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

更新时间:2024-09-03 16:47

《朱德的扁担》是开国上将朱良才同志撰写的文章,该文主要讲述了当年任红四军军长的朱德,和红军指战员一起挑粮的故事,实质讲述了红军官兵一致、讲革命榜样的作用。几十年来,该文章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课文原文

这是一根不平常的扁担,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带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砻(Lóng)市,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湘赣两省的交界。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 1928年11月中旬,红军集合在宁冈、新城、古城一带,进行冬季训练。由于湘(湖南)、赣(江西)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国统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筹款也遇到很多困难。红军官兵除粮食外,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也难以为继。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严冬已到,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大陇的粮食是砻市、古城等地集中起来存在那里的。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但他的两只箩筐每次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四十开外的人了,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 记”3个大字。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儿,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儿。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

“朱德挑谷上坳(ào),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文物来历

朱德挑粮上坳(ào),粮食绝对可靠;

军民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令人情不自禁想起那流传已久的朱德扁担的故事。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围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方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朱德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

朱德的扁担就是那时候朱德挑粮使用过的。“朱德的扁担”,见证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这是抗战胜利的保证之一。

廉政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承办的2010年中共首次廉政文化文物展览,在全国范围内征借了370多件文物,其中就有这根“朱德的扁担”。包括48件一级、珍贵文物,涉及古籍、书法、绘画、青铜器、瓷器、竹简、碑拓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书信手稿、珍贵照片、文献资料等不同类别。在展览的布置上,以时间为线索,将展览分为历史镜鉴和廉政风范上、下篇。上篇反映了历史先贤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下篇鲜明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不断探索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及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文物故事

从宁冈茅坪到井冈山上的茨坪有60多里山路,峰险路陡、坎坎坷坷、曲曲弯弯、十分难走。井冈山军民没有被困难吓倒,运粮队伍不辞艰难往返这条洒满血汗的山路,谱写了官兵一致患难与共的动人乐章!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刚麻麻亮,朱德军长又带领部分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到宁冈龙市挑粮。这天,朱军长像往日一样精神饱满,穿着一身灰布军装,背着斗笠,扎着腰带,打着绑腿,穿着草鞋下山去。来到龙市,战士们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没有工具的战士索性脱下长裤,把裤口扎紧,把粮食装满两条裤腿,往肩上一搭一样方便。这样,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岭,穿行在井冈山的蜿蜒山径上。

那年,朱德军长已经40多岁了。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粮和年轻的战士们一道走着。大家想:朱军长晚上忙着思考作战大计,白天还要挑粮,这可会累坏他。他们商量一起到朱德军长面前提“抗议”,劝他少挑些。朱军长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说:“同志们,今天我们来比比赛,看谁最先赶到黄洋界上的大槲树那儿!”一听说比赛,战士们劲头来了:“好啊!谁先到大槲树谁是英雄!”一个战士灵机一动说:“朱军长,比赛可以,但有个条件。”朱军长问:“什么条件?”战士说:“你年纪大,不能挑那么多,分给我们一点。”朱军长一听,爽朗地笑起来了:“那可不行!”说着,挑起担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阵笑声。

中午时分,队伍赶到黄洋界大槲树下休息。黄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势险要雄伟,一边是高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悬崖。这里云海翻涌时如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故黄洋界又称“汪洋界”。休息时战士们议论开来了,七嘴八舌地说,劝也劝不住,讲也讲不过,怎么办?最后大家叫一个机灵的小战士把朱军长的扁担“偷”来藏起来了。战士们认为这样朱军长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军长砍来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实的扁担,叫军需处长范树德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人“偷”了。战士们看到朱军长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满脸是汗,军装湿透了,扁担压得弯弯,感动不已。这时,山道上响起一阵阵歌声:

同志哥,扁担闪闪亮,朱军长带头挑粮上井冈;井冈兵强马又壮,粮食充足装满仓;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

作者简介

朱良才上将(1900-1989),湖南汝城人,一生南征北战,毕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早年保卫过黄洋界,围剿过张辉瓒,曾断臂沙场;晚年作为开国上将,第一个要求退出领导岗位,还撰写过《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等传世佳作,可谓能文能武,被毛泽东誉为“军之良才”。

所获荣誉

1958年9月,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义,将《星火燎原》第一卷正式出版发行。至1963年,《星火燎原》共出版了8卷,相继用13种文字、8种版本发行国内外,共发行710余万册,创造了奇迹。其中包括朱良才同志撰写的《朱德的扁担》和《一根灯芯》两篇。

1959年,《朱德的扁担》和《一根灯芯》被部分省市编进小学语文课本之中。而到了1961年,全国统一中小学教材,教育部正式将《朱德的扁担》和《一根灯芯》,列入全国中学、小学的语文课本之中。

2009年9月,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全国人民的要求,《星火燎原》出了20卷的全集本。全集中,朱良才的4篇文章全部入选。同时,还从这1700余篇文章中,精选出48篇文章,以《<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的书名,单独出版发行。朱良才的文章《朱德的扁担》和《一根灯芯》,又被选入《<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新版本中,增加了人物简介、链接、相关介绍和照片、图表,使读者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多、更全、更丰富的收获。

争夺

《朱德的扁担》很快就成了一篇流传全国的经典之作,也成了革命领袖崇高形象的代表之作,还成了捞取政治资本、出名头地的一条捷径。于是,有些人就开始打起了《朱德的扁担》的主意。

《林彪的扁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林彪的一员大将,专程将朱良才请到三座门,一边吃饭一边说:“老朱呀,你那篇《朱德的扁担》,写的太好了!你看看,是不是再写一篇‘林彪的扁担’呀!”朱良才也不含糊,当即回答:“你也知道,当年在井冈山挑粮时,我们军部驻在山上的茨坪,林彪的28团驻在山下的茅坪,中间隔着好几座大山,我没见过林彪挑粮,这怎么写呀?”于是,他们只好找了个笔杆子,写了个《林彪的扁担》,还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可没几天,林彪就折戟沉沙摔死在蒙古了,那篇《林彪的扁担》的文章,也就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了。

这是和朱德抢扁担。而那些实在没有半点资格与朱德抢扁担的人,就来与朱良才争夺《朱德的扁担》了。

范树德的贬低、歪曲与丑化

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朱德、朱良才陆续去世前后。在广西桂林,一个叫范树德的人,到处发表讲话和文章,说朱良才的《朱德的扁担》写的不对,朱德的扁担上的几个字是他写的。直到5月有人写文章登到报上,我才知道此事。一查,果真有此事。据网上介绍,范树德当过红军,上过井冈山,管过后勤工作。可1934年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的范树德被俘了,叛变了,立即当上了国民党军队的少校,还加入了国民党。1948年,国民党大势已去,已经当上国民党少将副处长的范树德,偷偷离队,由河南的郑州潜到广西的桂林居住下来。1954年被当地公安机关揪了出来,当作国民党战犯关进监狱去改造。直到1975年,才遇特赦,从西安战犯管理所释放出来,安了个桂林市政协工作人员的职务,1980年当上了桂林市政协委员。

朱德、朱良才、老同志都健在时,没有人来质疑《朱德的扁担》。而主要的当事人不在了,却出来发议论、抢风头了,要的不就是个死无对证吗!朱良才在写《朱德的扁担》时,唯恐不实、不准,除了广泛征求老同志和朱德本人的意见,还有意将人物、细节省略、简化。尤其是朱良才在文章中忠实地记述朱德亲自用柴刀把新扁担削平一块,写上了“朱德的扁担”这5个字,既突出了朱德同志的革命品格和领袖风范,更生动地展现了共产党的领袖与人民融为一体,共产党的军队官兵一致、团结一心地为人民而生,为民族而战的根本宗旨。这正是此文最感动人和教育人的点睛之处,也是此文之所以能轰动全国,教育数代人的根本原因。

而在《朱德的扁担》发表二三十年后才突然站出来的范树德,竟然还能那么清楚地记得五六十年前的种种细节。如果范树德的记忆力真的是“超强”的好,却为什么连朱良才是秘书还是警卫员都记错了?朱良才写《朱德的扁担》,是一心一意地宣传领袖,全文中没有他自己的一个字一句话,全是以“大家”的名义来出现。而范树德呢,不仅大谈他怎么给朱德“买扁担”,甚至,还说极有笔墨功夫的朱德,竟然请他这个“二把刷子”的后勤干部在扁担上代他写字。更为恶毒的是,范树德极具心机地把“朱德的扁担”5个字,篡改成“朱德扁担不准乱拿”8个字。看起来只是5个字与8个字之别,实质上,这是对朱德品德、形象,领袖风范截然不同的描述与展示。“朱德的扁担”5个字,随和、宽厚、亲近。“朱德扁担不准乱拿”8个字,生硬、尖刻、僵冷。稍有文字常识与政治敏感性的人,一看就心知肚明了——一个是歌颂、赞扬与肯定;一是贬低、歪曲与丑化。

朱俊才的说法

2001年6月4日,《解放军报》刊登了一篇采访文章《常想起藏朱德扁担的日子》,讲的是被采访人89岁的朱俊才自称他在井冈山时是朱德的警卫员,是他藏的朱德的扁担。文章不长,尤其有关朱德扁担的事仅仅是两段话,但一看就知道,和一二十年前范树德的讲法一模一样。其他的就不作评论了吧。至少,在朱良才撰写《朱德的扁担》时,老同志们和井冈山时期的红4军军部警卫排排长肖新槐同志,谁都没记得,谁也没提起过,当年还有一个16岁的朱俊才是朱德的警卫员。该说法难以考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