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6 16:55
《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07年。
《精神现象学》一书包括序言、导论和正文。在在长篇序言中,黑格尔表明了其哲学的主要原则。导论阐明作为意识发展史的“精神现象学”的根据和方法。正文共八章,分为三大部分,论述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论述个体意识;第二部分为第六章,论述群体意识: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和第八章,论述绝对本质意识。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个新事物不断出现的转折时期,其中法国大革命是黑格尔哲学赖以产生的主要时代背景。在法国大革命中,各个政治派别先后快速的轮替,表现了现代性所表达的那种过渡性和暂时性的特征。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以“现代”概念将古希腊罗马世界与日耳曼世界区分开来,体现了黑格尔对于社会世界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时间上的体验与历史观念,并且将这种体验自觉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另一方面,当时的黑格尔因为德国各邦的散漫,他认为“德国不能够真正被称为一个国家”,需要在政治、军事、财政方面建立一个有领导、有权力的统一的君主政府。他赞赏法国大革命,拥护拿破仑所代表的新时代的精神,认为法国大革命唤醒了法兰西的民族意识,将个人从旧制度旧礼俗中解放出来;拿破仑破旧立新的做法也将原本既定的规则不断破坏,使世界呈现出一种颠倒的现象。对于如何通过确立规范从而重建社会秩序,让德国真正成为一个国家,他把知识当作唯一救星,认为出路在于认识支配历史发展的“世界精神”。而写作《精神现象学》,就是为了分析考察人类意识发展史,描述意识如何从个体的感性知识逐渐上升到最高的哲学知识,把人类意识追求真理的历程展现为一个体系。
1802年,在德国耶拿大学任职讲师的黑格尔开始酝酿进行思辨哲学体系著作的编写,在与友人的信件中提及打算在1805年秋天出版。在他原本的规划中,是预计围绕思辨哲学体系的四个组成结构进行编写,即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精神现象学为这个体系的第一部,而以逻辑学和两门具体的哲学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为第二部。故而,在1807年初版的《精神现象学》封面上印有“科学的体系,第一部,精神现象学”等字样。由于他的《逻辑学》(即《大逻辑》)后来写成时,部头很大,独立成书,而1817年在海德堡大学任教期间他才刊行他的《哲学全书》,包含逻辑学(即《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大部分,这才完成了他当时计划要完成的体系。
1805年,黑格尔升任耶拿大学副教授后,于同年冬季开始编写,至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的深夜完稿。书的长序则是在1807年1月写成。黑格尔出版《精神现象学》时,年37岁。在黑格尔生前没有出过第二版。当他于1831年开始修订这书,仅订正了三十多页时,他就因感染霍乱病去世,到1832年才出第二版。
“实体即主体”是《精神现象学》的基本原理。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把精神看作不依赖于个人主观意识的、绝对的宇宙实体,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基础,支配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的绝对真理。他认为,这种精神实体不是静止不动、毫无生气的东西,而是“活的实体”,能够自己运动的、积极追求和实现一定目的的东西,即“主体”。它不是直接现成真理,而是-种运动,在运动中展示它的本性,表现它的内容,实现它的绝对真理。人类的意识对它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它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所以,意识发展史、“精神现象学”,就是这个精神实体积极能动地展现自己的历程。
异化是这个体系的推动原则。黑格尔把人类意识的发展,理解为精神的“自我创造”过程。他所谓的创造,是指作为“实体——主体”的精神,从自身之内产生出对立的因素,把自己变成外在于自身、与自己对抗的东西。这就是“异化”。精神的异化、是把自己转变成自然,转变成认识的对象。异化是对自己的否定。精神进一步发展,又克服了这种否定,认识到在对象中所发现的本质不过是它自己的本性,于是重新回到自身。这就是异化的“扬弃”。通过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精神展现出它自身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对自己的认识也从抽象贫乏变为具体充实。整个意识发展过程就是异化和克服异化、产生矛盾和克服矛盾的过程,从低级到高级,从片面到全面,从相对到绝对,直到最终达到克服一切异化,结束一切发展的绝对真理。
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包含三方面内容:
个体意识
黑格尔认为,意识是指“主观精神之内的意识”,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意识的最基本形式有感觉、知觉和知性三种形式,它们被称为“感性确定性”阶段。“感性确定性”阶段是人的认识中的被动因素,所认识的真理还缺乏意识的自为存在,人和外界的关系中,决定的一方还是外界,而不是人。继而,作者论述了自我意识,认为“自我意识就是欲望”,欲望是真正属于人本身的能动因素。人一出现在世界上,就带有社会性,因为人的欲望只有通过他人才能得到满足。随后,作者论述了理性,认为,在自我意识的阶段,主体虽然是向往自由的,但是却不能达到自由,因此,意识必须向最高的理性发展。在理性的阶段,意识已经返回到自身,并认识到自身。黑格尔指出“理性就是意识确知它自己既是一切实在这个确定性”,这个确定性所包含的真理是:“我即是我,我的对象和本质就是我。”
社会意识
黑格尔认为个体意识达到了理性的阶段后,只能说是个体初步达到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统一。个体要让自己达到真正的主体与客体统一,应去接受社会意识检验。社会意识是一种客观的精神,为此,他考证了欧洲三个时期的意识形式。第一个时期是古代伦理世界,意识是真实的精神。黑格尔认为,那时人与神两条规律支配着古代世界,国家和家庭、人的规律和神的规律相互排斥,这种冲突构成了古代世界的悲剧性。第二个时期是近代世界,意识是自身异化的精神。在这里,自身异化了的精神达到了自己对立的顶峰,引致自由主体性的觉醒,精神恢复了元气,振奋了活力,产生了道德精神。第三个时期是以德国道德哲学为特征的时代,意识是对自身具有确定性精神。在这种精神中,绝对的自由从现实的王国过渡到了精神的王国。
绝对本质的意识
由于人的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以及社会意识范围都是很有限的,而宗教和绝对知识这两种意识形态范围才是无限的,可以使主观和客观达到最终和谐统一,因此是绝对意识。宗教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宗教,精神就是自然物本身:第二个阶段是艺术宗教,精神表现在人的艺术作品中:第三个阶段是天启宗教,耶稣就是绝对的精神。绝对知识也是绝对意识的一种,其主体是人,特点是用概念来把握概念,与宗教有着区别和联系。作为科学的绝对知识就是精神在时间中形成的“关于它自身的真知识”。随着意识达到科学的阶段,整个现象学的辩证运动也达到了最后进程。
《精神现象学》论证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原则,展现出成熟的辩证思维方法,为黑格尔后来创立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石,因此它被马克思认为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在著作中,黑格尔除了对劳动本质、异化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等方面进行了解释,对西方哲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书中对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为后世人本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辩证法思想也被马克思所吸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作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
中国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赵敦华:《精神现象学》体现了逻辑、认识论和历史三者的统一。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1831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是对西方法律思想史有异常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出生在斯图加特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之中。1788年~1793年在图宾根大学读哲学和神学。1793年~1801年在瑞士和法兰克福等地做家庭教师。1801年到耶拿大学当讲师。1808年~1816年任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1816年~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818年他应普鲁士政府聘请任柏林大学教授,主持哲学讲座,开始形成自己的学派,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