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长城

更新时间:2024-06-16 20:38

古北口长城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明长城共同组成,包括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司马台4个城段。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辽、金、元、明、清这五朝,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因此长城的作用突显得尤为重要。古代称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坐落在燕山山脉的古北口,正是万里长城的众多关口之一。

历史沿革

西周开始,延至春秋战国便在古北口筑墩设防。汉武帝刘彻时为防北部匈奴入侵扰边,命守军在古北口开始筑城布兵,使古北口成了汉与匈奴屡次交战的必争之地。

数不清的战争都以攻占古北口为第一步,使它成了夺取中原的桥头堡。但古北口在早期并没有长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长城是从古北口以北很远的地方经过的。

北朝时期,为了防御更北方的游牧民族和邻近的其它政权,各朝非常重视修筑长城。据《北史·齐本纪》载,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总秦戍(在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海(指山海关勃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北齐此次为了防御突厥、奚和契丹族而修筑的长城经过古北口,这是古北口第一次出现长城。 但是北齐长城比较低小,为土石所筑,遗迹已经不多了。

北齐长城曾被隋唐修缮利用。古北口自唐代始获其名,因是唐幽州(今北京)之北重要长城关口而得名“北口”。唐在此设有北口守捉,屯兵驻守。守捉是唐代在边疆设兵戍守之军事区域,其上有军,其下有城、镇、戍。当时幽州长城之外为奚族聚居区,所以古北口又称“奚关”。唐代北口,五代起已称古北口或虎北口。

最早见于记载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事,就是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晋王李存勖攻取幽州时,遣大将刘光睿率领一路兵马攻克古北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十月,契丹主阿保机军自古北口入边寇檀州(治今密云)、顺州(治今顺义)等10余城,十二月又自古北口出。

金代泰和五年,章宗又命人在此筑东陉二城,金贞佑二年(1214年)在这里设过铁门关。

古北口成为一处雄关隘口,是从明朝开始的。 明朝初年把鞑靼统治者推翻之后,朱元璋派徐达等来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城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令徐达建古北口关城,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以增强防御能力。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2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存遗址。西北的居庸关、东北的古北口成了明王朝首都的两个重要门户。

明弘治十年(1427年)鞑靼王子率兵入侵古北口,因明军守备森严,使侵略者无功返。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人又率骑兵近万人攻打古北口,也是大败而归。

隆庆三年(1569年)张居正为了加强防务,特别把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调来北方。谭纶任蓟辽总督,戚继光任蓟镇总兵。蓟镇所管辖的一千二百多里的长城,经戚继光的精筹划,亲自督修,十数年之间便成了一道城墙高峙、墩台林立,烽火台相望的坚固防线。戚继光在修复古北口长城时,不仅保留了北齐长城,还在长城墙外又加砌了长城城砖,至此才有了著名的古北口双长城。

约5米的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在古北口东山建立起来,碑身正面镌刻着冀晋纵队司令员赵尔陆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河山永在”;碑座四周刻有100多名为实现和平而献身的烈士的姓名、年龄、籍贯和部队编号。与此同时,在东山左侧烈士墓地建起一座墓碑,上面刻着12个大字:“古北口保卫战阵亡烈士之墓”。

地理地形

清代《方舆纪要》也生动描绘了古北口的险峻:“两崖壁立,中有路,仅通一车,下有深涧,巨石磊砢,凡四十里,为险绝之道。”

古北口是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明朝洪武年间修长城时,初建古北口关井跨山建成,其城建筑于山顶之上,随山势升降,蜿蜒曲折,呈现为不规则的多角形,被比喻为鸟窝式。明朝诗人唐顺之写诗说“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为鸟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万里鸣弓绡。”

古北口城北,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山势险峻,崖壁陡立,两山紧锁潮河,河岸只有一辆车可通过的道路。金代曾于此处修建铁门扼守,所以就叫“铁门关”,古北口长城,蜿蜒曲折,起伏跌宕,敌楼密而形式各异。享誉中外司马台长城,就是古北口长城中的一段,其惊、险、奇、特,被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为长城之最。

建筑特点

古北口明长城

是古北口北部的第一道军事防线,是明万里长城中最坚固最雄伟的一段,更是唯一一段完整保留了明长城最精华部分原貌。

从西边至东边依次为八大楼子长城、黄峪沟长城、卧虎山长城、万寿山长城、蟠龙山长城、五里坨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

长达40多公里的长城线上,有敌楼烽火台172座,烟墩14座,建立了16个关口;3个水关长城;6个关城;以及三个瓮城;还有许多卫、所、堡分布在外围。卧虎山长城段有长城历史上罕见的姊妹楼长城;有长城历史上跨度最长的水关长城。

古北口北齐长城

位于明长城南面,从西八大楼子至东司马台长城全长20公里构成古北口的第二道军事防线。明朝洪武十一年(1368年)朱元璋派开国大将徐达重修明长城时建古北口关城,设置东、南、北三门防守,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增强长城的防御能力。明朝1569年戚继光在古北口修复长城时,保留了北齐长城并在墙外贴长城墙砖,形成了古北口著名的双长城,北齐长城上仍然保留着著名的大花楼烽火台,并有七个著名的关口,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和防护作用。

周边长城

①卧虎山长城。位于密云区古北口镇河西村,海拔665.2米。建于明洪武八年。城墙全长13.6千米,设敌楼20余座。②蟠龙山长城。位于司马台长城卧虎山长城之间。全长5000米,设敌楼19座。将军楼和二十四眼楼为建筑精华。将军楼地处蟠龙山的制高点,为指挥机关所在地,楼呈正方形,宽10.1米,楼南北共有4个箭窗,东西各有3个箭窗,东、南、西、北各有1门;二十四眼楼造型为正方形,双层。每层每面3个箭窗,共24孔故名。但二十四眼楼已被日本炸掉了一半,残缺不全。

主要景点

古北口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东北部,距北京100公里,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内地通向松辽平原内蒙古 全长40余千米的古北口长城现存敌台143座、烽火台14座、关口16个、水关长城3个、关城6个、瓮城3个,其中著名的有北齐长城的大花楼烽火台、古北口长城的制高点望京楼、姊妹楼长城、仙女楼、将军楼、水楼水关遗迹等。在古北口长城附近还有三眼井、御封井、司马台天池、杨令公庙、药王庙、财神庙等景点。

将军楼

将军楼为二层楼,高10米,四边各宽10.10米,东西各有三个箭窗,南北各有四个箭窗,四个方向各有一门。此楼曾经受了抗日战争的猛烈炮火,如今仍很坚固。顶部的垛口已完全被当初的炮火击毁,除中部已塌毁的直径约一米的圆孔外,楼顶的圆拱均已裸露在外。著名的长城抗战中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的就是将军楼。

二十四眼楼

二十四眼楼也是古北口长城段的尽头。二十四眼楼是一座建筑奇特的敌楼,它的西北部已被日本炸掉塌毁,只有东部和西南向的墙还在那里坚固的挺立着。因为原来四面共有二十四个箭窗而得名。此楼地势高耸,东接金山岭,西望卧虎山,由于战略地位重要,因此修得特别高大独特。

杨令公庙

在古北口北门外的山坡上,有一座杨令公庙,是为纪念宋代名将杨业而修建。杨业“屡立战功,所向克捷”,人称“杨无敌”。因此,杨令公庙也被称为“杨无敌庙”。据明代《丰润县志》记载:“宋杨业善战,时援无敌,屯兵拒辽于此,有功。故名令公庄。当时民赖以安,后复与辽耶律斜轸战于陈家谷,败绩死之,氏立祠于古北口,祀之。”

节庆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十四还会举行热闹盛大的药王庙庙会。

旅游信息

全天开放。门票45元

适合人群: 所有人

出游难度: 微难

适合天数: 2天

花费预算: 150元

适合时间: 全年

交通信息

公交车:在东直门西直门乘坐前往滦平承德的汽车,在古北口下;或在东直门直接乘坐前往密云区的汽车,在密云汽车站下,并换成去古北口的公交车。

旅游专列:乘坐L677/8旅游专列,早上07:36从北京发车,中午11:03到达古北口。

自驾车:可从北京出发,出四元桥,沿京顺路到枯柳树环岛,走密云方向,过牛栏山环岛,沿101国道直行,经密云区、太师屯,即可到达古北口镇。

古北口镇简介

古北口镇位于密云区东北部,东邻新城子乡,南接太师屯镇,西连高岭镇,北隔长城与河北滦平县相望。东经117°17′30″--117°03′58″,北纬 40°36′38″--40°42′23″。距密云区城55公里。京通铁路斜贯镇境西北部,设古北口站101国道(京承公路)纵贯全境。距离北京约120千米。全镇总面积84.71平方公里。地处燕山山脉,蟠龙、卧虎两山南面的浅山丘陵区。境内有万沟架子峰、卧虎山,高程为1124.6、665米。地貌属燕山余脉浅山丘陵区。潮河从北部关口入境, 绕流阴山,贯穿全境,流入密云水库。沿河两岸有部分河流冲积发育而成的平地。东有小海河从汤河村东北入境, 横贯镇境中部,于北甸子村南注入潮河。古北口地势险要,在山海关居庸关中段,山陡路险,自古为京都锁钥重地。在京北燕山屏立、峰峦叠嶂中,潮河南来峡谷洞开,所以有北京东北门户之称。

政区包括4社区9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居住着汉、满、回三个民族,2796户,8286口人,劳动力4676人, 其中汉族占90%以上。全镇共有耕地578公顷。林地面积3848公顷,水域面积11公顷,林木覆盖率45%, 司马台水库一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