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06 09:03
《人民的选择》是关于美国俄亥俄州伊利县选举投票调查的一份报告。该书共有16章。
第1章导论,首先说明了这是一项对于美国人在总统竞选中的投票行为所做的研究。运用了固定样本调查这一新的研究方法。通过重复访问相同的人,获得对比数据,来加以分析。固定样本方法对于个体受媒体影响下选举态度变化的研究。
第2章介绍了研究的调查地点:1940年的俄亥俄州伊利县。总的来说,伊利县的人们没有强烈的阶层意识,经济是工业、农业混合型,选民受到政治团体的影响不大,媒体的作用可以较好地体现出来,是一个不错的研究对象。
第3—5章,对不同党派在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别以及选民参与投票的程度,并且就受访者的一些特性做了分析。社会经济地位等级和宗教关联都会影响投,而年龄对政治的影响就不同宗教信仰的选民而言是不同的。通过政治既有倾向指数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投票倾向。人们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政治偏好。
第6、7章对那些在选举中转变投票意图的人进行了分析。选民在最后阶段做决定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这些选民的兴趣更低,二是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多重压力。多种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因素会影响投票决定。最先做出决定的人,遇到的困难最少,并且很有动力去投票。人们延迟做出投票决定,一是由于缺乏投票兴趣难以做明确选择,二是对双方候选人都看好,难以抉择。延迟做出最后投票决定的人形成最后决策的方式是不同的,转变者的类型被分为三类:逐渐明朗者、摇摆者和政党转向者。一个人如果是由于犹豫不决而偏离了初衷,一般会选择回归,但是由于支持了对手而偏离,则不太可能回头。
第8—11章讨论的是选战对于不同群体的人造成的不同影响,分别是激活效果、强化效果、倒戈效果。通过正式的媒介和人际影响都可以显现或激活选民的潜在倾向。正常的激活过程是:宣传引起注意,兴趣增大从而接触增多,加以选择性注意,最终确定自己的投票选项。政党宣传需要保护、稳定和巩固选民的投票意图,起到强化作用。第11章就选战整体效果进行了比较和评估。选战中使用演说事件、政论、研讨等各种宣传攻势,产生了三种效果:对于漠不关心者起到了激活效果,对于党徒的信念起了强化效果,对于游移不定者起了倒戈效果。强化效果的出现是最多的,倒戈效果是最少的。
第12—16章对几个具体影响因素的作用做了分析。
第12章是赢家预测。在政治讨论中,大家谈论最大的是预测谁能获胜。人们影响彼此预期的途径:一是人际渠道,二是个人观察。“从众效应”是存在的,公众舆论测验之类的可以改变人们的预期。
第13章就党派性、主体、选战的中心、选战的目标、手段、情感性术语等方面讨论“选民被告知什么”这一问题。伊利县的选民与全国相比,接触到的关于选战情况的报道,在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第14章广播和印刷媒体。当时广播是一种新媒体。在人们获取竞选信息中,报纸和广播作为一般的影响来源具有同等的地位。而从最重要的信息来源考察中发现,广播的重要性要超过报纸。
第15章社会群体的政治同质性。投票是一项群体行为,受到了社会阶层、家庭、社会团体等因素的影响。各方面相同的人倾向于投票给同一个候选人。
第16章个人影响的性质。人们不是全部从正式媒介宣传中接触竞选信息,而是存在两级传播流,其中“意见领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际交往帮助人们参与政治事件。一个人相信另一个人的观点,威信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任何媒介都不如人更能打动其他人,热情的支持者会鼓动更多的人加入其行列,从而更有获胜的可能。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大众在总统选举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动因有其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几十年里,人们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和对其威力的恐惧与日俱增。特别是希特勒为了征服世界,一直以持久、危险的方式使用广播。1938年,万圣节的一次广播节目《星球大战》,在一些社区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大众媒介比作“皮下注射器”和“子弹”,认为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由于当时大众传播媒介效果的“皮下注射器”模式在传播研究者当中非常盛行,因此,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的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媒介对个人看起来无孔不入的直接结果,以及这些效果可能给民主进程带来的得失。
对大众在总统选举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另一个诱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社会大环境。战争机器直接推动了包括传播学在内的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在美国的发展。社会学家奉命研究士兵的士气,以使整个军队的精神面貌更利于作战;社会心理学家奉命研究政治宣传的有效性问题,以使政府的指令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人类学家则负责向政府提供建议,以减少美国政府在与日韩等国打交道时产生的摩擦。这些学者在各自领域的成功为人文社科带来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研究领域。基于社会需要的各种新兴研究领域,也促使人文社科摆脱单纯的思辨式研究方式,代之以实证式的研究方式。每一个研究成果都被期待着对紧迫的社会问题做出解释,或者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伊利投票调查”就诞生于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1940年在俄亥俄州伊利县花了7个月进行调研。因数据较多整理很费时间,这一成果在1944年才出版。1944年回访了部分选民,并对著作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出版了第2版;1968年第3版问世。
拉扎斯菲尔德书中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大众媒介对选民们的影响非常有限。这个结论同人们的常识大相径庭。按照流行的观点,当今时代是大众传播的时代,是大众媒介主宰一切的时代。研究结果却让人们大跌眼镜。他们意识到,并不存一种随心所欲地控制选民头脑、为所欲为左右选民的传播媒介。在选举过程中,媒介只是影响选民的诸多因素中的一种,与媒介一同起作用的还有选民的家庭、同事、朋友等因素,并且这些因素所形成的影响力要远超过媒介的作用。
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传播过程中的两级传播现象。研究进行到一半时,拉扎斯菲德等人意外地发现,大多数选民获取信息并接受影响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大众传播媒介,而是一小部其他的选民。这一小部分人与媒介关系密切,频繁地接触报刊、广播、广告等媒体,对有关事了如指掌。经常与这一小部分人交往的选民,便从他们那里间接地获得了有关竞选的重要信息,并且听取他们对竞选问题的观点。在形成和引导舆论中,这一小部分人起了关键的作用,拉扎斯菲尔德称这一小部分人为“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核心所在。两级传播是指信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再经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分为前后相连的个阶段,所以称为两级传播。第一个阶段是从大众媒介到舆论领袖的传播,第二个阶段是从舆论领袖到全体公众的传播。
《人民的选择》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奠定了主要作者拉扎斯菲尔德作为“工具制造者”的传播学先驱地位。
该书对于传播学学术思想的贡献:一是开启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二是“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观点的形成。
此外,该书将面对面的访谈和分组试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也是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方法论体系做出的一大贡献。
美国社会学家希伦·A·洛厄里:《人民的选择》仍然是社会科学史上最成熟的调查研究之一。在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中,它的地位无可争议。它迫使传播理论学家们重新思考大众社会的概念、媒体影响无所不能的观念、社会属性的作用以及人际联系的重要性。在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中,没有哪个研究能有如此大的影响。
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埃弗雷特·罗杰斯:《人民的选择》研究标志着选举研究的新学科的开始。拉扎斯菲尔德的政治调查研究的方法被密歇根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学者们所采纳,从此以后,学者们在每次美国总统大选时都进行全国性的学术调查,并在每次调查中提出某些同样的问题。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1901-1976),美籍奥地利人,20世纪美国社会学界最主要的人物之一,美国实证社会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创办人。1924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应用数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次年创建该校经济心理学研究中心。1935年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美国。曾任纽瓦克大学研究中心主任、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所项目负贲人、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主任和社会学系主任。1960年当选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人民的选择》《广播与印刷品》《个人影响》《社会学应用》等。
伯纳德·贝雷尔森(1912-1979),美国行为科学家,以研究传播和大众媒介而闻名。1941年后开始从事公众舆论研究,1944年加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1952年成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此后担任人口委员会主席。
黑兹尔·高德特(1908-1975),美国舆论研究学者。她曾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成员。1947年离开学术领域投入现实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