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会议

更新时间:2023-08-30 19:23

1943年5月12日~5月25日,为了解决1943年春出现的美英军事领导人围绕有关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及地中海地区和缅甸的军事行动问题而产生的严重分歧,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率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组成)成员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代号为“三叉戟”,故亦称“三叉戟会议”)

定义

是指1943年5月12到25日,美英两国首脑及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代号为“三叉戟”。

议题有两个:“哈斯基”行动计划(西西里战役)后,美英军队在欧洲的作战重点和方向;在亚太战场上援华抗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强调中国作为抗日基地必要性,而英国首相丘吉尔不相信中国是个重要的基地)问题。

会议结果:1、英国同意于1944年5月登陆法国,实施“霸王计划”,美国作为回报,同意指示艾森豪威尔在实施“哈斯基”计划时,考虑加强各种军事行动的的办法,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2、美英达成妥协,规定了1943年援华的两项计划,暂缓“安纳吉姆”计划;3、提出“全面战略思想”:在欧洲大陆同苏联等盟国合作,尽早促成德国无条件投降;在亚洲大陆,与中国(国民政府,1927~1949)等有关国家合作,维持对日本攻势,削弱日本的军事力量,造成迫使日本投降的有利形势;打败德意后,继续与太平洋国家及苏联合作,充分发挥美英的力量,促成日本无条件投降。

中国

1943年5月,英美军队在北非大举进攻,占领了北非沿海地区,为了协调战略计划,从5月12至2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三次会议,代号三叉戟。中印缅战区指挥官史迪威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及其高级将领决定了登陆西西里岛的“哈斯基”计划,讨论了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和空袭德国问题。缅甸战役和中国战场问题也是讨论的重要问题。中国代表宋子文蒋介石的总参谋长史迪威、在华作战的美第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出席了会议。

会上,中国代表说明各次会议以来,中国政府已全力着手反攻,中国国民党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已集结完毕,坚持要实行卡萨布兰卡及加尔各答会议拟定的反攻缅甸的安纳吉姆方案,受到英方的断然拒绝。英国表示,在盟军取得欧战胜利之前,不能使用大部队在缅甸发动攻势。丘吉尔宁愿绕过缅甸进攻马来亚或苏门答腊也不愿进攻缅甸。太平洋美国海军总司令尼米兹上将认为,可以通过海战取得战胜日本的决定性胜利,而夺回缅甸并不十分必要,但马歇尔与陆军部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支持史迪威立刻实施反攻缅甸的意见。会议出现了僵持的局面。

由于英国的坚决反对,中国又极力地坚持原议,美国转而采取折中态度。打通滇缅路,以曼德勒为前出的目标。为了满足中国对物资的需求,美国还提议加速修建从印度阿萨姆到中国的公路,增加经驼峰航线空运的物资数量,坚定中国抗战的信心。蒋介石坚决反对美国的提案,他在给宋子文的电报中指出:“倘反攻以占领缅北至曼德勒为止,不特无补于中国战场,且徒牺牲兵士,中国决不再蹈去岁覆辙。”史迪威当时评说丘吉尔“无论怎样都无法把注意力从欧洲大陆转移开去,英国佬对太平洋战争是不感兴趣的。”但由于当时英美正在准备西西里岛战役、意大利战役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这些军事行动中,英国都需仰仗美国而不得不在表面上考虑美方的意见,加上中国的坚持,英国最终作了妥协,勉强同意维持以前的决议。最后,三方达成协议,以英国海陆军进攻缅甸海岸,控制孟加拉湾的制海权为中国军队进入缅北作战的前提条件。美国同意尽力增加对华空运作战物资,以美式枪械装备中国军队。虽然三国协议基本上维持了从前各次会议的主要精神,但实际的分歧并没有解决。正如会后英国总参谋长阿兰·布鲁克在日记中所写的:“我们的困难仍然是由对于太平洋问题的观点分歧所造成。我确信,在纸上我们要写什么可以随心所欲,但是这对我们的基本主张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