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4 00:45
安丘修志始于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修成《安丘县志》。清康熙元年(1662)修成《续安丘县志》。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安丘新志乘韦》成稿,经不断修补,直至民国3年(1914),历时125年修成《安丘新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安丘县乡土志》出版。民国7年(1918)《续安丘新志》成稿,民国9年(1920)出版了《安丘全志》,该志为前4部志书合印本。1976年,旅居加拿大华人李江秋撰写《安丘述略》25篇。
新中国成立后, 先后编纂志书3部:1960年编写油印的《安丘县志》;1988年出版《安丘县地名志》;1992年出版本志。本志始修于1982年,共搜集资料4700余万字,于1990年定稿。志书上限始自1840年,下限止于1985年。除序、概述、大事记、附录、编后记外,横排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民政、外事侨务、劳动人事、军事、农业、林果、水利、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计划统计、工商行政管理、物价·计量、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育、方言·俗语、风俗·宗教、杂记、人物等33篇。篇下设章、节,共168章、474节。
安丘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鲁中山区东北边缘。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置县。历代曾更名诛郅、牟山、辅唐、胶西。宋开宝四年(971)复称安丘县,治所安丘城关。其后相沿不改(1994年撤县设市,称安丘市)。1985年,全县面积2010平方千米,辖10镇22乡、1478个自然村,人口98.25万人。主要是汉族,还有满族、回族等8个少数民族69人。地势随泰沂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呈缓坡倾斜。地貌类型多样,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有海拔400米以上山头36个,河流50条。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2.1℃。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动物350多种,植物1100多种,其中药材255种, 寒水石、淮香附闻名全国。有矿产26种,重晶石储量丰富。粮食经济作物以小麦、玉米、林果、蔬菜、黄烟、大花生为主。黄烟产量约占全国黄烟总产量的1/4。大花生、樱桃、草莓、山楂、芦笋、大姜、景芝酒等久负盛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丘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在加强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经济出现了较大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均递增10.5%,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均递增17.7%。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10.22亿元,国民生产总值8.1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进行了有效调整,农村经济向商品生产转化,工业产品走向市场。1985年, 农业产值达4.8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18亿元;农民人均粮食554千克,比1980年增加了近1倍; 职工人均年工资995元,比1978年增加了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15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亿元,比1978年增长9倍。 交通、邮电发展迅速。1985年,已逐步形成以潍徐、下小两条线为主,26条县乡(镇) 公路相连的公路网,通车里程460多千米。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村村通邮,邮路总长度209千米。 社会各方面事业得以发展。传统的文化活动与现代的广播电视融为一体。1985年,有放影队255个,文化馆(站) 33个,图书馆(室)380处,专业及业余剧团157个。有电视站、 电视差转台各1座,广播放大站32个。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85年,有各级各类学校1143所, 教职工9696人,在校学生16.95万人。历代英才辈出。明代进士及第33人,清代进士及第66人,为周围诸县之冠。三国时“天下第一君子”管宁,宋代抗金英雄陈规,明代著名理学家刘源禄,清代阁老刘正宗、诗词家曹贞吉、著述家张贞,革命先驱刘大同、文学家王筠、考古学家吴金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曹志等,皆为安丘籍人。
本志注重反映地方特色与时代特点。安丘是农业大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农业篇的记述用了较多的文字,不仅记载了机构、生产关系、面积结构、 产值产量、 农田基本建设、畜牧业、淡水养殖、经营管理,还将“土特产”与“烟草”单独立章,加强了其在农业中的地位。安丘塘坝遍地,水库众多。本志在水利篇中设了蓄水一章,分别记载了水库与塘坝。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在工业篇中设乡镇企业章,章下设个体企业、村(队) 办企业、乡镇(公社)企业3节,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变化。安丘地处军事要冲。为了突出安丘的军事地位,特设了重大战事纪略章,章下设19节,分别记载了19个较大的战事。安丘旅游资源丰富。孔子弟子公冶长读书处、大型汉画像石墓、山东第一坊--庵上石坊、石家庄民俗村等景点闻名国内外。本志在杂记篇中设景观一章,逐一记载了主要景点。还设了轶事章,记载各景点的相关传说。
新编《安丘县志》1994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