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质粒

更新时间:2023-05-23 14:41

R质粒:有些属于接合型,有些属于非接合型。属于接合型的R 质粒至少有相邻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带有与接合和DNA 转移有关的一组基因,这组基因与F 质粒中tra 基因十分相似,称为抗性转移因子(resistance transfer factor,简称RTF ); 第二部分则带有抗性基因,称为抗性决定因子(R-determinant,简称RD)。

发展沿革

自40年代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就出现了细菌耐药性问题。这种耐药性可以在细菌与细菌之间传递,即耐药菌株可以将耐药性传递给敏感菌株,医学上称这种传递因子为R因子(Resistance Factor),或称耐药性传递因子。R因子与细菌的染色体无关,具有质粒的特性,是一种传递性质粒。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具有遗传功能的双链去氧核糖核酸,携带有耐药性基因的质粒称为耐药性质粒,耐药质粒可通过细菌之间的接合作用进行传递,故称传递性耐药质粒,简称R质粒。

1959年,日本学者在研究多重耐药痢疾杆菌工作中,首先发现R质粒。近年来,这种由质粒介导耐药性的严重性,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引起极大重视。抗生素的应用,促使携带R质粒菌株的出现及迅速播散:在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中60%一90%的耐药基因由R质粒携带。这种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性菌株不但治疗困难,亦难控制其流行,常常引起医院内感染的早发流行。许多医院内感染资料表明,院内感染分离由来的耐药菌株中,R质粒检出率达50%~100%。这种现象,给病情危重的住院患者增添了新的危险。

防治困难

据世界各地报告,由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性痢疾杆菌的流行是近代细菌性痢疾流行的特点,耐药菌株高达90%左右,R质粒的检出率在50%一80%之间,给菌痢防治带来困难。今后应防止滥用抗生素,寻找防止R因子产生、阻断其传播及消除R因子的方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