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24 15:46
早期的小行星分类系统是大卫·托连在1975年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来的,他依据的是对110颗小行星群的观测,U-型小行星是在光谱上有不寻常的特征,因不符合C-型小行星和S-型小行星,而无法分类的类型。在1976年,有一些反照率中等的U-型小行星被分类为M-型。
大约在1981年,一颗M-型分支中的小行星虽然在光谱上的特征与M-型无法有所区分,但其低反照率却不在M-型的标准之内。它们起初被标示为X-型小行星,然后是DM型(暗的M-型)或PM(假的M-型),之后才正式分类为P-型小行星(乃取其为虚假的M-型)。
P-型小行星是太阳系内最黑暗的一些天体,反照率在0.2-0.7。它们的颜色比S-型更红,但是没有在光谱上呈现出来。它们的红可能与含有有机的油母质有关。P-型小行星的反射光谱反应出他门的组成份为31%的CI和49%的CM群碳质球粒陨石(碳粒陨石),加上20%塔吉什湖陨石,然后经历过热变质和太空风化。
小行星主代的外围部分在距离太阳2.6天文单位处主要是低粉照率的C、D、和P-型小行星,它们可能是已经被液态水改变了化学成分的原始小行星。P-型小行星分布的尖峰在轨道距离4AU之处。P-型小行星包括46 司祭星、 65 原神星、76 舒女星、87 林神星”、153 Hilda和4476 Hedw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