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6 20:00
T-10重型坦克(英文:T-10 Heavy Tank),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研制的一种重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坦克设计部门和工业部门继承了战时的坦克发展思想,即同时研制不同吨位的轻型、中型和重型坦克。
1948底,苏联红军装甲坦克兵总局要求研制一种重量不超过50吨的重型坦克。科京领导的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和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工厂设计小组根据军方要求开始了新式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
科京吸取了IS-6电传动重型坦克失败的惨痛教训,决定在新坦克上尽可能采用现有成熟的技术来减少设计难度和风险。设计小组决定新坦克以IS-3重型坦克为蓝本,尽量应用在IS-4和IS-7重型坦克上已获得验证的可靠的设计。科京的设计小组很快便组装了一个1:1的木制原型车模型。
1949年,外形比较保守的730工程样车诞生了。经过设计局内部的初期论证后,工厂生产了少量样车供进一步试验。
1950年春,730工程样车在库宾卡坦克试验场进行了国家试验。试验证明730工程是一种还算成功的重型坦克,但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最后试验委员会同意730工程以IS-8的编号进行试生产,前提条件是必须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改进和完善。对IS-8的改进工作困难重重,消耗了大量时间。在等待定型的漫长过程中,IS-8又先后更名IS-9和IS-10重型坦克。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苏联政局前景不明,科京立即把IS-10改名为T-10重型坦克。
1953年12月15日,苏联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元帅签署命令,T-10重型坦克正式装备部队,首次对外公开。
1954年初,T-10重型坦克正式在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工厂投入批量生产。
1957年,T-10重型坦克的生产结束,总计制造了8000辆。
1960年7月2日,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停止一切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因此,T-10重型坦克便成为了苏军装备的最后一种重型坦克。
T-10重型坦克总体布局为传统式,从前到后依次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动力室。车体侧面布置有工具箱和乘员物品箱,带有2条钢缆绳,没有侧裙板。T-10的车尾上装甲板用铰链连结在下装甲板上,检修更换传动系统时可将其放下。车尾下装甲板上带有2块备用履带板,尾部翼子板上方有外置燃油箱。还有些T-10在车体右侧携带了一根用于自救的圆木。T-10坦克乘员4人:车长、炮长、装填手和驾驶员。
T-10重型坦克车首结构和IS-3重型坦克相似,都是防弹外形较好的“鼓嘴鱼”式,在车首上部装备了V型防浪板,还有2个用于拖曳的挂钩。驾驶室位于车体前部中央,驾驶员的三角形舱门在火炮的正下方向右打开,座椅后方有1个车底安全门,动力室车体底部有发动机检查门。驾驶员舱门上有1具潜望镜,舱口附近车体上两侧各有1具观察镜,中间潜望镜可换为TVN-1/2式主动红外夜视仪(作用距离50~520米)。
T-10重型坦克炮塔为龟壳式,顶部装有抽气风扇,周围焊有方便乘员上下车和供搭载步兵攀扶用的扶手。车长和炮长在炮塔的左侧,装填手在右侧。车长门向前打开,指挥塔上装有7具潜望镜。装填手门向后打开,其前部装有一具TPS-1潜望镜。T-10坦克装备1部10-RT-26Z电台和1部PU-47-2电台。
T-10重型坦克炮塔和车体的装甲倾角都很大,防弹外形良好。T-10的车体为全焊接结构,车首前上装甲厚120毫米,倾角72度,当时的炮弹很难击穿。车首前下装甲厚100毫米,倾角54度,车体侧装甲厚80毫米,倾角40度,后装甲板厚60毫米,顶装甲厚35毫米,底装甲厚20毫米。坦克炮塔为铸钢结构,外形低矮倾角很大,炮塔前装甲厚201毫米,侧装甲厚100毫米,后装甲厚60毫米,顶装甲厚35毫米,火炮防盾厚230毫米。
T-10重型坦克装备了热烟幕释放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
T-10重型坦克主要武器为1门D-25TA型122毫米坦克炮,火炮有一个双气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没有安装火炮稳定器。该炮全长6.45米,重2270千克,炮栓为开口向右的半自动横楔式。火炮方向射界为360度,高低射界为-3~17度,车体尾部有一个炮管行军固定器。730工程和T-10坦克的早期生产型都没有火炮抽烟设备,但随后生产的坦克都在炮口附近加装了抽烟筒。
T-10重型坦克安装了电动辅助输弹装置,因此对炮尾部分结构进行了一些利于半自动装填的修改,火炮射速为4~5发/分。若输弹装置出现故障,采用全人工装弹时,由于D-25TA型122毫米坦克炮的炮弹为分装式,射速要降低到2~2.5发/分。弹药基数38发。弹种有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
T-10重型坦克的辅助武器为1挺位于火炮右侧的DShKM型12.7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安装在装填手舱门前的DShKM型12.7毫米高射机枪。机枪弹药基数为1500发,由80发金属弹链供弹。并列机枪射击口位于火炮防盾右部,由炮长电动击发,而高射机枪则要由装填手从舱门探出身子手动击发。
炮长有1具放大倍率为8倍的TSh-2-27瞄准具和1具炮塔左侧开口的TPV-51观察镜,可以电动或手动操纵炮塔旋转。由于没有测距仪,T-10坦克火炮在1000米距离以外的命中率很低。车长也可超越炮长电动控制炮塔旋转。但由于没有车长瞄准镜,车长不能进行超越射击。另外,T-10坦克每名乘员有一支冲锋枪,备弹600发,每人带5枚手榴弹,车长还有1把信号枪和24发信号弹。
动力装置
T-10重型坦克的早期型号发动机为一台由T-54坦克上的V-54柴油机改进而来的V-12型12缸V型水冷机械增压柴油机,转速为2100发/分时,功率为700马力。
T-10重型坦克后期型改装了V-12-5型柴油机,其外形尺寸为长1900毫米,宽1080毫米,高1015毫米,重量约为973千克,转速为2100转/分时,功率为700马力,标定转速下的油耗率为257克/千瓦·小时。V-12-5型柴油机主起动装置采用起动电机启动装置,备用起动装置采用空气起动装置,在驾驶室布置有用于空气启动的高压空气瓶。
T-10重型坦克的发动机支架固定在车体侧装甲板上,以避免因底甲板过薄刚度不足发生变形。
传动装置
T-10重型坦克的传动装置由IS-2重型坦克的传动装置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行星齿轮变速综合传动装置,由机械式手动行星变速箱(ZK式)、行星转向机构和侧减速器组成。变速箱共有8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因为变速箱变速范围较大,所以有利于提高坦克的平均行驶速度。T-10的驾驶装置开始为双杆手动式,后期型又采用液压助力机构,以减轻驾驶员的操作强度。
行走装置
T-10重型坦克的行走装置是科京设计局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SMK重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的,和IS-4重型坦克的差不多,采用了独立束装扭杆悬挂系统和摆杆式液压减震器,每侧有7个550毫米小直径全钢双轮缘负重轮和3个直径310毫米的全钢双轮缘拖带轮。T-10坦克的履带为单销全钢履带,履带接地长4600毫米,单位压力为74.5千帕。
T-10的单位功率为14马力/吨,最大公路速度42千米/小时。T-10坦克内部油箱容量630升,外组油箱容量300升,最大公路行程200千米,使用尾部2个辅助油箱时,最大行程为290千米。
T-10重型坦克的速度比T-54中型坦克低,行程也比T-54短许多。因此在和T-54坦克一起机动时T-10坦克经常掉队。T-10的单位压力较低,在松软地面有很好的通过性。T-10的最大爬坡度62%(32度),过垂直墙高0.9米,越壕宽3米,涉水深1.5米,无潜渡装置。T-10坦克的车体宽度比较大,尽管使用宽轨铁路运输,T-10坦克还是比平板车宽十几厘米。因此T-10在实施铁路机动时存在困难。
T-10重型坦克参考数据:
1、T-10A
1955年,T-10A作为T-10重型坦克的改进型号的两辆原型-267工程1号车和2号车分别研制成功。1号坦克装有火炮高低稳定器,2号坦克则装备更好的双向稳定器。后来,更成熟的267工程1号车被转给车里雅宾斯克工厂做进一步的完善,项目代号随即改为731(731A)。
1956年11月6日,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元帅命令731工程以T-10A的编号列入苏军装备。T-10A的批量生产工作在随即车里雅宾斯克工厂全面展开。T-10A装备了火炮高低稳定器,主炮换为D-25TS型(2A17)122毫米炮,加装了火炮抽气筒。
1957年11月7日,T-10A重型坦克于纪念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首次亮相。
2、T-10B
1957年,T-10B重型坦克根据朱可夫的命令投入生产,该坦克安装了火炮双向稳定器和新型的T2S-29-14型瞄准具。同年还生产了加装1部电台的T-10BK指挥坦克。T-10B研制成功后,原来的T-10重型坦克也先后加装了火炮双向稳定器。
3、T-10M
T-10M重型坦克是科京设计局继续对T-10B坦克改进的型号。
1957年9月26日,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命令T-10改进型样车——272工程列入苏军装备,命名为T-10M重型坦克。
1958~1966年,T-10M重型坦克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和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工厂投入批量生产。车里雅宾斯克生产的T-10M与列宁格勒的产品在结构有所差异,被另赋予编号——734工程。734工程的炮塔基部的装甲进行了加强,车体外形也和科京设计局正宗的272工程有些差异。不过与272工程相比,734工程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性能提高。
20世纪50年代末,T-10M重型坦克和T-55主战坦克一起首次在装甲技术研究院进行安装三防系统的试验。试验取得成功后,三防系统就作为制式装备开始在苏联坦克上应用,并用来改进其他的老式坦克。
T-10M重型坦克的改动量较大,主炮换为全新设计的大威力M62-T2型(2A17)122毫米坦克炮,火炮身管长度为54倍径,装有1个多气室反冲式炮口制退器带双向稳定器和火炮抽气筒。该炮也是苏联最后的线膛坦克炮。炮长瞄准具有独立的双向稳定器。T-10M坦克的行进间射击命中率高达80~92%,但是从其配备的火控装置看难以达到。
1962年,装1台R-112短波无线电台T-10MK指挥坦克研制成功。为了腾出地方容纳电台,T-10MK的弹药基数被缩减到了22发。因为R-112功率比较大,设计人员还为它专门配备了汽油发电机组。当R-112的天线高度为10米,作为收发报机使用时作用距离150千米,作为无线电话使用时作用距离60千米。
1962年9月,车里雅宾斯克工厂对T-10M重型坦克的传动系统进行了简化改装:变速箱挡位改为6前2倒,侧减速器等做了改进,使变速箱变小,节省的空间增加100升燃料储量。
1963年,T-10M加装了潜渡通气系统,可以克服5米深的水障碍。潜水系统的通气管被安置在车体右侧。
1964年,T-10M坦克加装了改进后的自动灭火系统。
1967年,T-10M装备了新式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新式脱壳穿甲弹的初速高达1600米/秒,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330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新式破甲弹重14千克,初速900米/秒,破甲威力510毫米。辅助武器分别换为KPVT型14.5毫米并列机枪和KPV型14.5毫米高射机枪。
T-10M的炮长和车长均配备了主动式红外夜视仪,火炮右侧和车长指挥塔上都安装了红外探照灯,火炮旁边的L-2红外大灯通过连杆机构在高低方向上随动于火炮,车长指挥塔上的OU-ZT探照灯则和指挥塔一起旋转。炮长的TPN-1夜间瞄准具的作用距离为1000米,车长的为550米。随后老型号T-10坦克也加装了红外夜视系统。T-10M的装填手潜望镜被更换为TNP式。
1、2A3型自行火炮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对抗美国的280毫米“原子安妮”原子炮,苏联在T-10重型坦克和一些老式“斯大林”重型坦克的底盘上制造271工程406.4毫米超重型自行火炮——制式编号2A3型自行火炮,安装的主炮是原本为“苏联”号战列舰准备的SM-54型406.4毫米加农炮。
2、2B1型自行火炮
1957年,在T-10M重型坦克的基础上,科京设计局协助苏联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了273工程,即2B1型420毫米超重型自行迫击炮。
2A3型和2B1型自行火炮,每侧的负重轮增加到了8个,拖带轮则有4个。由于火炮的后坐力都非常的大,设计人员特意加强了悬挂系统。两型自行火炮的体积重量过大,运输和机动相当麻烦。2A3和2B1只能发射火箭助推的原子炮弹,炮车自身不携带炮弹,由专用的弹药车供弹,通过车尾的小吊车装弹,射速0.5发/分。
2B1型自行火炮仅仅在1957年的红场阅兵式露了一次面。
3、火箭发射车
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第一代战术火箭研制成功后,曾有少量的T-10和T-10M坦克的底盘被改装为战术火箭发射车。由于T-10M坦克车体较长、发动机功率大,苏联还将部分远程弹道导弹安置在以T-10M为底盘的发射车上。
1968年8月20~21日,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队入侵了同为华约成员国的前捷克斯洛伐克。苏军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第1坦克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驻匈牙利第3集团军所辖T-10重型坦克参加了军事行动。这是T-10坦克参加的仅有的一次实战行动,虽然它们并没有在这次行动中发射一发炮弹。
20世纪70年代初期,驻东德的苏军T-10重型坦克还不断进行训练。
T-10重型坦克,作为苏联大批量制造的最后一款重型坦克,在服役20年后,面对欧洲北约国家部署的大批新型主战坦克,T-10坦克很快被T-64主战坦克所取代。
1993年,最后1辆T-10M重型坦克从俄罗斯军队退出现役,T10坦克从1954年开始的长达40年的服役历程结束。
T-10重型坦克是苏联红军在冷战时期列装使用的重型坦克,也是IS系列重型坦克的最终版本。与英美同期的重型坦克“征服者”和M103重型坦克相比,T-10重型坦克的火力相当,装甲防护相当,外形更低矮,机动性和可靠性好的多。
T-10重型坦克的火控系统过于简陋,是其最大缺点。该坦克没有安装火炮稳定器,而美国M103重型坦克装有M-14机械式弹道计算机、M-15合像式光学测距仪和双向稳定器;英国“征服者”坦克也装有火炮双向稳定器。因而T-10重型坦克在远距离上的命中率比美英列装的重型坦克差很多。
T-10重型坦克的优点在于其便于大批量生产,T-10系列坦克的总产量(约8000辆)远高于“征服者”(180辆)和M103(300辆)的产量,服役时间也长的多。
T-10M重型坦克的机动性要远胜于美国M103A2重型坦克,反映苏美坦克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苏联人根据在二战中丰富的坦克战经验,认为如果重型坦克的机动性太差,跟不上中型坦克的推进速度,不利于支援中型坦克作战。因而苏联在设计之初就重视提高T-10重型坦克的机动性,坦克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750马力,使坦克的单位功率达到10.7千瓦/吨,坦克的最大行驶速度达到53千米/小时,比二战末期的中型坦克还要快。(《国际展望》《兵器知识》、千龙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