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子街

更新时间:2021-10-22 09:10

花子街,中国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民间文学,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简介

《花子街》是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流传于港闸区天生港镇八一村以及周边一带。传承方式主要是口授身传,至严金凤开始文字记录。《花子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主题鲜明,语言朴实,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群众语汇丰富,生活气息强烈,乡土风味浓厚,比喻铿锵有声。是以南通方言为语言的有仄有韵的叙事性民歌。全篇以诗歌形式出现,约二千多行,一万五千多字。作品中出现的人物虽不多,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全篇以现实主义为主体贯穿其中,结尾充满浪漫主义传奇色彩,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港闸区还是首次发现,在南通市也不多得。

历史渊源

中国民间文艺家严金凤,从1950年起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喜爱民间文艺,搜集山歌、号子、情歌、抗日歌谣、五山山歌、打诨歌等千余首,搜集民间故事传说数百篇,发表200余篇,发表散文等近百万字。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年幼的严金凤与姨伯徐顺及徐顺之子王金龙(均已故)作伴,两人善长编唱山歌,这一切均被年幼的严金凤收入记录本,后来成就了长篇叙事民歌《花子街》。

基本内容

《花子街》是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流传于港闸区天生港镇八一村以及周边一带。传承方式主要是口授身传,至严金凤开始文字记录。姨伯徐顺老家住在管家夹坝(今幸福乡),从小父母双亡,讨饭为生,年轻时靠唱山歌、说口话(吉利话)、说利市等民艺糊口。后流落到港闸润成圩(今闸西乡),被油榨老板王长春收留,在磨坊养牛,做伙计,徐顺与王女相爱招赘王家为婿。解放初期,年幼的严金凤家中不幸遭遇火灾,烧得寸草无存,无处栖息,每天只好去和徐顺作伴,在他的养牛棚里过夜。睡时姨伯给他说唱《花子街》,说得琅琅上口、有仄有韵,唱得粗犷高亢、娓娓动听。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催人泪下。年幼的严金凤深深地被故事打动了,当时出于好奇,就照着姨伯讲的故事记录下来。1960至1962年南通市文联发动搜集民间文学,重点是采集民歌,严金凤作为一名民间文学的爱好者,四外搜集四句头的山歌、民谣以及一些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却较简单的长歌,先后搜集近千首,交南通市文联编辑油印成册,于是造就了初具规模的长歌《花子街》。

基本特征

《花子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主题鲜明,语言朴实,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群众语汇丰富,生活气息强烈,乡土风味浓厚,比喻铿锵有声。是以南通方言为语言的有仄有韵的叙事性民歌。全篇以诗歌形式出现,约二千多行,一万五千多字。

主要价值

作品中出现的人物虽不多,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全篇以现实主义为主体贯穿其中,结尾充满浪漫主义传奇色彩,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港闸区还是首次发现,在南通市也不多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