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城赋

更新时间:2023-08-30 18:21

《吴城赋》是南朝诗人吴均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先简要交代了吴城悠久的历史和显要的地理位置,然后对眼前满目的衰败之景略作勾勒、点染,最后在伤痛中结束全篇,把吊古引向了伤今,留下无穷的韵味。全赋构思新巧,文辞简秀,灵动自然,情蕴深致。

作品原文

吴城赋1

古树荒烟,几千百年,云是吴王所筑2,越王所迁3。东有铸剑残水4,西有舞鹤故廛5。萦具区之广泽6,带姑苏之远山7。仆本蓄怨,千悲亿恨。况复荆棘萧森,丛萝弥蔓8。亭梧百尺9,皆历地而生枝;阶筠万丈10,或至杪而无叶11。不见春荷夏槿12,唯闻秋蝉冬蝶。木魅晨走,山鬼夜惊13,不知九州四海,乃复有此吴城!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老树阴森,烟雾凄迷,已经历了近千年的时光,人们说这就是吴王闺闾建筑,越王勾践灭掉的吴国都城。东边有当年铸剑的剑池,西边是白鹤起舞的街区。浩瀚的太湖将它环抱,遥远的姑苏山像是一条襟带。我本来已蓄积幽怨,心中充满千万种悲愤。况且又面对荆棘萧条衰飒,杂草蔓延丛生。亭台边高耸的梧桐,在地上杂乱生枝;台阶前修竹,有的到梢端竟无叶。看不到春天的荷叶,夏日的槿花,只听见秋蝉的哀鸣,冬蝶的微吟。清晨树木的精灵忽闪忽现,入夜山谷中的鬼怪令人心惊。我不知道普天之下,竟然还有像吴城这样荒凉的古城!

创作背景

此赋是作者凭吊吴王都城姑苏荒芜萧索的遗迹之作,借对吴城历史、地理位置和荒芜、阴冷、凄清甚至恐怖气氛的描绘,以抒发作者对历史兴衰变迁的深沉感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赋开首以“古树荒烟,几千百年”领起,使人们对吴城的景象有一个总体印象,二句破空而来,语势不凡。然后才道出“吴王所筑,越王所迁”的巨大变迁,看似漫不经心,其中已包含了作者历史兴废的沉痛感情,带出赋中的“千悲亿恨”。面对满目的衰败之景,作者没有写古城的断墙残垣,青嶙白骨,而是紧紧扣住荒芜的特点来极力表现:选取铸剑池、舞鹤丘、具区泽、姑苏山几处古迹景观与荆棘、丛萝、亭梧、阶筠等细节相映衬,略作勾勒、点染,极力渲染出一种荒芜、阴冷、凄清甚至恐怖的气氛。作者并不一味写吴城之荒芜,也写到它的历史古迹和山川形胜:东有铸剑之池,西有舞鹤街市,太湖环绕,远山襟带。这些富于浪漫色彩的古迹与优美的山水景色,与眼前的荒芜形成极鲜明的对照,兴亡之叹愈加深广。最后逼出“不知九州四海,乃复有此吴城”一句,在伤痛中结束全篇,更加显示了荒凉破败的程度,其点睛之笔既回扣了题旨,又把吊古引向了伤今,其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主观感受,与传统都邑赋所描写的雄伟壮丽、金碧辉煌和繁华热闹截然不同,留下无穷的韵味。

全赋虽然短小,但音节峭促,意象凄凉,情蕴深致,沉郁悲怆,构思新巧,文辞简秀,不堆砌故实,不求繁复铺陈,语言简净明丽,对仗工稳,句式整齐而又变化自如,灵动自然,不以铺陈、宏阔取胜,而以简劲之白描见长,兼融了谢庄的巧丽与鲍照的峻健。

名家点评

湖南文学会副会长马积高:此赋吊古伤今,颇与鲍照的《芜城赋》相似。然鲍赋的抒情写景都有铺张和夸饰之处,多少保存了一些西汉赋的遗风;此赋则寥寥短章,与抒情赋和抒情小品文无二致了。其佳处在只稍事点染,而情致宛然,留有余不尽之意。这正是齐梁小赋作喜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只是吴均之作在简炼中又饶有风力罢了。(《赋史》)

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曹道衡:吴均的辞赋存者凡五篇,较少特色,如《吴城赋》,似是模仿鲍照《芜城赋》之作。(《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 第七卷》)

作者简介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吴兴郡故郭(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家世贫寒。南朝梁武帝时历任郡主簿、记室、奉朝请。私撰《齐春秋》,触犯武帝,被焚书、免职。后奉旨撰《通史》,未及成书而卒。其文清拔有古气。王通称他是“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文中子》),陈祚明则认为他有“才气俊迈,亦太白之流也“(《采菽堂古诗选》)。有《续齐谐记》《吴朝请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