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17 20:44
随着iMac的成功和苹果电脑公司的市场策略转变,针对消费者和教育市场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笔记本电脑产品系列:“iBook”。相对于多数的其他电脑生产商常见的市场策略:把过时的专业科技销售给一般消费市场,苹果电脑独创地把iBook设计为其专业笔记本电脑PowerBook G3系列的一种派生性产品系列,采用多种关键性的特色使得它能在早期市场上成功。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史蒂夫·乔布斯在1999年7月21日于纽约的Macworld Conference & Expo,发布了以消费者为导向的iBook笔记本电脑。它的设计哲学受到苹果的台式机iMac
针对的消费者群包含年轻的小孩,因此在中心部位装有手提把手。苹果电脑让Phil Schiller提着iBook然后从高处跳下(到垫子上),来展示他的外壳的耐久性。和iMac一样,iBook使用PowerPC G3芯片,且包含非苹果的传统接口。USB,Ethernet,和调制解调器端口都是标准配备,以及光盘驱动器。这些没有遮盖的输出输入端口摆放在侧边,因为遮盖被认为是容易损坏的。同样地,iBook的弹簧锁是隐藏的,也就是关闭屏幕时为了嵌合屏幕与主机所使用的勾子。在屏幕盖上主机前的时候,屏幕上的小勾子会被磁铁吸下来,然后嵌合主机。iBook在底下侧边有电源连接头,允许让多个iBook可以在客制化的充电架上轻易的充电。
第一代的iBook曾经是售出拥有自带无线网络的第一部主流电脑,他的天线自带在显示面板的边缘(注,最原先的iBook需要一块选购的AirPort扩充卡来使用无线网络)。苹果电脑与朗讯电讯合作,开创iBook的无线网络能力,成为一个工业的标准。苹果也在同时推出AirPort无线基地台。
不管这些,iBook有成功的销售佳绩。产品线不断地得到处理器、存储器,和硬盘的升级。就像iMac,推出多种新的颜色机种;FireWire和视频输出也被加入。
*1999年推出iBook,并在2000年换颜色并加上FireWire插口
*2001年5月1日推出白色iBook
*2003年推出iBook G4,并推出14寸版本,结束了所有麦金塔电脑由1999年以来的PowerPC G3转换到G4的过程
*2006年被MacBook取代
型号
iBook(1999年6月21日)-第一台iBook(橘子,蓝莓)
12-inch 主动矩阵TFT 显示(800x600最大分辨率)
G3 300MHz
32/64MB 内存
6GB 硬盘
USB, Ethernet
Airport (B)
Mac OS 8.6
iBook 第二版(2000年2月16日)-次要的扩充到现存的产品线(铅黑色)
366 MHz
Mac OS 9.0.2
(其他的规格与iBook相同)
iBook Firewire/SE(2000年9月13日)-主要的改版(铅黑色,靛蓝色,Key-lime)
12-inch 主动矩阵 TFT 显示(800x600最大分辨率)
G3 366/466 MHz
64MB 内存
10GB 硬盘
CD/DVD-ROM
USB, Firewire, Video Out, Ethernet
Airport (B)
Mac OS 9.0.4
扩展/升级
iBook可以让消费者自行安装的部份只有扩充内存跟AirPort无限网卡,透过两个键盘上的卡榫可以轻易的移开键盘。在保固内没有其他的安装或变更可以作,而且没有PCMCIA扩充埠来提供额外的扩充功能。要存取到内部的元件的话,像是硬盘或是光碟,需要复杂的过程和数不尽的螺丝起子来打开。这个限制到现今生产的所有iBook都还是如此。
iBook双USB埠(12.1寸&14.1寸)
下一代的iBook在2001年3月1日于库比提诺(en:Cupertino)的研讨发表会上首次露脸。重要的是,这台机器已经重新发明,拥有新的特色和新的设计。美学上来讲,先前iBook的强烈颜色和根本的外观(比较有竞争)都舍弃了,转变为单纯白色和轻薄的外观。这个更小的机器重量比较轻,有更高品质的12寸LCD屏幕和更大的想法成为优越的设计。苹果电脑的精采设计得到工业赞誉,因此被广泛的复制。
iBook的设计,跟随着从他的姊妹产品来的元素,PowerBook G4是苹果电脑整个产品使用的母体。只有几个比较少的例外,在消费者产品线使用白色的塑胶,像是iMac、eMac、和iBook,而飞机使用的铝则在专业的产品像是Power Mac G5和PowerBook G4中被采用。
之后iBook的设计就大部分维持一样。在2002年1月7日于旧金山的Macworld Conference & Expo中,现有的12寸型号中加入14寸的型号。
后来,PowerPC G4的芯片和吸入式光碟,于2003年10月23日加入到iBook,最后结束了苹果电脑使用G3的芯片。今天,苹果电脑的膝上型/可携式产品线只包含iBook和PowerBook G4。
型号
iBook 双 USB(2001年5月1日)- 第二代 iBook
12-inch 主动矩阵 TFT 显示(1024x768 最大分辨率)
G3 500 MHz
128MB 内存
10GB 硬盘
CD/CDRW/DVD/Combo
USB, Firewire, Video Out, Ethernet.
Airport (B)
Mac OS 9.1
iBook 双 USB 2001年后期(2001年10月16日)-小改版
600 MHz
15GB 硬盘(大部份的型号)
Mac OS X 10.1
(其他规格与双 USB 版本相同)
iBook 14寸(2002年1月7日)-新型号,更大的14寸显示
14-inch 主动矩阵 TFT 显示(1024x768 最大分辨率)
256MB 内存
(其他规格与2001年后的双USB版本相同)
iBook 2002年中(2002年5月20日)-小改版
600/700 MHz
Mac OS X 10.1
(其他的规格与14寸版本相同)
iBook 2003年早期(2003年4月22日)-小改版
800/900 MHz
Mac OS X 10.2
(其他规格与2002年中期版本相同)
iBook G4(2003年10月22日)-主要大改版,更换处理器
12寸 or 14寸 主动矩阵 TFT 显示器(1024x768最大分辨率)
G4 800/933/1000 MHz
256MB 内存
30/40/60 GB 硬盘 吸入式 Combo(CD-RW/DVD-ROM)
USB, Firewire, Video Out, Ethernet
Airport Extreme (G)
iBook G4 2004年早期(2004年4月19日)-小改版
G4 1.0/1.25 GHz
吸入式 SuperDrive (DVD-R)成为选购配备
(其他的规格与 2003年 iBook G4相同)
iBook G42004年后期(2004年10月19日)-小改版
G4 1.2/1.33 GHz
30/60/80 GB 硬盘
吸入式 Combo/SuperDrive
(其他的规格与 iBook G4 2004年早期版本相同)
iBook G4 2005年中期(2005年7月26日)
M9846LL/A: 1.33GHz; 12寸显示;40GB 硬盘;吸入式 Combo Drive DVD-ROM/CD-RW
M9848LL/A: 1.42GHz; 14寸显示;60GB 硬盘;吸入式 SuperDriveDVD±RW/CD-RW
两个型号都有新的特色:512MB 内存(可扩充至 1.5GB);ATI Mobility Radeon 9550 图形处理器搭配 32MB 视讯内存;防震传感装置(Sudden Motion Sensor,如果 iBook 掉落则会把硬盘磁头归位);支援卷动的触控板;蓝牙 2.0+EDR;
(其他规格与2004年后期iBook G4一样)
Apple原先搭配Mac OS X 10.3 Panther一起出货,但是由于Mac OS X 10.4 Tiger的推出,所有iBook都是包含最新的操作系统。
扩展/升级
客户可以自行安装的部份,像是AirPort(无线)扩充卡,或者是额外的内存,安装到iBook是相当的容易,因为键盘的设计,只要把两个弹簧扣打开就可以轻易的移下键盘,如果想要的话也可以用螺丝起子把它锁起来。
然而,iBook设计也特别显得很难打开,像是硬盘升级对于外行人来说就不太可能。要更换或者是拿到硬盘机,需要30种螺丝起子来开启。比较起来,大部份Intel的笔记型电脑之外观因素,只要使用一或两种螺丝起子,就可以把硬盘盒子拆下。
苹果掌门人乔布斯无疑将iBook视为其得意门生,因为从iBook诞生至今,已经在全球各个角落为苹果公司赚取了超过全年47.9%的净利润,甚至在亚太地区等新兴市场,广告的步伐根本无法与消费者接受的速度相提并论。对试图在两年内取代谷歌重新夺回硅谷老大的苹果来说,Macbook的崛起无疑为其在硅谷的地位提高了不少。最近的高科技峰会中,一个全新的名词,MACLIZATION(MAC全球化)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的确,当划时代的Macair还在全球以16.88台每天的速度畅销时,新版的Macpro又进入了Apple体验中心。当我们因为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捧着Macbook而惊讶时,我们怎能想象在美国与欧盟国家每销出18台Macbook,才会有一台Macbook被运往中国。Macbook此时已经不仅仅是一台笔记本电脑,更是一种时代的信号。或许有一天Macbook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工具,不可替代。
而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iBook创意书品是针对个人图书的设计与制作,主要包括照片书、记忆手札、照片小物、日历、独立刊、毕业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