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2 22:42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呈现的多是上古时期的陶器、青铜器等,第二季主要讲述春秋战国和秦汉文明时期的文物。到了第三季,节目的历史范围从魏晋南北朝跨越到了隋唐时期。涵盖了书法、绘画、壁画等多个门类,多维度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技艺、审美、文化和生活方式。第四季是宋到清。有宋一代,瓷器的“形”与“色”达到了令后世望尘莫及高度,以致产生“宋瓷”这个隐含美学意味的专有名词。“尚意”的书法、成熟的山水画、新兴的文人画,无不带着较前代明显的个人色彩留下了浓重的印记。难以计数的湮没于历史中的大师们留存下许多令人惊叹的雕塑作品。浑厚雄奇的元青花登上历史舞台,并将千年青花瓷的辉煌带上第一个高峰。文人意趣在这个粗放的时代得到了意外的发扬,让世人得以看到辉映后世的山水作品。明清两代世俗化生活,产生了无数与生活相关的物件。因此,服务于皇室宫廷的器物与文人旨趣成为传世文物的两大方向。
参考资料
该片摄制组足迹遍布中国,拍摄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从3856268件文物中精选100件国宝。
《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短小的分集设置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与节奏,让更多繁忙的现代人“快速充电”,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
第一季每件文物的介绍都采用流行技术辅助制作。以“何尊”为例,由于其深埋于地下3000年,外部已被严重锈蚀,底部的铭文已经氧化黯淡,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文物的细节,分集导演在摄制中采用了3D扫描技术和全息传存拓技术。
第二季在制作层面进一步加大多媒体新技术的应用,采用高精三维数字扫描、高清平面信息采集、多光影采录技术、表面微痕提取技术、数字拓片、数字线图、多光谱采集等 ,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
第三季创作组针对每件国宝的特点、设计专属的视觉体系。三维采集技术、微痕提取技术等,该片更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基于不同的文物,研究方法不同、认识角度各异,或者采用8K技术呈现文物的艺术细节;或者以沉浸式体验回归历史现场;或者以大数据算法模拟书法真迹,让观众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参考资料
2017年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发布《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先导片。12月25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在国家博物馆首映。
2018年7月13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发布会。
2019年12月9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在巴黎卢浮宫举行发布仪式。
《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改过往国宝难以接近、束之高阁的威严感,以文物传播文化、以文物梳理文明,从而实现了“构建中华文明视频索引”的价值追求。纪录片所普及的不仅是文物,也是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艺术报》《光明日报》综合评)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画风虽然轻松,但态度却足够严谨、认真。如在介绍贾湖骨笛时,纪录片以带有水墨画风的仙鹤动画引出这支骨笛的诞生,而笛子演奏家吹奏出“1000年前的声音”、“最远古的声音”的片段,更让观众对这穿越数千年的笛声,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新闻晨报》评)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通过“微纪录”表达方式,让沉静的国宝“开口”讲述传奇,向观众展现了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和精彩故事,是一次古代文明与时代潮流的完美结合,是文化自信的高度凝聚。(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评)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以问题驱动,以回复国宝留言为引导,融合基础学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唤起孩子对中华文明的感官认知;通过古老的文物激发孩子们对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光明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