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7 17:07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核舟记1
明有奇巧人2曰王叔远3,能以径寸之木4,为5宫室器皿6人物,以至7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8,各具情态。尝9贻余10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11。
舟首尾长约12八分有奇13,高可二黍许14。中轩敞者为舱15,箬篷16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17。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8”,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9”,石青糁之20。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21而多髯22者为东坡,佛印23居24右,鲁直25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26。东坡右手执27卷端28,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29,右手指卷,如有所语30。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31,其两膝相比者32,各隐卷底衣褶中33。佛印绝类弥勒34,袒胸露乳,矫首昂视35,神情与苏、黄不属36。卧右膝37,诎38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39倚之40,珠可历历数也41。
舟尾横卧一楫42,楫左右舟子43各一人。居右者椎髻44仰面,左手倚一衡45木,右手攀46右趾,若啸呼47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48,若听茶声然49。
其船背稍夷50,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51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2。”细若蚊足,钩53画了了54,其色墨55。又用篆章56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57。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58,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59,盖简60桃核修狭61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62!《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63于不寸之质,而须麋64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65,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66,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67。嘻!技亦灵怪矣哉!”
1.记:指文体。“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此文选作课文时有所删减。
2.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
3.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
4.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5.为:做,这里指雕刻。
6.器皿:指器具。盘,碗一类的东西。
7.以至:以及。
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罔:无,没有。罔不:无不,全都。因: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态。
9.尝:曾经。
10.贻余:赠我。
11.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尾语助词。
12.约:大约。
13.有(yǒu)奇(jī):有余。奇:零数。
14.高可二黍(shǔ)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表约数。
15.中轩敞(chǎng)者为舱:中间高起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起。敞:敞开。为:是。
16.箬(ruò)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的异形字是“箬”。
17.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望:对着,面对着。
1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清凉。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
20.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的矿物颜料。糁:涂。
21.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
22.髯(rá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23.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24.居:位于。
25.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26.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7.执:拿着。
28.卷端:指画卷的右端。
29.卷末:指画卷的左端。
30.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31.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32.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比:靠近。
33.各隐卷底衣褶中: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34.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35.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36.不属(shǔ):不相类似。
37.卧右膝:卧倒右膝。
38.诎(qū):同“屈”,弯曲。
39.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时用以计数的成串珠子。
40.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41.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42.楫(jí):船桨。划船用具。
43.舟子:撑船的人,船夫。
44.椎(chuí)髻(jì):梳成椎形发髻,属于词类活用。
45.衡:通“横”,横着。
46.攀:扳着。
47.啸呼:大声呼叫。
48.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49.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50.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
51.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即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52.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市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53.钩:钩的形状。
54.了了:清清楚楚。
55.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56.篆章:篆字图章。
57.丹:红色。
58.箬(ruò)篷:用箬叶编的船篷。
59.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60.简:挑选。同“拣”,挑选。
61.修狭:长而窄。
62.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63.游削:挥动、运用刻刀。
64.须麋(mí):胡须眉毛,此处指极小、极细、极短等等。
65.诳:欺骗,瞒哄。以自疑其言,突出“灵怪”。
66.繇(yóu):同由。斯:比。明人避讳“由”(天启帝名由校,崇祯帝名由检),代用“繇”。
67.“棘刺”二句:意为在棘刺的末梢上也未必不能够雕刻一个母猴。母猴:也作“沐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传说宋人(又作卫人)有一种技能,能在棘刺尖端雕刻一个母猴。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船的顶部较平,作者的名字就题写在上面,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勾一画都十分清楚,字体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
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十分惊奇道:啊,手艺实在是灵巧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称赞像是鬼斧神工的很多,可是有谁能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轻松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十分清楚的呢?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撒谎骗人。可现在这却是我亲眼见到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啊,手艺技巧也实在是太神奇了!
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主题思想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
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先是概括地介绍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文字虽短,作用却大,不可以没有。接着详细介绍核舟所表现的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尤其注重细部的描写,如雕栏上的对联,船头人物的姿势和神态,舟子的动作,都写得生动如见,令人既佩服王叔远雕刻之神,又赞赏魏学洢观察之细。刻者与写者,可谓是相互发明,相得益彰了。从描写看,王叔远不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见地。他表现东坡赤壁之游,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与加工。譬如雕栏上的对联,右边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十月写的《后赤壁赋》,而左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是苏东坡写于七月的《前赤壁赋》中的名句。虽然季节有点不对,但用以揭示东坡泛舟时的月夜之景,却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头的三人,神态逼真,直如图画,但却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东坡泛舟赤壁时,第一次只有一个客人,第二次有两个客人,均无姓名,并没有黄庭坚与佛印参加,现在王叔远把他们硬扯在一起,当然体现了他的思想寄托。大约以佛印来体现东坡的禅味十足的空灵,而让黄庭坚这个挚友来安慰他的寂寞吧。
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议论,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微雕作品的赞美。结尾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使文章如核舟一样,显得精细而完整,令人爱不释手。
此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清代诗人陆次云《古今文绘》:“刻核舟者神于技,记核舟者神于文。摩拟人物于纤微,意态神情毕出,何异道子写生?君曰:‘技亦灵怪矣哉!’余曰:‘文亦灵怪甚矣!’”
当代作家、教育家秦兆基《〈核舟记〉介评》:“人们一直强调,选课文要选名家作品,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说所有名家的作品都可以入选为课文。魏学洢虽算不得名家,但他的《核舟记》却是一篇文质兼美,堪为模式”的优秀课文。”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