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更新时间:2023-06-03 21:59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240号,该营业部设立于1940年10月,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及《群众》周刊的营业部。

地理位置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240号,该营业部设立于1940年10月27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及《群众》周刊营业处。

此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四川聚兴诚银行修建,系砖木结构楼房,营业部大门上方和正面墙体上,分别砌挂着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的“新华日报”四个大字招牌。

此建筑的底楼为营业部的书报刊门市,面积约六十余平方米,营业部墙上挂着马、恩、列、斯、毛的画像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及由周恩来题写书名的“六月在顿河”的横幅宣传广告标语。

二楼,是营业部办公室,营业部的图书课、广告课、发行课和邮购课等部门都在这间屋里办公;二楼还设有会客厅,“皖南事变”后,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加剧,为了方便与陪都各界进步人士的会见和晤谈,周恩来、董必武等南方局领导人常常在营业部二楼会客室与国统区有关各界人士、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秘密会晤和交谈。

三楼,则是《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在城内的办公住宿用房和报馆记者临时住房及营业部工作人员、报丁报童住房。

这里既成了《新华日报》社办理订阅发行业务,联络读者,并出售革命进步书籍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人与地下党同志、进步青年联系和部署任务,并接待陪都各界人士,团结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联络点及阵地。

198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整栋楼房收归红岩革命纪念馆,经全面维修和精心复原后,于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将《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新华日报》社于1938年10月迁至重庆,最初其整个机构都集中设于重庆市主城区内。

1940年8月,原设在重庆市 西三街12号的《新华日报》营业部被日本飞机炸毁。在地下党的帮助下,《新华日报》报社机关、编辑和印刷等部门皆迁往重庆市区近郊的化龙桥,而《新华日报》营业部却因其工作的特殊性,被单独分离出来,迁往更靠近繁华商业中心的新址:民生路208号(现为民生路240号)。

当时的《新华日报》社租下了这栋位于当时重庆“文化街”上的三层楼房作为营业部门市和办公用房,于1940年10月27日迁此对外营业和办公,一直到1946年2月22日营业部被国民党特务暴徒捣毁为止。

《新华日报》营业部在此战斗近六年,共发行各类进步书刊数千种,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舆论宣传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6年2月22日,这里被国民党特务捣毁后,《新华日报》营业部迁至德兴里39号星庐继续战斗,直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重庆当局查封为止。

在此期间,这里既成了《新华日报》社办理订阅发行业务,出售革命进步书籍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与地下党同志、进步青年联系和部署任务,并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联络点及阵地。

解放后,民生路208号(现为民生路240号)得以保存下来。

197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此处底楼辟为革命纪念地;

1982年,将整栋楼房收归红岩革命纪念馆。经全面维修和精心复原后,于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1964年和1980年,《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将《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