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04 11:43
UGM-96A弹道导弹(英文:UGM-96A ballistic missile,编号:U/VGM-96A,代号:Trident Ⅰ,译文:三叉戟Ⅰ,又称:C-4),是美国海军第三代潜地弹道导弹。
1960年7月20日,美国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UGM-27A弹道导弹(即北极星A1)水下发射成功,并于1960年11月开始服役,之后的UGM-27C型(即北极星A3)导弹最大射程逐步提升到4600千米,并可以通过3具MK-2再入载具携带3个20万吨级的W-58核弹头。美国在成功发展北极星系列弹道导弹后,持续的研究使弹道导弹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新的独立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的开发。
1970年,美国开始研制的第二代固体燃料UGM-73弹道导弹(即海神C3)具有更远的射程和更强投掷能力,满载情况下仍可以分别投放14具MK-3再入载具和14枚5万吨的W-68核弹头,同时射程仍然高达4000千米,而正常情况下的最大射程高达5280千米。
1971年9月,美国海军启动了ULMS1“水下远程导弹系统”Ⅰ型的计划,要求结合星光惯性制导,以开发具有比UGM-73“海神”导弹射程更远的弹道导弹。洛克希德公司作为主承包商提出了一个两阶段计划:首先开发一种海神导弹的先进衍生型,称之为增程型海神,这种导弹和海神导弹具有同样大小的外型尺寸,以便于使用在已有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上。随后,将开发一种全新型号的潜射弹道导弹,具有更大的直径,不过也需要建造新的核潜艇来使用。最后,前者成为UGM-96A(“三叉戟Ⅰ”型)弹道导弹,后者则成为UGM-133A(“三叉戟Ⅱ”型)弹道导弹。
1972年初,美国将“水下远程导弹系统”Ⅰ型重新命名为“三叉戟Ⅰ”(C-4)。1973年10月开始全面研制工作。
1974年,洛克希德公司获得了“三叉戟Ⅰ”型导弹的研制合同,导弹编号UGM-96A,UGM-96A从海神C-3导弹进化而来,与后者的发射平台兼容。和海神导弹不同的是,该型是一种三级固体导弹。
1976年12月,UGM-96A导弹开始投产。
1977年1月18日,UGM-96A导弹进行了首次研制性飞行试验。
1979年1月23日,UGM-96A导弹第18次飞行试验成功,第一阶段陆地发射试验完成,转入第二阶段潜艇水下发射试验。
1979年4月10日,在离卡纳维拉尔角80千米的海域里,UGM-96A导弹用海神改型潜艇“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号潜艇进行了第一次水下发射试验,但没有成功。在进行了4至6周连续性地面试验后,在6月8日和6月19日,先后成功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水下发射试验。
1979年7月,UGM-96A导弹首次从SSBN-657“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号核潜艇上试射成功,同年10月该艇也成为第一艘部署UGM-96A导弹的战略核潜艇。
1978年9月24日至1982年12月10日,美国海军用了4年多时间,将拉法耶特级战略核潜艇后期建造的12艘换装为UGM-96A导弹,每艇16枚。由于“三叉戟Ⅱ”型没有及时完成,因此之后建造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前8艘也装备了UGM-96A导弹,每艇24枚。
1980年7月15日,英国宣布引进UGM-96A导弹,在20世纪90年代取代装备的“北极星”系列导弹。1982年3月11日,英国政府又宣布购买换装性能更先进的“三叉戟Ⅱ”型导弹。
1983年时,美国海军把UGM-96A导弹其中的79枚的第一级改换成新发动机,每枚导弹的价格此时约为1393万美元。
1986年时,UGM-96A导弹基本上取代了UGM-73导弹,共生产了约600-630枚,其中150枚用于其服役期间的各种测试,最高战备部署数量达到384枚。
1990年底,美国海军开始用“三叉戟Ⅱ”型导弹逐渐替代UGM-96A导弹。
1991年,冷战结束后,按照武器削减协议,所有的UGM-96A导弹将于2005年全部退役。
2001年12月18日,UGM-96A导弹进行了最后一次发射。
2005年,UGM-96A导弹全部退役。
弹型
UGM-96A弹道导弹是三级固体导弹,由弹体、推进、制导与飞行控制、再入等分系统组成,弹体呈圆柱形,无尾翼,头部为卵形。
结构
UGM-96A导弹第一、第二级发动机分别构成导弹的第一、第二级的主体。第一级长约4.5米,第二级长约1.7米,两级直径均为1.88米。两级之间由级间段连接,级间段由铝合金隔框与蒙皮组成,长620毫米,质量约77千克。
第二级前端与过渡段连接。过渡段也是铝合金隔框与蒙皮结构,长600毫米,直径从底部的1.88米逐步向上收缩,至顶端缩小到1829毫米。过渡段顶端和仪器舱连接,仪器舱在结构上由外壳、锥壳和内筒组成,质量约120千克。外壳由铝合金壳段和石墨环氧复合材料壳体组成。锥壳是一个39度的平头截顶锥壳,上下两端各接一个短圆筒段,锥壳由玻璃纤维/酚醛蜂窝芯和石墨环氧布制成。
第三级发动机配置在仪器舱内筒中央,靠连接环与锥壳顶端相连。仪器舱内部比较紧凑地安装绝大多数与导弹工作有关的仪器和设备。仪器舱还作为安装平台用来装设末助推控制系统、再入分系统、第三级发动机及其推力矢量控制组件。仪器舱顶端与头部整流罩连接,罩体是云杉木层压件,内部装有2台抛罩发动机。整流罩顶端中央装有可伸展的“减阻杆/减阻器”,用于减少导弹在大气层内飞行时的气动阻力。8个子弹头配置在整流罩内第三级发动机的四周,固定在仪器舱上方的环形支座上。
减阻杆
UGM-96A导弹采用了创新特性的可扩展“减阻杆/减阻器”,导弹发射后从弹体前部的鼻锥出延伸,通过产生激波罩减少了大约50%的阻力,这种减阻杆采用“钝形”导弹头部整流罩,不仅可以容纳弹头部分,而且还可以容纳更多的推进剂。
UGM-96A弹道导弹为了增大射程,采用了全新的推进系统,增设了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其第一、二、三级均釆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壳体全都改用“凯芙拉49”/环氧树脂纤维缠绕壳体。这种纤维具有高模量、高强度、低密度、低成本的优点。与S玻璃纤维壳体相比,凯芙拉壳体可减轻质量35%以上。壳体的内绝热层是新型三元乙丙橡胶系统。
UGM-96A导弹的三级发动机均采用新型交联复合改性双基(XLDB)推进剂,比冲较高,药柱为翼柱型。发动机喷管均为单个潜入喷管,结构型式彼此相似。喷管喉衬为热解石墨环,外壳用铝合金,出口锥材料为石墨/环氧树脂,出口锥内衬材料为碳布/酚醛。各级发动机都有自己的推力矢量控制系统,采用柔性接头技术。
UGM-96A导弹的第一、二级发动机的动作系统仍沿用“海神”导弹的固体推进剂燃气发生器、涡轮与液压泵系统,第三级发动机用高速叶轮泵取代液压泵。UGM-96A导弹有2台抛罩发动机和1台分离发动机。抛罩发动机用于在导弹飞出大气层后抛弃整流罩,分离发动机装在第三级发动机前端的凹槽内,用于在第三级发动机分离时提供反向推力,使其减速脱离仪器舱内筒。第三级发动机前封头上未设推力终止口,通过选择预定的不同弹道和燃尽推进剂来控制停火点速度(此种方法称作“总能量控制法”)。
UGM-96A弹道导弹的最大射程增加到7400千米,对应的分别投掷6具MK-4再入载具外加6枚10万吨的W-76核弹头,导弹最多可以投掷14具MK-4再入载具,但射程会有所减少,后来的UGM-96A导弹装备了MK-5再入载具。
UGM-96A弹道导弹具有攻击硬性目标的能力,它可以攻击中等强度的强化工事军事基地。最初型号采用8至10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0万吨TNT当量,可分别攻击8至10个目标。配合星光惯性复合制导系统,圆概率误差约为230-500米,从而大大增加了导弹毁伤目标的能力。
UGM-96A弹道导弹通过海基战略核潜艇垂直发射,对于已输入目标资料可在潜艇上加以更换重新输入,若要输入全新的目标资料则耗时稍久。
1983年,“三叉戟Ⅱ”型弹道导弹(D-5,编号:UGM-133A)正式开始研制,1987年1月首枚导弹试射,1989年3月进行了首次水下发射,1990年3月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UGM-133A导弹和UGM-96A导弹一样是三级固体导弹,但采用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技术,包括新的NEPE-75高能推进剂,碳纤维环氧壳体,碳碳可延伸喷管,GPS/星光/惯性联合制导。UGM-133A导弹具有更大的体积,可以携带8具MK-5再入载具外加8枚47.5万吨的W-88核弹头,此时它的射程达11000千米之多。这样的射程,可以使美国核潜艇在美国海军港口内发射该导弹,打击北半球的任何一个位置,而不必冒深海巡逻或是不得不逼近对方防卫森严的近海的危险。在满载情况下,UGM-133A导弹的核弹头投掷数量可以增加到14枚,但射程会有所缩水。
UGM-96A弹道导弹的特点是射程远、装有带机动能力和躲避能力的再入系统、具有星光惯性导航系统以及更加精确的目标瞄准能力,其与核潜艇有机结合,构成一种效能更高、生存能力更强、具有更大威慑能力的战略武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