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0 10:35
《汉语音韵学》是王力创作的语言著作,于1936年首次出版。
《汉语音韵学》全书分正文和参考资料两部分。书前有罗常培序、李方桂序、作者自序,书后有附录。全书共分四编七章四十七节,每节之后都附有参考资料。第一编,前论,共分三章。第一章,语音学常识,共分五节。从元音、半元音与复合元音、辅音、声调、音标进行讲解。第二章,汉语音韵学名词释义,共分九节。从声母、韵母、纽、韵、双声、叠韵;喉牙舌齿唇;清浊;字母;阴声、阳声、对转、旁转;等呼;四声;韵摄;反切进行讲解。第三章,等韵学,共分四节。从宋元的等韵学、音学辨微、类音、明清的等韵学家进行讲解和介绍。第二至四编是本论,共分四章,主要讲解《广韵》,并由《广韵》上推古音,下论今音。第一章,《广韵》,共分六节。从《广韵》的历史开始,讲解了《广韵》的声母、韵母和反切。第二章,古音,共分十一节。讲解了古音学的历史,并分别介绍了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钱大昕、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炳麟、黄侃等人的古音学,还谈了古代音值和声调等问题。第三章,《广韵》后的韵书,共分五节。介绍了《礼部韵略》《集韵》《五音集韵》《韵会》《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音韵阐微》。第四章,现代音,共分七节。介绍了注音字母与国语罗马字、汉语方音之分类及其研究方法、官话音系、吴音系、闽音系、粤音系、客家话。
《汉语音韵学》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音韵学在这以后的数十年中已经有很大的发展,王力的学说观点也有了很多变化,他在1955年“新版自序”中说:“这部书只代表我二十年前的意见,并不代表我现在的意见。”后来,王力陆续出版了《汉语史稿》(1957)、《中国语言学史》(1981)、《汉语语音史》(1985)等著作,对《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些看法作了补充或修正。1980年重版序中,王力指出:“四十多年来,我对音韵学的见解有许多改变,这书的见解,和 1963年《汉语音韵》不同的,一律以后者为准。我的新著《同源字典》《汉语语音史》也将出版,凡上述两书的见解和《同源字典》《汉语语音史》不同的,也将以最后出版的为准。”
中国传统音前学一直被认为是门艰深而令人望而生畏的学问,甚至被称为“绝学”,以至初学的人不是不敢问津,就是误入歧途,作者旨在用现代语音学的观点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内容、有关的材料和音韵研究史,所以以介绍现代语音学常识作为该书的开篇。“前论”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语音学常识一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元音和辅音及其特性,汉语特有的声调性质等,对传统音韵学的重要名称和术语——纽、韵、清、浊、阴声、阳声、对转、旁转、等、呼、反切、四声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解释,给它们以清晰的概念,使读者能够明了传统音韵学术语与现代语音学术语彼此之间的对应关系。传统”小学”把音韵学分为古韵学、今韵学和等韵学,作者对它们分别进行了论述。等韵是古代的一种反切方法,其表现形式为“韵图”,宋元时代代表作有《韵镜》《七音略》和《切韵指掌图》,后代有清江永作《音学辨微》、潘来作《类音》解释等韵的原理和韵图的使用。今韵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为史料,以隋唐诗人作诗用韵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广韵》,《广韵》是从《切韵》《唐韵》发展来的。
根据清代陈澧《切韵考》提出的原则,知《广韵》有声母47个。其206韵中,平声57个,上声55个,去声60个,入声34个。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据此为《广韵》的声母和韵母拟定了音值。古音学是以《诗经》《楚辞》等书为史料,以周秦古音为研究对象的。古人缺乏历史观点,以为古今语音没有变化,用反映隋唐时代语音系统的《广韵》去套《诗经》的用韵,在宋代出现“叶音说”和“通转'说。明代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历史发展观点,古音研究才走上科学的道路,在他的影响下,清朝成为古音学的全盛时代。颐炎武《音学五书》中分古韵为10部,成为古简学的奠基人。后江永分为13部,其弟子戴震把入声独立出来分为9类25部。戴震弟子段玉裁作《六书音均表》分17部,并建立了“同声必同部”的理论。戴震另一弟子孔广森作《诗声类》分为18部,并首创阴阳对转理论。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一载戴震另一弟子王念孙《古音二十一部表》是按《诗经》用韵和谐声偏旁客观归纳的结果。古韵分部集大成者是江有浩,以等韵分析古韵,又作《谐声表》,价值最高。后有章炳麟分23部,黄侃分28部。钱大昕根据谐声偏旁。声训及异文材料,发现(1)古无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后章炳麟又揭示“古娘母归泥母,古日母与泥母同类”。研究上古音值成果最好的是高本汉、李方桂等人。他们以“谐声”和,先秦的韵文作根据,以中古音值为出发点,构拟了上古汉语音值。根据《诗经》用韵和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泰语等的比较,作者认为上古有声调,可能是4个,但音值无法构拟。《广韵》后的《中原音韵》以北音为基础,记录了当时“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现象,接近于现代北京音。其后的《洪武正韵》性质近似《中原音韵》。清代的《音韵阐微》改革传统的反切法,“是一部适合普通人应用的注音字典。”
作者在最后一章中介绍了1913年制定的注音字母39个及其单写、双拼和三拼的三种拼法以及1925年刘复、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等人议定的国语罗马字。作者还论述了方言研究对音韵学研究的重大作用以及中国五大方言系统:官话音系、吴音系、闽音系、粤音系和客家话所包括的范围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作者列出了从《广韵》到现代北京话古今语音演变条件表。
《汉语音韵学》是作者在音韵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它以《广韵》研究为主,上考古音,下推今音,对中国音韵学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全面的研究,对明末清初以来的学者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钱大昕等人的古音研究作出了评价,对《广韵》以后的韵书《中原音韵》《洪武正韵》和《音韵阐微》等进行了比较,运用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避免了传统音韵学家虚妄、神秘的根本弱点,在总结和整理传统音韵学成果的基础上,把音韵学引上科学的道路。
《汉语音韵学》的缺点是受高本汉的影响很深,关于《切韵》时代的实际语音是否有206韵的分别,不应采用高说。又如对上古的音值,作者也详细地介绍了高氏的说法。
《汉语音韵学》,王力著,原名《中国音韵学》,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6年中华书局利用商务印书馆原版重印。
王力,字了一。广西博白人。1917年任小学教师。1924年就学于上海南方大学国学专修科。次年转学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考人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1927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主修实验语音学;193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任国立清华大学教授,讲授中国音韵学概要普通语言学等课程;兼任燕京大学讲师。1938年到桂林,任国立广西大学文史地专修科主任。同年至1945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讲授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语法诗法等课程。其间于1939年到越南河内研究汉越语。1946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育学系。1948年任岭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