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30 10:44
20世纪60年代中期,冷战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在“确保相互摧毁”战略思想指导下,美苏两国将拥有完全摧毁对方的能力作为遏制战争的前提,因而走上了全面的核武器军备竞赛。因此,美苏部署了大量战略导弹,同时,两国又开始考虑自身核武器的安全性,开始发展射程更远、当量更大、分导式弹头更多的坚固地下发射井式的导弹核武器。美国民兵弹道导弹的部署和改进使其在武器竞赛中占据了先机,于是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发展第四代陆基核导弹R-36M。
在R-36M诞生前,苏联战略核武器的主体是R-36,一种专门用来打击美国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重型导弹,该弹运载能力巨大,装载了千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这是苏联历史上第一种对美国洲际弹道导弹构成实际威胁的武器。但由于地面发射系统复杂,导致发射井抗摧毁能力较差,而且作战反应时间长、服役期短,因此其实用性不强,只能是纯粹的战略威慑武器。在其服役不到4年的1969年9月,苏联最高部长会议作出了研制其后继型R-36M的决定。
承担R-36M设计的是苏联著名的导弹设计机构南方设计局,当时任该设计局领导的是被尊称为当时苏联导弹“教父”的弗拉基米尔·费多罗维奇·乌特金。当时苏联国内有人提出了“还击—迎击”思想,即核打击应在来袭导弹离开敌人发射装置但还未到达苏联领土之时进行。这一思想不要求对导弹发射井进行抵御核爆炸的特别加固,从而降低了部署成本。但是乌特金和其导师扬格利认为,应该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侧重报复性的“还击”,发展抗打击能力高的大威力洲际弹道导弹。这一思想得到了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乌斯季诺夫的支持,为此苏联战略火箭军提出了分导式弹头、竖井冷发射的要求。
R-36M被设计为携带分导式多弹头或单弹头的二级导弹,在结构布局方面基本与SS-9类似,但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紧凑的配置,使导弹结构重量减轻。1971年苏联开始R-36M的冷发射演练.1973年2月成功进行全程飞行试验,1975年12月R-36M正式装备部队。初期服役的R-36M为单弹头,以后又增加了多弹头型和大威力单弹头型,北约代号SS-18 MOD 1/MOD 2/MOD 3型。
早期型R-36M采用自主惯性制导系统,精度不是很高,即使是多弹头也要求具备较大威力,才能打击加固发射井等硬目标。而威力提高意味着弹头重量的增加,这使其携带的弹头数最多只能有8个。而科学家经过计算发现,若命中精度不变,弹头威力提高1倍,摧毁能力增加大约0.6倍;若弹头威力不变,命中精度提高1倍,则摧毁能力增加大约3倍。因此提高精度比提高威力的效果要好的多。为此,苏联开始着手改进R-36M。在R-36M前三个型号服役才过了几个月,苏联就在1976年8月16日通过了新型号的改进决议。南方设计局的改进方案采用了平台—计算机显示制导方案,使弹头打击精度由500米以上缩小到了350米以内,这使R-36M可以用更小的弹头打击同样的目标,从而增加了R-36M携带的弹头数,因此设计方案中子弹头数量由8个增加到10个。1979年11月苏联完成了新的分导式弹头试验,1980年北约代号SS-18 MOD 4的R-36M开始服役。1982~1983年,新导弹全部替代早期部署的三种导弹,部署总数达到308枚,即达到了《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条约》(SALT I)规定的上限。
从俄罗斯的观点来看,R-36M的诞生在客观上减缓了世界武器竞赛和武器部署的速度。例如,由于有了分导式弹头和能够突破敌人反导防御系统的手段,迫使美国最终放弃了“卫兵”陆基反导系统的研制计划,并在1972年签署了数十年后一直成为国际安全体系稳定基石的《反导条约》。实际上,R-36M也的确是西方的心腹之患。美国曾试图发展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对抗R-36M,但是时间紧迫,当时的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决定通过军控条约消除R-36M的威胁。在经过漫长的谈判和各种利益交换之后,美苏终于在1991年签署《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要求将苏联的R-36M削减一半,允许保留154枚。而1993年美俄初步签署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I)要求俄罗斯拆除所有的陆基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包括R-36M和RS-23等),只能保留90个R-36M导弹发射井,并改为部署其它类型的单弹头导弹。但2002年《莫斯科条约》的签署使START II的削减计划宣告流产。
虽然R-36M逃过了国际条约这一枷锁的束缚,但最终无法摆脱苏联崩溃带来的厄运。冷战结束后,继承了苏联的R-36M遗产的除了俄罗斯外还有哈萨克斯坦。后者在西方压力和支持下于1996年9月销毁了部署在其领土上的全部104枚R-36M以后,R-36M逐步超过服役年限,状态日益恶化,俄罗斯不得不逐渐削减R-36M的数量。
据《第一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R-36M的数量应该减至一半。俄罗斯从作战值班编成中撤出了60枚SS-18洲际弹道导弹。剩下的144枚大部分保存在栋姆巴罗夫斯克的仓库里(位于奥伦堡州的雅斯内伊)。
《第二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规定要销毁这一级别的多弹头导弹。但由于美方的原因《第二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没有生效,俄罗斯因而保留了该型导弹。
R-36M弹道导弹一级的4个发动机为整体的总成系统,将二级火箭发动机完全浸入推进剂箱,使之融为一体。首次采用了级间气体分离技术(推进剂贮箱化学增压技术),从推进剂贮箱释放出增压气体使分离的级减速(将燃烧剂喷入氧化剂箱或者将氧化剂喷入燃烧剂箱燃烧),这样就可以不必采用专门的制动发动机,并且简化了增压系统设备。这些措施使R-36M在保持与R-36同样的外形尺寸情况下,起飞重量由183吨增加到200.6吨,投射重量由5.8吨增加到8.8吨。
R-36M弹道导弹本身就是为打击发射井等加固目标而设计的,因此一开始就将大威力作为目标。在导弹设计中,注重了导弹的巨大推力,其有效载荷接近9吨,这一能力即使是运载火箭也少有能及。巨大的推力使其可以携带更大、更多的核弹头,R-36M单弹头威力甚至曾达到2000万~2500万吨TNT当量,而美国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威力也只不过1.5万吨,相当于1600多个广岛原子弹。其多弹头型导弹可以携带10个500千吨当量子弹头,而美国1986年才服役的和平卫士导弹携带的是10个475千吨当量的子弹头,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民兵”3携带的是3个335千吨当量子弹头。单从威力上看,能和它相比的只有其前身SS-9。
R-36M在发展到IV型时,其精度已经达到350米以内,而同期的“民兵”3导弹的精度在370米以上。作为核武器,R-36M的打击精度仍不落后,这使其具有很强的打击硬目标的能力,被认为是良好的第一次打击武器。此外,由于该导弹子弹头多,可以很容易饱和攻击敌人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因此最终在敌人阵地上空幸存的弹头比例也会较高。据美国防务专家估计,如果苏联对美国发动第一次打击,用部署的R-36M就足以摧毁美国65%~80%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两个核弹头打击一个地下井),而且还能保留1000枚R-36M导弹弹头来打击美其它目标。因此其较高的精度加上分导式的弹头,使它成为了打击效率最高的导弹之一。
R-36M在阵地建设中非常重视抗核打击能力。苏联从1974年开始将R-36M部署在升级的SS-的掩体中。由于R-36采用热发射,发射井下面和周围都建有排烟道,这大大降低了发射井抗压强度。而R-36M采用类似潜射导弹的地下井冷发射,因此将排烟道的空间浇铸上了水泥,缩小了发射井的直径,显著提高了发射井的抗压强度。R-36M的发射井筒深39米,直径5.9米。这些发射井在80年代初期再度改良,已可承受每平方厘米365千克以上的压力。同期美国“民兵”导弹发射井的抗压强度只有每平方厘米175千克。此外,为抗近距离核爆打击,R-36M的弹上和阵地电子设备都经过抗核爆电磁脉冲加固,使其具有很强的反击作战能力。
导弹射程远、推力大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保证了导弹较大的射程。为了扩大导弹射程,R-36M在设计中主要采用两项新技术。一是采用冷发射。R-36M装在玻璃钢制成的运输一发射筒中,然后再部署在发射井内。导弹发射时由安装在运输一发射筒底部的燃气发生器将导弹推出发射筒,一级主发动机在导弹出井后点火起动。这使导弹不需要耗费自身的燃料而渡过了最费燃料的起飞阶段。二是导弹采用了燃料耗尽关机技术,充分应用了所带燃料,提高了燃料使用效率。此外,运输—发射筒冷发射技术还减少了日常对导弹的维护。
参考资料
由于R-36M在战略任务上主要是替代R-36,而R-36原来就设计有轨道导弹型,因此R-36M在设计上也留有一定的太空运载工具的改造余地,而从历史上看,太空运载火箭和导弹的通用设计也正是“南方”设计局的拿手好戏。为此南方设计局在R-36M设计方案中保留了许多改造空间和接口,这为以后的运载火箭改进奠定了基础,加上其本身具有的巨大推力,将是大推力运载火箭改造的良好对象。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改造情况来看.这一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第一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规定可以以发射的方式销毁战略导弹。这样就可以对导弹进行和平利用。于是R-36M就成了航天运载火箭第聂伯号的研制和利用基础。除俄罗斯和乌克兰外,哈萨克斯坦和其它国家也参加了该计划。共有150枚导弹适于改造为运载火箭。 改进后运载火箭于1999年4月19日首次发射,发射在拜科努尔发射的第109号发射台进行。此次发射将英国的UoSAT-12号卫星送入预计轨道。为进行第聂伯火箭的商业发射专门建立了国际航天公司航天托拉斯。 该机构的创办人者为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航天局。弹道导弹改装为运载火箭时要改变与有效负载的对接系统;补充火箭与航天器通信用电缆;遥测系统;改变控制系统。 火箭发射重量211吨,长34米,直径3米,燃料为戊酯庚基。点火后专用气体发生器将导弹从发射集装箱中弹出。在上升到20米高的时候启动主发动机。 第聂伯运载火箭可将1700千克的有效负送入轨道,而其搭载的航天器可将450千克的有效负载送入火星。 改造为运载火箭的R-36M已经在部队服役,为第聂伯运载火箭工进行了6次发射。
1979年12月18日,R-36M开始担负战斗值班。
1980年12月17日,R-36M开始装备部队。
1990年底,苏联在俄罗斯加盟共和国部署了204年枚SS-18导弹,在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部署了204枚SS-18。
2000年,俄罗斯共装备有180枚R-36M,携带弹头1800个。
2001年,俄罗斯的装备数量变动为154枚,相应弹头为1540个,分别部署在栋巴罗夫斯基、卡尔塔雷、乌茹尔3个导弹师。
2002年8月,俄战略火箭兵司令索罗夫佐夫宣布将R-36M2服役期延长到2014年。
2004年12月22日,俄罗斯恢复了中断16年的R-36M2试射,从奥伦堡州的栋姆巴罗夫斯克发射场发射了RS-20B。发射获成功,导弹成功落入堪察加半岛“库拉”发射场上的指定区域。此后俄在削减该导弹的同时又不断重新部署和试射R-36M2。
2005年4月,俄国防部长下令从4月1日起俄军开始撤销驻卡尔塔雷的第59导弹师。这使俄罗斯R-36M导弹师仅存第13师和第62师,共装备R-36M导弹85枚,弹头也不超过850枚。
2006年7月12日,俄罗斯战略火箭兵第31集团军第三者3火箭师的作战分队,使用R-36M的发射装置,发射了第聂伯号运载火箭,火箭载有美国格涅兹-1号试验卫星格涅兹-1号试验卫星,被称为未来太空施行者的轨道宾馆模型。
2009年12月,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根据洲际弹道导弹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1)销毁了2枚R-36M2。
2013年7月,俄罗斯决定将R-36M2的服役期延长25年。
2013年11月21日,俄罗斯用R-36M改装的第聂伯运载火箭,将多国各种用途的多颗卫星送入轨道。本次发射的一颗意大利卫星在入轨一个月后,还将释放出其携带的多颗子卫星,使发射载荷总数达到32个。
俄罗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包括R-36M2弹道导弹、RS-18弹道导弹、RS-12弹道导弹和RT-2PM2弹道导弹四种,其中R-36M2携带的核弹头数达850个,占俄罗斯陆基导弹弹头总数的43.4%,现役核弹头总数的24.3%,是俄罗斯单型号弹头数量最多的一种,在俄罗斯战略核武器力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曾对外宣称,R-36M2是俄罗斯“战略力量战斗力的核心”,能够“战胜任何现代化的防御系统”。如果按照服役年限退役R-36M2,会给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稳定性带来巨大波动,这是任何俄领导人所不愿看到的。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对战略核武器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在俄罗斯军内一直存在争论。争论的代表分别是战略火箭军出身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和总参谋长克瓦什宁。前者主张战略核武器应在俄罗斯军事政策上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后者则希望克里姆林宫重点发展常规力量。普京上台后,克瓦什宁得到了支持,战略火箭军很快被降为一个独立兵种,并大幅度削减了核武器,延缓了新型核武器的发展。这使俄罗斯海基和陆基核武器发展青黄不接,出现服役断档。R-36M2一再延寿的决定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出的。
R-36M2在对付美国推进的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有其独特的作用。每枚导弹携带10个分导式多弹头和诱饵,不但能够有效地迷惑防御体系,而且大量的弹头能够完全耗光防御系统的防御弹头,大量的数据处理还有可能使整个防御系统陷入瘫痪。延长R-36M2的服役年限是抵制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的既低廉又有效的途径。
虽然在反恐大势下,美俄战略关系逐步缓和,但俄罗斯也看到美国不考虑俄方将削减下来的核弹头销毁的主张,而坚持要把大部分弹头储存起来,以应不测。这实际是防范俄罗斯再次以其强大的核力量同美国抗衡。同样,俄考虑到未来与美国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也坚持维持强有力的战略威慑力量。虽然国防部长伊万诺夫一直重申延长R-36M2部署和美国的核力量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没有任何关系,但其实正是俄罗斯对美国战略不信任的具体表现,是应对未来威胁保留的灵活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