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更新时间:2024-10-18 14:20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简称“中大”(SYSU),学校法定住所为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省共建、是现代综合性大学,中央直管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985工程”“211工程”“珠峰计划”“111计划”“英才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等成员。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岭南大学医学院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1886 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1981年,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医科大学。2000年,经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报国务院同意,中山医科大学由卫生部主管调整为广东省主管。

格致书院

广州格致书院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1907年,格致书院改为岭南学堂,开设了医科。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

国立广东大学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1924年6月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

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孙中山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

国立中山大学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

1927年7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8月,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开始筹备,即着力于聘定教授,设置各研究组,公布招生简章,成立各研究会,发行定期刊物及丛书等五方面;11月《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创刊号出版。

1928年1月,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同年2月,改回“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全国唯一纪念孙中山的大学。1930年7月4日,国立中山大学校友会举行成立典礼。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5年6月,正式设立研究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院校。1938年8月,接奉教育部令,将原有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并合设立师范学院,成为设立师范学院的五所国立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中山大学)之一;10月21日,广州沦陷,国立中山大学首次迁校择定罗定县城关岳庙(即牖明小学地址)为校本部办事处,拟农、法、医三学院迁往罗定县城,理、工两学院迁往郁南县属之大湾,文师两学院及研究院迁往罗定县属之罗镜,附属中学迁往附近郁南属塔溪乡。

1939年1月10日,中山大学决定从罗定迁校至云南澂江,并在昆明、龙州、香港等地设立办事处。2月,中山大学员生陆续到达云南澂江,择定院址,开始办公。1942年,教育部准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增设医科研究所,下设病理学部,为中山大学研究院第四个研究所。

1945年1月,中大被迫进行抗战以来第三次迁校。坪石校本部师生先后撤往乐昌、仁化。据《国立中山大学滞留仁化员生概况》记载,由于仁化亦处于抗战前线,学校不久又择定校本部和研究院在龙川,师范学院在龙川龙母圩,农学院在五华岐岭,法学院在蕉岭路亭,理学院和工学院在兴宁东坝朱屋等地,文学院、医学院和先修班在梅县县城。很快,日寇侵入东江地区,龙川撼动,校本部、研究院、理学院紧急疏散到梅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置体育系,袁浚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

合并发展

1950年9月9日,中央教育部批复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经政务院核定:公立学校概不加冠“国立“、“省立”、“县立”或“公立”字样。根据这一规定,国立中山大学称中山大学。

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文系由赵却民教授率领调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由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人类学系主任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新组建的中山大学由石牌迁入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

1952年11月25日,调整后的新的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首次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1953年7月开始第二次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同时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

1954年,将全国惟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现华南植物园)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同时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195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广州医学院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1978年,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终于恢复招生。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1993年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大学。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

2000年,中山大学与里昂第三大学展开合作。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序列;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2月,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05年,与里昂第三大学签署两校校级框架合作协议,开展学生交换、联合培养、教师交流等项目。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7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2009年9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中山大学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2010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

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2年4月,与里昂第三大学签署续签校级框架合作协议,并在此框架下签署两校学生交换协议、联合培养法语硕士研究生协议及法语专业本科生协议;同年,中山大学入选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5年7月,中山大学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1月3日,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举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动。深圳校区选址深圳市光明新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是中山大学的主体校园之一,学校形成“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

2016年8月26日,中山大学和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合力打造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挂牌仪式隆重举行。本次签约挂牌后,中山大学将全面接管福田人民医院;同年,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发起组建粤港澳高校联盟,中山大学为粤港澳高校联盟理事会理事长单位,联盟秘书处常设在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2017年9月21日,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1月,中山大学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和中山大学社科学科发展委员会成立;3月,入选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中山大学位列其中;8月31日,中山大学农学院正式成立;10月24日,中山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2019年3月,中山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6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山大学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7月2日,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2020年7月10日,中山大学成为粤港澳高校智慧校园联盟创始成员;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为副理事长单位。

2021年1月,首批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2月,中山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5月,中山大学成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APRU)成员单位;10月21日,中山大学与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

2022年2月,中山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0月21日,中山大学与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11月12日,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成立,这是该校成立的首个学部,也意味着中山大学学部制改革正式启动。

2023年1月,中山大学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2月8日,中山大学-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揭牌成立;3月28日,中山大学成立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至此,中山大学七大学部全部上线,标志着中山大学正式进入探索“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阶段;4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山大学进行了大约90分钟的访问。在中山大学南校园体育馆,马克龙举行与中国青年的见面会,作了简短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临别之时,马克龙留下感言,为中山大学题字:“感谢中山大学的友谊与信任。埃马纽埃尔•马克,2023年4月7日。”

2023年6月10日,中山大学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揭牌;8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眼健康与视觉合作中心”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正式启动;9月2日,中山大学创业学院揭牌仪式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文学园举行;9月27日,中山大学对外公布,自2023年9月27日开始,社会公众可预约在周末、国家法定节假日参观校园;10月6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图书馆正式启用;11月12日,中山大学举行深圳校区建设碑记石、校训石、孙中山铜像落成仪式;11月12日,中山大学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在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揭牌,预计于2024年正式投入使用;11月12日,中山大学举行深圳校区建设碑记石、校训石、孙中山铜像落成仪式;同日,中山大学99周年校庆之际,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年启动仪式在广州南校园怀士堂隆重举行。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标识于怀士堂外的草地发布;11月15日,中山大学柔性电子学院揭牌;12月23日,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

2024年1月4日,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批成果发布会在中大怀士堂举行;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三场“代表通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中山大学将在香港设立高等研究院;5月10日,广东省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基地在中山大学揭牌;5月15日,百年中大·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讲坛暨中山大学·深圳创新创业与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举行;6月,中山大学加入联合国“海洋十年”进校园联盟,共同宣读联盟倡议;6月,腾讯混元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推出全新图生视频模型“Follow-Your-Pose-v2”;7月2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深圳)揭牌仪式在第四届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举行。8月30日,中山大学与南方航空公司举行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签约会,达成联合共建中大“飞行技术专业”的协议。9月,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10月14日,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在香港科技园揭牌成立,开启内地高校跨境办学新尝试。

(图册来源:)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中山大学设有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广州校区有33个学院(系、部),珠海校区有20个学院(系),深圳校区有17个学院,开设135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2017年9月,中山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1个。

截至2023年9月,科睿唯安公布了最新的全球ESI学科排名情况,中山大学在此次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97名,内地高校第6名。中山大学20门上榜学科中,共有10门学科进入全球前1‰,新晋一门全球前1‰学科——一般社会科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4556人(其中校本部376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51人、副高职称2226人,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2297人,专业技术人员(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系列)999人;现有院士(含非全职)22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中山大学已有10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11个学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4;7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有1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7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158门;建设国家级虚拟教研室4个,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内外平台上线251门次。

截至2023年5月,在近一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8项,以参与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已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00多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本科交换或交流学习平台。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6月,中山大学拥有10家附属医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中山大学现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42个、省部级平台250个;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大谱仪、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科研经费超41亿元,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期获资助项目数1010项,立项数连续八年排名全国高校前三;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规专项立项项目21项和课题90项,立项经费逾5亿元;立项政府间/战略性合作项目5项。

2023年国社科重大项目立项数位于全国高校并列第8,立项率近50%,较往年提升21%;国社科重点项目立项率较往年提升11%。学校建有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国内外学术影响力高的科研创新平台。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实体资源总量已超过1000万册(件),其中古籍36万余册,民国时期文献14万余册,各类特色文献40余万件。数据库累计超过1000个,其中中外文电子图书281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4万余种。

截至2024年,中山大学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如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1955年,是中国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发表反映学科前沿问题、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难点等问题的新成果。本刊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贯彻双百方针,以学术为本,追求科学性与创新性,强调学术规范,尊崇学术道德。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双月刊。主要刊登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及交叉科学等领域的中英文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

《逻辑学研究》

该杂志是由中山大学主管、中山大学与中国逻辑学会共同主办,并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承办的逻辑学专业学术刊物,是我国在逻辑学领域正式出版的专业刊物。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中大“马丁堂守护神兽”石狮,是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从广州城内觅得并迁入校园安置的,在康乐园里已经默默伫立了近百年。作为典型的“南狮”,它口衔飘带、脚踩小狮、半蹲回首,隔着草坪,远望着钟荣光先生当年的宅邸黑石屋。

对应于校训的五只“中大狮”造型,还原了中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态:“博学狮”呈直立状,身着学位服,透出对学问的敬重与追求;“审问狮”灵动活泼作前扑状,回首四望,充满孩童般的好奇;“慎思狮”似在假寐静思,伏地不动;“明辨狮”正襟危坐,伸出右手食指像在怀疑指正;“笃行狮”造型则直接还原马丁堂前石狮的动作神情,从蹲姿变为站立,充满蓄势待发之感。

精神文化

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中山大学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 问、思与立志的统一。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学校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广泛征求校内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国父手创”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 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社团文化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共有159个注册学生社团,覆盖学术科研、思想理论、体育竞技、志愿服务和文化艺术等五大领域。学校体育类学生社团数发展到41个,“康乐杯”全校性系列体育赛事和品牌赛事已扩大到18项,每年近2万人次参赛,篮球、排球、足球、校园马拉松、龙舟赛等已成为中山大学校园品牌赛事。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中山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达13726亩,校舍总建筑面积496万平方米。

广州校区南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占地面积:1.239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雅学院、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逸仙学院、体育部、艺术学院。

广州校区北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510080)

占地面积:0.209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

广州校区东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510006)

占地面积:0.989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心理学系、传播与设计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化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网络安全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药学院。

珠海校区

通讯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519082)

占地面积:3.571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历史学系(珠海)、哲学系(珠海)、国际金融学院、国际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旅游学院、数学学院(珠海)、物理与天文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工程学院。

深圳校区

通讯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公常路66号(518107)

占地面积:3.143平方公里(4714.5亩)

院系设置: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材料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农学院、生态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先进制造学院、先进能源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马丁堂

由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于1905年设计,落成于1906年;后为纪念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国辛辛那提工业家亨利·马丁先生(Henry Martin)而改称马丁堂。马丁堂初为岭南学堂主要的教学、办公场所,并长期用作图书馆馆舍。其南面入口曾嵌有“MARTIN HALL”堂匾,现堂匾“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为费孝通所题。

怀士堂

位于中轴线上的怀士堂,又称小礼堂,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怀士堂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这句铿锵有力的字句嵌刻在怀士堂墙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大学子。怀士堂前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也是孙中山亲笔写下的校训。

格兰堂

格兰堂有“大钟楼”之称,自落成之日起,即为学校行政办公场所。身处校园中心的格兰堂,其一楼现在是中山大学校史陈列馆所在地。

校友情况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名师云集,人才辈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优秀毕业生(含前身院校),广大校友奋斗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中大人的风采。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