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8 16:40
《外来媳妇本地郎》是由王岗、刘卫平等人执导,王萍、王丹丹等人编剧,龚锦堂、黄锦裳、苏志丹、郭昶、彭新智、徐若琪、丁玲等人主演的情景生活喜剧,从2000年11月4日开播,成为中国广电史上播出时间最久、播出集数最多的电视连续剧。
康家一家住在广州西关老屋已经几十年了,康伯(龚锦堂饰)、康婶(黄锦裳 饰)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祈光(苏志丹 饰)、祈宗(郭昶饰)、祈耀(彭新智 饰)和祈祖(徐若琪 饰),四个儿子最近都结婚了,老大阿光娶了个河南姑娘(丁玲 饰)、老二阿宗娶了个本地姑娘(虎艳芬 饰)并且生育一子(李俊毅 饰)、老三阿耀娶了个上海姑娘(刘涛 饰)、老四阿祖更厉害,娶了个美国姑娘(郝莲露 饰)。这下一屋子天南地北的人全集齐了,各地文化在此交融,地域、文化间的隔膜在这一大家庭里闹出不少笑话,康家几乎每天都是生活趣事。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来源于)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来源于)
由于该剧是广东的本土剧,其取景地点也一般是在本地。2023年9月,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之“逐梦天地间”剧组来到三水取景拍摄,制作该剧的佛山特辑。同月17日,剧组来到威斯汀足球基地取景拍摄;9月22日,剧组来到三水区星云汇音乐小镇取景拍摄;10月8日,剧组来到白坭新明珠取景拍摄。
该剧采取“边拍边播”的制作模式。这样可以快速地反映流行热点、社会动态,第一时间根据观众的反馈有的放矢地改进创作,乃至不断地调整和纠错。庞大的剧集体量和延续不断的常态化播出机制,既给予了主创人员尝试不同故事形态、人物走向和关系结构的广阔空间和充分时间,又赋予剧集本身极大的“容错力”。
2021年9月,《外来媳妇本地郎之舌尖上的街坊》获得备案。
2021年12月10日,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粤语电视系列剧《外来媳妇本地郎》 “开播廿一年,突破四千集”庆祝活动在广州中环广场保利影城举行。
2024年,主演之一虎艳芬在微博上透露《外来媳妇本地郎》剧集将会迎来大结局。
2024年4月10日,广州日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目前该剧并没有大结局拍摄计划。
《外来媳妇本地郎》第一部创下了40%的收视,在珠江台的每周收视排行榜上,从来都是第一。截至2017年2月,该剧仍然稳居珠江频道收视率前三名之列。
《外来媳妇本地郎》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生活化。该剧采取“边拍边播”的制作模式。这样可以快速地反映流行热点、社会动态,第一时间根据观众的反馈有的放矢地改进创作,乃至不断地调整和纠错。
在2021年12月28日,一场关于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研讨会于北京举行,这次活动由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此次研讨会的参与者包括该剧的出品方、主创团队代表,以及众多专家学者。他们围绕该剧已播出的4000集作品,就创作思路、艺术特色以及运营机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获奖记录参考资料
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在高尚道德感的缺失成为不少影视作品的通病情况下,《外来媳妇本地郎》不展示隔靴搔痒式的生活体验,而用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深入开掘现实生活的广度和厚度。主创人员将创作的触角伸向厨艺药术、职场文化、家庭百科、孝悌廉耻、“温良恭俭让”传统美德等广阔的领域中,坚持把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生情怀熔铸在作品之中,倡导“家和万事兴、和谐共融、包容友善、守望相助”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核。(谭天评)
《外来媳妇本地郎》通过剧情内容来演绎时代的变迁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作品本身也成为一种现象、一个品牌。在3000集到4000集播出的近5年时间里,题材不断开拓,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国家宏观主旨、重要战略谋划和社会民生融入剧情,潜移默化地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塑造了各级政府一心为民办实事的施政形象,不仅拓宽了剧本创作的灵感来源,更体现了社会责任担当,成为该剧经久不衰、广受欢迎的重要经验启示。(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蔡伏青 评)
2024年4月,外剧主演之一的虎艳芬在微博透露《外来媳妇本地郎》将迎来大结局。剧组2024年4月11日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外来媳妇本地郎》相关工作人员和《外剧》剧方宣传则解释道:“播出时间和数量的调整是播出频道根据自身版面设计规划所作出的,版面并非一成不变的,未来也有可能继续动态调整。演员的个人表态不能代表出品方和摄制方。作为出品摄制单位,我们一如既往以观众收视需求为依归,做好策划、创作、播出工作。”
《外剧》主演之一的虎艳芬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内心是绞痛的,并让她想起外剧会不会像“百花甜品”一样消失,表示非常不舍得。
编剧丁小鼠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向记者表示频道2月发出对《外》剧版面调整的通知,收到这个消息,剧组人员当然是很不开心。对于频道给出的理由——“《外》剧没法为频道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需要腾出时段给经济效益更好的剧目”,编剧丁小鼠表示,理解频道的经营压力,但是《外》剧20多年来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从维护品牌角度,保护粤语文化、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她认为《外》剧应该有立足之地。站在主创角度,我们不是害怕‘收工’,没事可做。我们的人工很微薄,不是市场价,大家都是用情怀在维持这部戏的拍摄制作。我们最害怕的是,没机会与观众好好告别。“只能说在那天没到来之前,我们都会努力珍惜,维持出品。把每一集当最后一集来拍,自我激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外》剧总制片人童瑶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表示,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外》剧如何高质量发展,传统媒体的老品牌如何焕发新活力,以新的风貌满足新时代多元化的收视需求,是摆在主创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解决之道是处理好“新”与“老”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