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

更新时间:2024-09-01 13:03

歌舞,是指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歌舞既能抒情又能叙事,声情并茂,通俗易懂,能表达比较细致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词语解释

【词目】歌舞

【拼音】gē wǔ

【释义】

(1).歌唱和舞蹈。

《诗·小雅·车舝》:“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郑玄笺:“虽无其德,我与女用是歌舞相乐,喜之至也。”

宋 林升《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定公与季斯新得女乐,各自受用,日则歌舞,夜则枕席,一连三日,不去视朝听政。”

鲁迅 《集外集·赠日本歌人》:“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2).谓且歌且舞予以颂扬。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陈氏之施,民歌舞之矣。”

【英文】:song-dance

民间歌舞

地方文艺

荥阳民间歌舞形式繁多,饶有风趣。有的舞而不歌,如狮子、龙灯、竹马、跑驴、棒棒鞭、二鬼摔跤、秧歌、腰鼓、花棍、花篮、抬花轿、水族舞、大头舞、张公背张婆等,都无定型乐曲伴奏,而是随着几种乐器的音乐旋律或锣鼓节奏,翩翩起舞;有的配以歌曲小调,载歌载舞,别具特色。尤其狮舞在荥阳比较普遍,全县有10个乡、镇,24个自然村,都组织有狮子舞队。特别是蒋头狮舞队,已有百余年历史,套路娴熟,动作灵巧,舞姿轻快,形象逼真。

1953年成皋县春节文艺汇演时,他们在高空表演的上老杆、沿平绳等特技,惊险奇异引人入神,《河南日报》拍照发表。1980年以来,王村村,汜水镇等地的狮舞更有后来居上之势,“群狮闹春”、“高空摩云”、“晃板滚球”、“钢索腾翻”等等高难度技巧表演,层出不穷。王村村狮舞团多次应邀到北京演出。

笑伞

笑伞,别名秧歌,传说源于隋末。当时,瓦岗军攻打荥阳,屡战不克,他们乘正月十六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舞蹈艺人,边唱边舞进入城内,里应外合,一举取胜,“笑伞”就是义军当时表演的节目,其中主角由程咬金扮演。

笑伞演出由5个演员配合,1个老人着长衫、执花伞,4个青年着侠士装,男击手鼓,女敲小铜锣,载歌载舞,形式古朴,节奏明快,在荥阳代代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棒棒鞭

棒棒鞭也叫“鞭子”、“霸王鞭”。此种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深受群众欢迎,演出时,男演员1人饰“相公”,手执扇子,女演员2人饰小姐,各执象征性“竹鞭”,边歌边舞,轻松幽默。

曲调有《渭调》、《下河》、《双叠翠》、《剪剪花变新》、《剪剪花带垛子》、《银扭丝》等,乐器有鼓板、四弦、敲琴、细碟、笛子(或箫)、碰铃等。旧唱词多为男女调情嬉戏,也有劝夫、劝世内容,女角多为男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