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禅

更新时间:2022-09-14 15:42

《三指禅》,脉学著作,3卷,清·周学霆撰,刊于道光七年(1827年)。周氏以脉学难晓,全凭禅悟,“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故以《三指禅》为书名。除总论外共载医论81篇,论述诊脉部位、方法及常见病证的脉象。书中以“缓脉”为标,周氏认为“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故着重阐明正常生理脉象,后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分列27脉,并用对比方法分析微脉与细脉、虚脉与实脉、长脉与短脉等各种脉象不同之处。论说病证以脉诊结合病因、病机、证候而定治法、方药。本书切合临床应用,颇为后世医家推崇。

流传版本

现存道光七年(1827年)初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出版。

作者简介

周学霆,字荆威,号梦觉道人,湖南邵阳人。少习儒,后因病求医,经导引术治愈,乃转而习医、行医。周氏总结前人脉学论述,结合自己40余年脉诊经验,著成《三指禅》一书。

章节目录

卷一

总论

脉学源流

定脉部位

尺寸解

六部脉解

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辨

定至数

二十七脉名目

有胃气者生

脉贵有神

读缓字法

四时平脉

浮、沉、迟、数四大纲

对待总论

微与细对

虚与实对

长与短对

弦与弱对

滑与涩对

芤与革对

紧与散对

濡与牢对

洪与伏对

结与促对

动与代对

奇经八脉

脏腑说

命门提要

三焦辨

心包络辨

反关脉解

七表八里九道三余脉辨

七诊辨

九候解

膻中解

丹田解

人迎气口解

冲阳太冲太溪解

卷二

男女尺脉异论

痨症脉数论

噎膈反胃脉缓论

体肥脉虚中症论

喘急脉论

气鼓脉弦数论

血症有不必诊脉、有必须诊脉论

咳嗽脉论

泄症脉论

水肿脉浮大沉细论

偏正头痛不问脉论

心气痛脉论

腰痛脉论

脚气痛脉论

消渴从脉分症论

呕吐脉论

痿症不从脉论

风痹脉论

老痰不变脉论

痫症脉论

哮症脉乱无妨论

卷三

温病脉论

暑热脉论

痢症脉论

疟疾脉论

伤风脉论

伤寒脉论

瘟疫脉论

室女脉数反吉论

月经脉论

胎前全凭脉论

产后不凭脉论

小儿疳脉论

疑病、诈病脉论

平人脉歇止无妨论

纯阴脉症

内外痈疽先变脉论

摘平脉三不治症论

死生章

内容简介

《三指禅》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为脉学基本理论,一为各种病证的脉诊经验。其中,卷一部分集中反映了周氏的脉学见解。首先,周氏根据《内经》以平人定病脉的理论,独取缓脉为诀,认为“定清缓脉,方可定诸病脉;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脉之有缓,犹权度之有定平星也。”其次,根据阴阳对待的原理,在缓脉的统领下,建立起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而以微、细、虚、实等22脉为对应网络的脉学范畴体系,将27脉统属于一个有机的系统之中,对勘互见,相形易明。这种对比分析的方法,使人能清楚地了解每对脉之间的特点差别,便于领悟掌握。此外,是卷还对六部脉位、三焦包络、七诊九候以及膻中、丹田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或辨或解,均足以阐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备。卷二、卷三则主要论述内科疾病及外感杂症的脉诊情况,计有风痨鼓膈、湿病暑热、痢症风寒,及经带胎产、小儿疳证、内外痈疽等近40篇脉论,篇篇均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将脉诊紧密结合病因、病理及疾病的变化转归情况,进行周详细致的分析阐发,并结合脉学而决定治法方药,颇切临床实用。

影响评价

《三指禅》成书后素为医家所重视,该书在写作风格上亦独具特色,或诗或赋,辞藻华丽,议论风发,逻辑严谨,是脉学史上难得的佳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