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图

更新时间:2024-07-06 18:09

《消夏图》是元代画家刘贯道创作的一幅人物画,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画作内容

《消夏图》中的器物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实景,即画面之前景;一是虚景,即图画之背景,也就是屏风画中景物。实景里的器物,画面左方放置一张卧榻,卧榻的前端是一个带托泥的方案,方案中心部分是一个荷叶盖罐,又露出半边的汤瓶和盏托一摞。旁边有一具辟雍砚,竹书帙里包裹着书卷,置于砚边。案上还有满插着灵芝的长颈瓶,挂着铜钟的乐器架。方案的一侧立着一个四足小几,上面搁着盘具。在方案与卧榻交接处横放着一把乐器,卧榻上面的主人公身着燕居之服,右手轻拈拂尘,左手拄着书卷,后背倚着类似枕头的用品,双脚赤裸,右腿压于左腿上,脚趾高跷,神情潇洒自在,一双布鞋脱在踏床上。画面右方有侍女二人,都身着长裙,头配花饰,一女怀抱包裹而立,侧头望向右方,一女手里拿着长柄扇,仪态娴静文雅。卧榻后面一架座屏,芭蕉、翠竹分别点缀于屏风两侧。屏面里嵌了一幅画, 便是此图的虚景。画面深处又是一架山水屏风,前方卧榻一张,榻上有一小小书案,案上放着文房用具。一老者坐于榻,侍童手执香炉立于侧,画面左边有两侍童在煮茶。这幅画的中心人物是袒胸卧于榻上之人。

其中蕉竹枝的空隙处识出“毋道”残字。

创作背景

元初世祖忽必烈对汉族文人采取宽怀和启用的策略,使大批旧朝文人在元初获得一定的官爵,在野文人亦大都相安无事,起居安定,因此,该图中的文人生活是当时文人心态的缩影。刘贯道在宫中有机会详观细赏类似五代南唐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的构思,在《消夏图》卷中亦设重屏。

《消夏图》中,榻上之人手执麈尾,双眉微锁,嘴唇紧闭,仿佛正在凝思。从他的衣着神态来看,应是一位超逸的高士,因为刘贯道的人物画仅见《西清割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七贤图》一卷,而根据《消夏图》中的人物神情和器物用具的时代特征,再与砖印壁画《七贤与荣启期图》及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对照,可推知此图所绘的超逸之士应该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阮咸是阮籍侄子,在历史中与阮籍并称“大小阮”,《晋书》中说他“任达不拘”“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乐器阮咸(又称阮)是古琵琶的一种,就是因为阮咸善弹而得名。图中榻上斜放的乐器应是此物,据此也可印证榻上之人就是阮咸。而且此图也应为刘贯道的《七贤图》之一段。

艺术鉴赏

主题

《消夏图》前两屏所画人物,士大夫与名士之不同面貌展示入世与出世生活于一已生命中的两个侧面,里重屏风所绘士大夫及器物用具似在展现儒家生活,屏前画同一男子,旷放恣意,有林下风致。拖尾虞谦题诗认为,此图阐释佛道互补思想,并以隐逸手法表现归隐主题。

构图

《消夏图》中,刘贯道把三幅主题不同、情景各异的画面,用“重屏”方式绝妙地结构在一起;把三个时间和空间,合理地变为一个时间和空间,使画面具有纵深感并极有欣赏趣味。

技法

《消夏图》中,界画屏榻工致精巧,衣纹线条劲挺舒畅,线条的硬度、粗细和韵律与宋代院体的风格颇为相近,室内的各种古器物及陈设品被刻画得细致入微、精准无误。

名家点评

现代书画家徐志兴《读刘贯道〈读消夏图〉》:流水行云体态闲,琴书相伴重屏间。蕉风袭袭消暑气,吟过小诗敲竹眠。

历史传承

王季迁去美国的时候,带着一批家藏书画。拖尾有明虞谦诗跋,卷中分别钤有清怡亲王、安岐等鉴藏印,可知明代的虞谦、清代的清怡亲王、安岐等收藏过。

清末,《消夏图》由清内宫流入民间,民国时期,为沪上张珩所藏,吴湖帆曾做过鉴定,后张珩给了书画家、书画商人王季迁。

20世纪40年代,王季迁去美国的时候,带着一批家藏书画,其中包括《消夏图》,最后落入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重要展览

201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60周年,举办“翰墨荟萃——美国藏五代宋元书画展”,元代刘贯道的《消夏图》也在其中展出。

作者简介

刘贯道,字仲贤,元朝中山(今河北定县)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3世纪,幼时家贫,天资聪慧,善画。其所画道释人物,宗法于晋唐,山水师从李成、郭熙,花竹鸟兽亦能集诸家之长。其画笔法凝练,坚实有力,造型准确,生动传神,成为当时画坛的高手。传世作品有《元世祖出猎图》、《元世祖半身像》与《元世祖察必皇后半身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