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

更新时间:2024-08-13 15:32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成书背景

吴鞠通谓前贤之中,元代王履(安道)虽能辨证温病,但论之未详;明末吴又可区分伤寒、温病,但立法欠精纯;清代叶天士立论精细,但立法甚简,皆未能透达圆满。于是吴氏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个人心得,统论温病,而成此书。

流传版本

《温病条辨》由问心堂初刊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此后翻印、增批评注近百次。

校注、整理

《温病条辨》有多种现代校点本,以道光十六年(1836年)刊本为底本,2007年张志斌以嘉庆十八年(1813年)问心堂初刊本为底本校点出版,收入《温病大成》一书。

作者简介

吴瑭(1758—1836),字鞠通,淮阴(今属江苏)人。19岁时其父因病而死,伤痛之余,遂广购方书。研读中见张仲景《伤寒论》序中有“外连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医术。4年后,其侄子病温,随后死于发黄,这一刺激更坚定了吴氏研究温病的决心。又过了3年,吴瑭至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览明季吴又可《温疫论》,于是专心于温病诊治。经过10年的钻研,吴氏已有很多心得,但从未敢轻易治疗一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北京温疫大行,吴瑭才一展身手,救治了数十人。长期的阅读积累,又经过成功的临床实践,吴瑭开始著书立说。嘉庆三年(1798年),吴氏将书初步完成。直到嘉庆甲子年(1804年),吴氏将此书展示给友人徵保。再经过10年,书终告完成,并刊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

书评、序言

温病条辨朱序

天以五运六气化生万物,不能无过不及之差,于是有六淫之邪,非谓病寒不病温,病温不病寒也。后汉仲景著《伤寒论》,发明轩岐之奥旨,如日星河岳之丽天地,任百世之钻仰,而义蕴仍未尽也。然其书专为伤寒而设,未尝遍及于六淫也。奈后之医者,以治伤寒之法,应无穷之变,势必至如凿枘之不相入。至明陶节庵《六书》,大改仲景之法,后之学者,苦张之艰深,乐陶之简易,莫不奉为蓍蔡,而于六淫之邪,混而为一,其死于病者十二三,死于医者十八九;而仲景之说,视如土苴矣。余来京师,获交吴子鞠通,见其治疾,一以仲景为依归,而变化因心,不拘常格,往往神明于法之外,而究不离乎法之中,非有得于仲景之深者不能。久之,乃出所著《温病条辨》七卷,自温而热而暑而湿而燥,一一条分缕析,莫不究其病之所从生,推而至于所终极;其为方也约而精,其为论也闳以肆,俾二千余年之尘雾,豁然一开。昔人谓仲景为轩岐之功臣,鞠通亦仲景之功臣也。余少时颇有志于医,年逾四十,始知其难,乃废然而返。今读鞠通之书,目识心融,若有牗其明而启其秘者,不诚学医者一大快事哉!爰不辞而为之序。

嘉庆辛未四月既望宝应朱彬序

温病条辨汪叙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二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温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然后当名辨物,好学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皇荂,听然而笑,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

嘉庆十七年壮月既望同里弟汪廷珍谨序

温病条辨徵序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智之所到,汤液针灸任施,无处不当;否则卤莽不经,草菅民命矣。独是聪明者予智自雄,涉猎者穿凿为智,皆非也。必也博览载籍,上下古今,目如电,心如发,智足以周乎万物,而后可以道济天下也。在昔有熊御极,生而神灵,犹师资于僦贷季、岐伯,而《内经》作。周秦而降,代有智人。东汉长沙而外,能径窥轩岐之壶奥者,指不多屈。外是纚一家言,争著为书,曾未见长沙之项背者比比。所以医方之祖,必推仲景,而仲景之方,首重伤寒,人皆宗之。自晋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则割裂附会矣。王好古辈著《伤寒续编》、《伤寒类证》等书,俗眼易明,人多便之。金元以后,所谓仲景之道,日晦一日。嗟夫!晚近庸质,不知仲景,宁识伤寒?不知伤寒,宁识温病?遂至以治寒者治温。自唐宋迄今,千古一辙,何胜浩叹!然则其法当何如?日:天地阴阳,日月水火,罔非对待之理,人自习焉不察;《内经》平列六气,人自不解耳。伤寒为法,法在救阳;温热为法,法在救阴。明明两大法门,岂可张冠李戴耶!假令长沙复起,必不以伤寒法治温也。仆不敏,年少力学,搜求经史之余,偶及方书,心窃为之怦怦,自谓为人子者当知之,然有志焉而未逮也。乾隆丁未春,萱堂弗豫,即以时温见背。悲愤余生,无以自赎,誓必欲精于此道。庐墓之中,环列近代医书,朝研而夕究,茫茫无所发明。求诸师友,浏览名家,冀有以启迪之,则所知惟糟粕。上溯而及于汉唐,洊至《灵枢》、《素问》诸经,捧读之余,往往声与泪俱。久之别有会心,十年而后,汨汨焉若心花之漫开,觉古之人原非愚我,我自愚耳。离经泥古,厥罪惟均,读书所贵,得间后可。友人吴子鞠通,通儒也,以颖悟之才,而好古敏求,其学医之志,略同于仆,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乎仲景。其临证也,虽遇危疾,不避嫌怨。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其用药也,随其证而轻重之,而功若桴鼓。其殆智而勇,勇而仁者哉!嘉庆甲子,出所著治温法示余,余向之急欲订正者,今乃发复析疑,力矫前非,如拨云见日,宁不快哉!阅十稔而后告成,名曰《温病条辨》。末附三卷,其一为条辨之翼,余二卷约幼科、产后之大纲,皆前人之不明六气而致误者,莫不独出心裁,发前人所未发。呜呼!昌黎有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圣弗传。”此编既出,将欲悬诸国门,以博弹射。积习之难革者,虽未必一时尽革,但能拾其绪余,即可为苍生之福。数百年后,当必有深识其用心者夫!然后知此编之羽翼长沙,而为长沙之功臣,实亦有熊氏之功臣也。是为序。

嘉庆癸酉仲秋谷旦苏完愚弟徵保拜书

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

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塘何人斯,敢以自任?缘塘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塘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越四载,犹子巧官病温。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延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后至发黄而死。塘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塘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癸丑岁,都下温疫大行,诸友强起塘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因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然未敢轻易落笔。又历六年,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塘曰: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塘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因不揣固陋,黾勉成章,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淮阴吴塘自序

章节目录

卷首 原病篇

卷一 上焦篇

卷二 中焦篇

卷三 下焦篇

卷四 杂说

卷五 解产难

卷六 解儿难

内容简介

《温病条辨》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而不明,且免后人妄注,于是吴瑭在各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命名。共6卷,另有卷首1卷。卷首为“原病篇”,引《内经》以求温病之原始。正文前3卷为全书的中心,专论温病。此3卷依次分上、中、下三焦设立篇目,分别论述三焦温病,并出治法。卷4为“杂说”,论救逆及病后调治法。此后附“解产难”(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解儿难”(论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二篇(原作一卷,后析为卷5、卷6)。

《温病条辨》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吴氏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吴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都是由浅入深,但六经是由表入里,须横看;三焦辨证则由上入下,须竖看。两种辨证体系有对立统一、一纵一横之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治法上,吴氏以温邪易耗阴液为立法的依据,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

影响评价

该书内容全面系统,理法方药齐备,切合临床实用,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专著,后世将此书视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作为中医必读之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