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8 18:07
《宫女图》是唐代佚名创作的壁画,于196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绘于墓前室东壁南侧,共9人。
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叉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独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其中除2位着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着窄袖袒胸短襦,肩披丝帛,下穿红、黄、绿等色曳地长裙,脚着如意云头履,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壁画艺术中,唐代壁画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荣局面,成为当时绘画艺术的主流。无论是广大民间画工,还是宫庭画师、画坛高手,无不从事于壁画创作。从京都长安到东都洛邑的殿堂宫室,以至各地的寺观石窟和墓室中,无不绘有精美的壁画作品。“妙绝动宫墙”的诗句,就是形容了当时宫殿壁画的创作风格。其规模与成就,都超过了前代。可惜这些壁画随着地面建筑物的破坏早已荡然无存。但保存在敦煌石窟以及各地唐墓中的大量壁画,仍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唐代壁画艺术的规模与成就,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尤其是唐代墓室壁画大多以唐代民间及贵族的社会生活为题材,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面貌,体现了唐代绘画的现实主义特色和健康向上的艺术风尚,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光辉的一页。
李仙蕙墓壁画《宫女图》即是盛唐时代墓室壁画中的佳作,描绘的是两组“司寝”宫女的行列。
李仙蕙(公元684—7 01年)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嫁给武后的侄孙武延基。公元701年李仙蕙和其兄李重润同被武后“杖杀”,年仅十七岁。原葬于洛阳,中宗复位后由洛阳迁葬长安与其夫武延基合葬,并追封为“永泰公主”,陪葬乾陵。墓长87.5米,宽3.9米,墓道及前后室两壁都绘有场面宏大的壁画。
这幅《宫女图》绘在前室东壁,全长384厘米,高187厘米,在墙面上以画柱分作两间,每边各有一队宫女,迎面走来。左边7人,右边9人,这样的排列,既对称又有变化。右边一组人物形象比较清晰,领头的宫女头梳高髻,丰颐秀颊,手挽纱巾,身穿窄袖衣衫、曳地长裙,脚穿云头如意鞋,高高的鞋头,一只还被裙角遮盖,双目前视,显出高贵而矜持的神情,看来是位身份较高的宫女。之后中间7位宫女,皆头梳螺髻或双髻,也是肩披各色纱巾,着长裙,脚穿云头如意鞋。分别手执玉盘、方盒、烛台、团扇、高脚杯、拂尘和如意等。只有最后一位身着男装,圆领长衫下面露出窄长的裤角,头戴幞头,腰系带子,手执包袱。左边一组有7人。为首者身穿红裙,双手交抱于胸前,神态雍容安祥。后面4个宫女是女装打扮,另有两个身着男装者,一个穿圆领长褂,一个穿翻领长褂。她们手中也分别拿着烛台、方盒、包袱、团扇等物。两组宫女错落有致地相向徐徐行进。通过她们那娴静优雅的神情姿态,似乎令人感到公主寝宫里那种静谧、安恬的气氛。同时也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封建王族生前那种呼奴唤婢的生活排场。
《宫女图》在人物群象的组合上很有特色。它突破了六朝以来那种单纯平面排列的构图方法。作者巧妙地利用空间的效果,给人物以正、背、转侧的前后穿插,使其左顾右盼、相互呼应,使整个画面丰富而有变化。这在人物群象的组合设计上是一大进步。其次,在人物体态的比例上,作者巧妙地做了适当地夸张,再加上垂地长裙及流畅劲挺的线条,把这些宫女的神情体态表现得更加丰富。壁画采用墨线勾勒,然后填彩,适当用红、黄、蓝、绿、赭及紫等色。勾线流畅洒脱,设色明净。从李仙蕙墓《宫女图》的规模和成就看,它可能出于宫廷画工中的高手。虽然作者的名字我们已无从可知,但他们创造的艺术作品,却永载史册。
这幅作品无论在艺术技巧,还是绘画风格上,都是唐十亡绘画中杰出的作品,足以称为唐初仕女画的代表作i亦是唐墓壁画中的精品-尤其人物的装束,服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故对于研究唐代历史、绘画史和服饰等文化艺术诸多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壁画艺术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