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1 02:34
20世纪70年代,纽约商人哈维·米尔克在39岁生日当天邂逅了年轻俊俏的男人斯科特·史密斯,两人迅速陷入热恋。随后,他们搬去了旧金山合伙开了一家摄影器材店铺,做着小本生意,自给自足。他们的小店渐渐成为了旧金山同性恋的聚集地。米尔克迅速以其亲和力和领导力汇集了一帮好友,同时也注意到了当地政府及警察对同性恋的不公待遇,这使他决定参加竞选从政,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虽然最初米尔克屡战屡败,但在一位女同性恋助手的帮助下,他最终顺利地当选为政府监察员。可惜的是,由于米尔克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在了政治上,斯科特离开了他。当选后的米尔克利用媒体和演讲阐述着自己的政见,很快也赢得了旧金山市市长的大力支持。正当米尔克为推广同性恋合法权益的法案而奔走呼吁之时,一名在政治生涯上遭受失败的政客丹·怀特,却暗暗地展开了自己的刺杀计划。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来源:
制作发行参考资料来源:
相对而言,《米尔克》对熟悉与不熟悉导演格斯·范·桑特风格的观众来说,都有些惊喜。该片从个人角度来展现时代风云,没有故意“装”得很厚重;同时,如果镜头可以感觉出温度的话,导演的调度是不冷也不热的:是那种贴近要表现的空间中的人与物、但又不至于产生紧迫感的效果,是一种略带暧昧的亲切视角,与影片的题材内容、乃至时代背景气氛很融洽。
从表现重点来说,该片时一部突出“人”而不是“事”的电影。对于米尔克先后几次竞选的具体过程,导演或者是忽略,或者是仅仅抓住那几个凸显主角性格特色的场景。这些场景中作为表现重点的,不是当时是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之类的东西,而是米尔克当时是什么样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影片想要造成一种“感染力来自于人、而不是题材”的效果。此外,从“人”的角度、而不是“权益”的角度来看待同性恋,也暗合了片中同性恋争取民权事件的宗旨。
就外型而言,西恩·潘似乎还不如历史上真实的米尔克有风度,但他的确是神采非凡地演出了角色特有的亲和力。导演的镜头,也如同西恩·潘的表演一般亲和而自然。该片中镜头移动的方式和取景的角度,乃至色调的设定,与米尔克个人的人格魅力,与20世纪70年代崇尚自由的嬉皮文化内核,都是一脉相承的,有一种慵懒的暖意,即使在那些群情激昂、或者震撼悲凉的场景时也是如此。这样一来,观众对米尔克离去的痛心,也不会过久地停留在哀伤的层面,更多的会化成无言的、积极的感染力,充沛而不做作。
总体而言,导演格斯·范·桑特聪明地将视角对准处于历史中心地位的人,而他又很幸运地找到了可以形神兼备演出那种感染力的演员西恩·潘,加上影片整体调度的节奏与氛围又契合当年的时代特色,可谓天地人合一,在其题材可以演绎的空间里达到了极致。(搜狐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