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1 20:37
《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即普通话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吕叔湘和丁声树曾先后主持工作。1958年初,开始编写。1959年底,完成初稿。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相关工作被迫停止。197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其后不断进行修订。截至2021年11月,已修订至《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195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在北京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和其他各地的语言研究工作、语文教学工作者以及文学、翻译、戏剧、电影、曲艺、广播、新闻、出版、速记工作者共122人。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罗常培、副所长吕叔湘作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的报告。还听取了重要的学术发言,如陆志韦的《关于北京话沿音系统的一些问题》、陆宗达的《关于语法规范化的问题》、郑奠的《现代汉语词汇规范问题》、丁声树和李荣的《汉语方言调查》等。会议经过讨沦,对于普通话和规范化涵义都得到了一致的认识: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符合汉语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会议最后通过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议》,决议认为:为了充分地发挥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交际作用,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能更加顺利地进行,为了提高人民文化生活的水平,以及为了有效地发展民族间和国际间的联系和团结,都必须使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规范进一步明确起来。决议中提出6条具体建议:
1956年1月,中国科学院组成词典计划委员会,由胡愈之、叶圣陶、黎锦熙、魏建功、王力、林汉达、吕叔湘、黄松龄、潘梓年九人组成,胡愈之为召集人。
195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责成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1977年5月起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在1958年编好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的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同年5月,研究组写成了《中型现代汉语词典编纂法(初稿)》,载《中国语文》1956年7—9期;同年6月,词典编辑室着手收集资料,正式开编,收词5.6万多条;同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辞书室、文字改革委下属的中国大辞典编辑处共同组成了《现代汉语词典》编辑室。
1957年,继续收集资料,并开始讨论编写原则,初步拟订编写体例。
1958年到1959年间,进行了资料收集工作,从能够取得的中国国内外现代汉语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中勾建词汇,每个词都单独记录在卡片上,最终收集到70多万张卡片,加上新华辞书室编写《新华字典》时的30多万张卡片,《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便建立在100多万张卡片的基础上。
1958年2月,开始试编写,吕叔湘拟订编写细则;同年6月,编写工作正式开始;同年9月,《中国语文》发表《现代汉语词典》凡例和样稿,广泛征求意见。
1959年4月初,经中宣部批准成立《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审订委员会。委员会有丁声树、黎锦熙、李荣、陆志韦、陆宗达、吕叔湘、石明远、王力、魏建功、叶籁士、叶圣陶、周定一、周浩然、周祖谟、朱文叔15人。到1959年年底,完成定稿工作。
1959年底,完成初稿。吕叔湘撰写《前言》和《凡例》,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书名。书稿分批交商务印书馆。
1960年,采取了定稿一部分、印刷一部分的方式,印制了1000本“试印本”,分送各大中学校、研究所修改审定。同年年初,吕叔湘拟订并修改附录、音译词附注的外文;同年5月,教育部向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和高教厅局发文,指定全国149所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教师参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审订工作;同年年中以后,《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分为八册,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印出,送审订单位审订。
1961年年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送审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修订;同年3月,丁声树接任《现代汉语词典》主编和词典编辑室主任,对《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修改稿通读定稿。
从1961年开始,各地的审定意见陆续反馈回来,编辑室经过两年多的修订。
1963年年底,通读定稿工作结束,书稿交商务印书馆。
1964年,“试用本”定稿。
1965年5月,《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送审稿分上下册由商务印书馆印出,分送有关方面审看;同年年底,根据征求来的意见对词典进行挖改;同年,印出“试用本”送审稿,“试用本”出版。
1966年,《现代汉语词典》继续进行修改,修订的书稿送到了商务印书馆,可是在出版社审稿过程中,“文化大革命”开始,有关工作被迫停止。
1970年,词典编辑室人员随语言研究所下放河南省息县“五七干校”,1972年才回到北京。
1973年,为了更广泛地征求意见,做进一步的修订,并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利用1965年“试用本”送审稿的原纸型印了若干部,内部发行。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开始。陕西韩城县燎原煤矿的7名工人贴出一张名为《客观主义对谁有利》的大字报,消息很快传到北京,姚文元批示:值得注意,问题很突出。在猛烈的批判下,《现代汉语词典》被要求销毁,在商务印书馆陈原的周旋下,词典才躲过灰飞烟灭的劫难。
1975年5月,国家出版局和教育部在召开的一次会议中决定,由语言研究所成立“三结合修订组”修订《现代汉语词典》;同年8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工作开始;同年10月底,陕西韩城燎原煤矿9名工人来到语言所;同年12月,北京无线电联合厂的10名工人加入。
1976年2月,修订组又增加了北京军区政治部3名人员;同年“四人帮”垮台。
1977年春,“三结合修订组”的工人、解放军人员撤离语言所,词典编辑室不得不花了近一年时间重新修改整理书稿,努力消除极左带来的影响。
197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
1980年,曾对一些条目稍作修订和删改。
1983年初,出版《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对于一些“文革”遗留问题进行修订,故《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也被称为“重排本”。
1993年开始,《现代汉语词典》进入第二次修订工作。
1996年,依据国家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国家制定的新的自然科学术语标准等,对部分字音、字形和术语进行了新的规范,经过全面修订后出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2002年,根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部分词形进行了调整,参考新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对中国历代纪年表作了调整,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对计量单位表作了修订,出版《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
2005年7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问世,新增词语6000余条,删去旧词2000余条,修改了一些释义和例句,基本反映了当前现代汉语词汇的最新面貌,还采用通行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教学词类系统,将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12个大类,全面地标注了词类。
2012年,出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释词语6万多条。
2016年9月,出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019年8月22日,商务印书馆研制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APP发布会在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
参考资料:
《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即普通话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吕叔湘和丁声树曾先后主持工作。
《现代汉语词典》总结了截至20世纪时期以来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成果,第一次以词典的形式结束了汉语书面语和口语分离的局面,第一次对现代汉语进行了全面规范,注重普通话词汇系统收词的平衡性与全面性,在编纂宗旨指导理论、编纂理念和收词、注音、释义、用例等方面都有所开创,成为中型规范兼具描写型词典的样板。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第一部纯粹的白话词语词典,旨在反映现代汉语词汇在共时平面上的语义、语用以及语法上的特点,在引导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和促进语文教育及文化建设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次修订(1980~1983年),小修,出版后即《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收词、注释略做增删调整,着重从思想内容方面进一步消除“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修订(1993~1996年),大修,出版后即《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收录条目61000多条,着力增收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词新义,附录中增加了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贯彻新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规范,同音节字头排列改为按笔画排列,异形词不再采用并列出条的方式。因篇幅原因,正文前删去了四角号码检字表。
第三次修订(2002年),小修,出版后即《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该版增加1200多个新词语,用粉页印刷,附在正文后面。
第四次修订(1999~2005年),收录条目65000多条。对同音同形词、离合词等进行重新审视,贯彻《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在区分词与非词的基础上全面标注词类。
第五次修订(2008~2012年),大修,出版后即《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条目69000多条,其中收录单字13000多个(新增的有600多个,以地名、姓氏人名及科技用字为主),按照语言文字规范,调整了注音和多字条目的分连写,按类别对注释进行全面的检查修订,对释义提示词也做了统一修订,配合注释增加了近百幅古代器物方面的插图。
2016年6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出版,该次修订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主要修订内容为:落实2013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增收新涌现的新词语400多条,增补新义近100项,删除少量陈旧和见词明义的词语;根据读者和专家意见对700多条词语的释义、举例等做了修订。
目录变化:自《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3版)起,删除了四角号码检字表、公制计量单位进位和换算表,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起,新增了中国地图。
参考资料:
《现代汉语词典》在现代词汇学理论的指导下,全面关注词汇的共时性和规范性,运用和体现了包括普通话语音标准在内的国家语言文字的有关标准。这部词典直接针对的是普通话词汇,对普通话词汇的构成进行了全面摸查,详细研究了方言词、书语词、口语词、科技名词、新词语等收词原则,力求收录的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使用,从而保证了《现代汉语词典》比较纯正的共时性特点。如字头,标明汉字的简化字和繁体字、异体字的对应关系,采用字头分立的形式,正确处理了汉字和语素的关系。收词方面,既收词,也收较为固定而独立使用的词组;既收语文词也收常见百科词;既收普通话语词,也收某些有活力的方言词和文言词;且凡用以作为释文中的词语(人名除外)都建条立目,构筑了现代汉语较为完整的词汇系统。释义采用现代汉语规范语言,或用词语对译,或用定义说明,或释概念,或释事物,或介绍知识,或说明语法功能,百科词则突出语文性。从初版至《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呈现出半个世纪词汇的动态演变,从各版词目的变化既反映了词典功能与收词原则的改变,也反映了词汇新旧兴替的历时变化;释义的变化既反映了义项宽窄的改变,也反映了词义的众寡、色彩的褒贬、常用罕用的改变;注音的变化既反映了标音原则和方法的改变,也反映了口音书音、雅音俗音、古音今音的历时变化。
《现代汉语词典》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字。
参考资料:
《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也达到了以前词典没有达到过的高水平。它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作注,克服了以前词典用半文言作注的缺点。它主要采用下定义的方式解释词语,避免以前词典中普遍存在的同义词互训、递训的毛病。它通过增加括注和提供丰富而精当的例句,使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词的意义和用法。它通过一定体例,开创性地在词典中区分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离合词与非离合词,使词典更具科学性。这些成功的做法大都被后来的词典所效法。(人民网评)
《现代汉语词典》将热词收录进去,正是与时俱进的表现,通过词汇体现出时代的变迁。(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评)
《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些新词充分体现了中国新时期涌现的新事物、新概念、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人们的新观念,反映了中国财富的迅速增长,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以及存在的部分社会现实问题。(英国《每日电讯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