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18:36
暖风吹雨浥1轻尘,满地飞花断送春。
莫上高楼凝望眼。天涯芳草正愁人。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细雨湿润了飘飞的尘土,
飘零的落花铺满大地,春天也渐渐地远去了。
你不要爬上高楼向远处凝望呵,
那天边的芳草只会使你更加忧愁。
总体来看,这首《暮春遇雨》通过对暮春风景的描绘,吐述心中感伤,最先两句写景,化用前人成句,切合时序与即目所见;末两旬议论引之,融情于景,不加修饰,直抒胸臆,这正是于谦诗歌的一贯风格。
具体来说,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内容是,阵阵春风拂面而来,驱散了寒意,也携带着细雨,滋润了路上的浮尘,雨丝风片,同时摧残了繁花,在落英飘坠的过程中,春天的脚步也渐渐远去。这两旬写暮春景色,前句与王维《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渑轻尘”句相仿佛,后句师承杜甫《曲江二首》“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句,从景色的描绘中流露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惋伤。这残红浓绿深深地打动着他,已足以使他神销魂碎,因此他
劝说道,请不要爬上高楼远眺,远处的芳草只能加重你的愁思。末句隐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既是惜春,又是怀人。
因春天的离去而伤感怀人,是几乎人人共有的情感。只是在表现手法上不同,常见的是或者直抒胸臆,或者通过登临远眺来寻找寄托。如唐人诗句“何处青楼方凭栏,半江斜日认归人”,又如王表《成德乐》“越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楼”,都通过登临来表达。而于谦这里却要人“莫上高楼”,这就把情感更加深了一层。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摸鱼儿》词,略云:“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于谦的这首诗歌与辛弃疾的这首词的景、意以及措词都十分接近。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六年(1441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