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06 20:00
《伤寒总病论》6卷,约成书于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庞安时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结晶。书中前三卷论述伤寒六经证,后三卷论述暑病等热病。作者于书中正式提出寒温分治的观点,认为伤寒与温病是性质不同的两类外感热病,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伤寒总病论》共6卷,卷一叙论重点对外感病的病因、病机、分类、传变、治疗、预后等进行了阐述,提出“寒毒”概念,并统论六经分证;卷二论述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将《伤寒论》有关条文及汤方按治法归类加以论述,并补充了后世许多效验方剂;卷三论述与伤寒有关的临床病证如结胸、痞气、阴阳毒、狐惑、百合、劳复等;卷四论暑病、时行、寒疫、斑痘等;卷五论述天行温病、黄病、小儿伤寒等;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杂方、伤寒暑病通用针刺法、伤寒温热病死生候、差后禁忌、仲景脉说等。每证之下,有论有方。其处方用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参考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实践经验,有所补充和发挥。庞氏有感于当时医家不能区别伤寒与温病,以及治疗上以伤寒方治温病的弊端,明确指出了辨别伤寒与温病的重要性,其在《伤寒总病论》中说:“四种温病,败坏之候,自王叔和后,鲜有炯然详辨者,故医家一例作伤寒行汗下……温病误作伤寒行汗下必死,伤寒汗下尚有错谬,又况昧于温病乎!天下枉死者过半。”庞氏所谓四种温病,指风温、温疟、湿温、温毒。他认为,“风温与中风脉同,温疟与伤寒脉同,湿温与中湿脉同,温毒与热病脉同,唯证候异而用药有殊耳,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温病与伤寒即便脉象相类,但总体证治各异,不可混同,如风温证见脉阴阳俱浮、颈痛身热、汗出体重、乃先伤于风,后伤于热而为病,与伤寒中风证汗出恶风,脉阴弱阳浮,因受风邪而致营卫不和之证不同,治当从厥阴风、少阴火入手。《伤寒总病论》第一次将温病放于同伤寒平等的地位认识和辨治,不再从属于伤寒,对后世温病学科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伤寒总病论》从病因上将温病分为两类,一类是伏气温病,由冬时感受寒毒之气,伏藏人体脏腑之间,至春夏阳气升发之时而引发,如《伤寒总病论》中说:“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冒寒毒所致,自春及夏至前为温病。”另一类是天行温病,由感受“异气”而发,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如《伤寒总病论》中说:“冬时伤非节之暖,名曰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即时发病者,乃天行之病耳。”此即后世所谓的温疫、疫疠。作者从其丰富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发生这类疾病的主要原因,并非前人所说的“非其时而有其气”,而是感受了致病性很强的“异气”。书中认为,天行之病可以是感受“异气”而即时发病,也可以在患伤寒病的基础上再由感染“异气”所致。其感受异气而即时发病者,春有青筋牵,夏有赤泳㩌,秋有白气狸,冬有黑骨温,四季有黄肉随。作者虽然针对异气的种类和发病机制没有详细论述,但已认识到上述病证均是由感受异气引起,随四时季节不同而有不同表现,这一认识在温病病因学领域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对后世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的研究指导作用。《伤寒总病论》认为,治疗温病必须重用寒凉药物,提倡采用清热解毒之法。书中治疗五脏温毒及四种温病等病证时,共选用16首方剂,其中用石膏者多达13方,少则一两,多至四两,或配知母、黄芩、大青叶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或配芒硝、大黄以攻下里热之积;或配淡竹叶、香豉以清浮游之热;或配玄参、生地黄、葳蕤以滋阴护液;或佐以桂枝、生姜以制其寒凉之性。同时,对温病兼有表证或属表里同病者,首倡以表里双解法治之。如论“温毒”证时说:“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荣气长,数滑胃气实,荣长则阳盛,怫郁不得出,胃实即牢难,大便苦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复发汗,令阳气盛不周;复重下之,大便遂秘,小便不利。”表里双解一法,实为庞氏开其先河,其后,诸家有所发挥,日渐成为临床论治温病的重要治法之一。作者从临床实际出发,对《伤寒论》方证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挥,书中所引述的《伤寒论》方证,均属临床应用确切有效者。如论述桂枝汤适应证时说:“凡桂枝汤证,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则微冷,覆之则温,浑身热,微烦而又憎寒,始可行之。”可见,作者对桂枝汤证自汗出恶风的症状描述可谓既细致入微,又准确明了。手足露之则冷,覆之又嫌热,病人自觉烦热却又怕冷,诚为实践之所得。同时,书中不仅强调临床应用桂枝汤时要辨证准确,亦要考虑到时令、地域等因素,灵活加减。书中还指出,治疗伤寒病要顾及到患者的体质因素及既往病史,此外,对众多伤寒杂证的辨治也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说明,如治伤寒头痛者,用荆芥散;若头痛壮热,心中烦者,则用黄芩桅子汤等,均系补仲景未备之全新内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庞安时(1042-1099),字安常,宋代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县麻桥)人,北宋时期著名伤寒学家。出身于医学世家,幼时其父授以脉诀,长而博读《灵枢》、《太素》、《甲乙经》诸书,尤精于《伤寒论》,临证经验十分丰富,为人治病十愈八九,名噪江淮一带。文献记载其著述有《伤寒总病论》、《难经辨》、《本草补遗》、《主对集》、《验方集》、《家藏秘宝方》等,除《伤寒总病论》外,其他书籍均已散佚。
庞安时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学术思想上承《内经》、《难经》,旁涉诸家,阐发伤寒,推论温病,每多真知灼见,遂著成《伤寒总病论》。
《伤寒总病论》初刻于公元1113年,宋代原刻本已佚。现存清道光三年(1823)黄丕烈士礼居复刻宋本、四库全书本、日本抄本、1912年武昌医馆重刻士礼居本、1915年上海石竹山房影印本、民国时期上海千顷堂书局影印本、1937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版本。
《伤寒总病论》初刊后,金、元、明都未见其他传本,至清朝道光年间黄丕烈据宋本复刻印行。
庞安常自少时喜医方,为人治病,处其死生,多验,名倾淮南诸医。然为气任侠,斗鸡走狗,蹴鞠击毬,少年豪纵事,无所不为。博弈音技,一工所难而兼能之。家富多后房,不出户而所欲得。人之以医聘之也,皆多陈其所好,以顺适其意。其来也,病家如市;其疾已也,君脱然不受谢而去。中年乃屏绝戏弄,闭门读书。自神农黄帝经方,扁鹊《八十一难经》,皇甫谧《甲乙》,无不贯穿。其简册纷错,黄素朽蠹,先师或失其意;学术浅薄,私智穿凿,曲士或窜其文,安常悉能辩论发挥。每用以治病,几乎十全矣。然人疾诣门,不问贫富,为便房曲斋,调护寒暑所宜,珍膳美蔬,时节其饥饱之度。爱老而慈幼,不以人之疾尝试其方,如疾痛在己也。盖其轻财如粪土,耐事如慈母而有常,似秦汉间任侠而不害人,似战国四公子而不争利,所以能动而得意,起人之疾,不可为数。他日过之,未尝有德色也。其所总辑《伤寒论》,皆其日用书也。欲掇其大要,论其精妙,使士大夫稍知之。然未尝游其庭者,虽得吾说而不解;若有意于斯者,读其书自足以揽其精微,故不著。著其行事,以为后序云。前序海上人诺为之,故虚其右以待。
元符三年三月,豫章黄庭坚序
卷第一
叙论
太阳证
阳明证
少阳证
太阴证
少阴证
厥阴证
两感证
三阴三阳传病证
卷第二
可发汗证
不可发汗证
四逆证
和表证
可下证
不可下证
可水不可水证
可吐不可吐证
可灸不可灸证
可火不可火证
可温证
火邪证
卷第三
结胸证
心下痞证
阳毒证
阴毒证
狐惑证
百合证
痉湿暍证
发汗吐下后杂病证
伤寒劳复证
阴阳易证
卷第四
暑病论
时行寒疫论
斑豆疮论
卷第五
天行温病论
青筋牵证
赤脉㩌证
黄肉随证
白气狸证
黑骨温证
温病哕方论
黄病证
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
小儿伤寒证
卷第六
伤寒杂方
妊娠杂方
伤寒暑病通用刺法
伤寒死生候
热病死生候
温病死生候
天行差后禁忌
解仲景脉说
解华佗内外实说
辨论
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
《伤寒总病论》的理论和治法方药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