节”的范围是0xB0-0xF7,“低位字节”的范围是0xA1-0xFE,占用的码位是 72*94=6768。其中有5个空位是D7FA-D7FE。
例如“啊”字在大多数程序中,会以两个字节,0xB0(第一个字节) 0xA1(第二个字节)储存。区位码=区字节+位字节(与区位码对比:0xB0=0xA0+16,0xA1=0xA0+1)。
有两种不同的GB2312实现,在它们之间存在少量的差别,其中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
实现A与GBK/GB18030兼容,实现B则不兼容。
在2015年, 微软.Net Framework在使用实现A。 iconv-1.14, php-5.6, ActivePerl-5.20, Java 1.7, Python 3.4在使用实现B。
GB2312简体中文编码表
code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A1A0 、 。 · ˉ ˇ ¨ 〃 々 — ~ ‖ … ‘ ’
A1B0 “ ” 〔 〕 〈 〉 《 》 「 」 『 』 〖 〗 【 】
A1C0 ± × ÷ ∶ ∧ ∨ ∑ ∏ ∪ ∩ ∈ ∷ √ ⊥ ∥ ∠
A1D0 ⌒ ⊙ ∫ ∮ ≡ ≌ ≈ ∽ ∝ ≠ ≮ ≯ ≤ ≥ ∞ ∵
A1E0 ∴ ♂ ♀ ° ′ ″ ℃ $ ¤ ¢ £ ‰ § № ☆ ★
A1F0 ○ ● ◎ ◇ ◆ □ ■ △ ▲ ※ → ← ↑ ↓ 〓
code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A2A0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 ? ? ? ?
A2B0 ? ⒈ ⒉ ⒊ ⒋ ⒌ ⒍ ⒎ ⒏ ⒐ ⒑ ⒒ ⒓ ⒔ ⒕ ⒖
A2C0 ⒗ ⒘ ⒙ ⒚ ⒛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A2D0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 ⒆ ⒇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A2E0 ⑧ ⑨ ⑩ ?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
A2F0 ?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 ?
code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A3C0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A3E0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A3F0 p q r s t u v w x y z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