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03 20:05
《梵经》又名《吠檀多经》、《广博经》。(“吠檀多”的意思是“吠陀的终结”,特指奥义书而言。《梵经》是对奥义书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故得此名)。此经专门探讨梵的本体及其体现的原理,故又称《有身弥曼差经》。传说作者是一名叫跛陀罗衍那的吠檀多论师。他的生平和他这部作品的年代,俱无资料可考。多数学者推论,《梵经》是在公元 200~400 年间写成的。
《梵经》译文中方括号内部分为商羯罗(约 8~9 世纪)、罗摩努舍(约 11 世纪)和摩陀婆(约 12~13 世纪)的部分注释。商羯罗的注释不特别标明,罗摩努舍和摩陀婆的注释则都表出姓名。
《梵经》由 555 条格言式的短经文组成。全书共分 4 章:
这些内容总摄了奥义书的精髓,使《梵经》能与奥义书、《薄伽梵歌》并列,构成所谓吠檀多哲学的三基础。
《梵经》集中阐明梵、我、幻三者不一不异的哲学原理。吠檀多哲学家在关于本体-梵的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但在梵与我、梵与幻的关系上有分歧,结果产生了十多个吠檀多支派。各支派按自己的见解宣讲、注解《梵经》,相互争鸣。
其中主要的 3 家注解是:
在印度,《梵经》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教科书,印制甚多。就版本而言,以浦那、孟买和贝拿勒斯3 地刊行的梵文文献丛书本较为流行。此书言简意赅,晦涩玄奥,通常与注释编在一起出版。《梵经》以其精致、独特的唯心论哲学内容而受到古今哲学家的注意。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