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19 10:10
中国首个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合肥超环”(HT-7)。HT-7主体来自前苏联的T-7,1991年底T-7及其配套的低温、电源等系统陆续运到合肥,结合俄罗斯科研人员的参与及帮助,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依靠自己的力量,对T-7及其低温系统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装置改造后更名为“HT-7”。2010年,HT-7征得中文名为合肥超环。建成后的HT-7是一个可产生长脉冲高温等离子体的中型聚变研究装置,包括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本体、中国规模最大的低温氦制冷系统以及数十种复杂的诊断测量系统。
1993年,12位国际著名核聚变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评估小组对HT-7进行评估,称HT-7是“发展中国家最先进的托卡马克装置,使中国核聚变研究接近世界核心聚变的前沿”。1995年,HT-7装置正式投入实验运行,其成功研制,使中国成为继俄、法、日之后第四个拥有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国家,中国的聚变事业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HT-7共进行了近20轮放电实验,总放电次数为118000次,探索实现了HT-7高参数、长脉冲运行模式等世界聚变前沿课题研究。2003年,HT-7获得可重复的大于60秒放电时、获得最高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的等离子体等实验结果表明,HT-7成为继法国Toresupra装置之后,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可进行高参数稳态条件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2008年,HT-7连续重复实现长达400秒的等离子体放电,则创造了当时国际同类装置中时间最长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的新纪录。
基于HT-7工程建设和实验运行,共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计61项,专利129项,发表论文561篇。并为大型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的研制与运行探索了先进的运行模式和物理基础,乃至对中国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功成名就的HT-7退出聚变历史舞台。后HT-7时代,中国聚变研究任重而道远。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表示,将继承和发扬源自于HT-7的技术灵魂,投身于EAST、ITER乃至未来中国的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建设,继续追逐人类的能源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