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诸宫调

更新时间:2023-08-24 01:47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中国民间流行的说唱体文字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若干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简短叙述,用来说唱长篇故事,故称诸宫调。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诸宫调在北宋就已出现。北宋以后,诸宫调继续流传于中原和南宋临安等地方,又有南北之分,北方用琵琶和筝伴奏,南方则用笛子。北方的诸宫调又称“弹词”或“弦索”。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

简介

董解元的生平事迹无可考。据《录鬼簿》和《辍耕录》的记载,知道他大约生活于金代中叶金章宗时期(1190—1208)。“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而非乡试头名的“解元”。他生于“太平多暇,干戈倒载闲兵甲”的岁月。从这本书的几支自叙曲来看,他是一个接近下层社会的知识分子,生性放荡不羁,视礼教如粪土,他文学修养深厚,对唐代传奇宋代词和民间诸宫调了若指掌。《董西厢》是今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全本,也是中国文学中最长的韵文作品之一,堪称一部爱情的史诗,代表了宋金时代说唱文学的最高水平。同时,它也是王实甫《西厢记》以前写崔莺莺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

故事内容

董西厢》的题材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原作是一个男子负心,始乱终弃,给女子带来侮辱伤害的悲剧。这是一个“才子佳人”的恋爱,张生与莺莺一度相爱,终于负心背弃。张生是一个玩弄女性而毫无羞愧的封建文人,他对莺莺始乱终弃,是封建制度下醉心功名富贵的真实写照。而莺莺则是一个出身名门,受封建思想熏陶的少女,她的封建意识和爱情追求间有着深刻的矛盾。元稹对张生的卑劣,非但不加指斥,还赞许他“善补过”,有严重的思想缺陷。但由于故事生动,流传很广。在西厢故事的流传中,经过了很多修改。

北宋时期苏轼门下秦观毛滂都写过《调笑转踏》,篇幅短小,但已含蓄地表达了鄙夷张生同情莺莺的感情倾向。赵令?用[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歌咏过莺莺和张生的故事,也表明了同情莺莺,谴责张生的鲜明态度。这些对原作者观念和态度的修改,为后来题材的改造、甚至再创造开启了思路。后来,不少作家将西厢故事搬上舞台,《莺莺六幺》、《红娘子》、《张珙西厢记》、《崔莺莺西厢记》、《西厢记》等等戏剧都曾流行一时,但都未能流传下来,只有董解元创造的《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保留了下来。但王实甫《西厢记》是在董解元作品基础上再创作的结果。

董西厢》结构宏伟,情节富于变化,它把原作不足三千字的传奇改为五万多字的说唱文学作品,扩充为包含十四种宫调的一百九十三套组曲的有说有唱的长篇,全书分为八卷。卷一:“引辞”至“老夫人莺莺做道场”,卷二:“孙飞虎率兵围普救寺”至“张生献解围策”,卷三:“白马将军来援”至“红娘请张生鼓琴”,卷四:“张生鼓琴”至“跳墙受责归舍闷卧”,卷五:“张生梦见莺莺”至“酬简幽会”,卷六:“老夫人拷问红娘”至“张生廷试及第”,卷七:“张生赋诗报喜”至“郑恒离间张生来会”,卷八:“张生睹物兴悲”至“崔张团圆”。

它彻底改变了故事结局,把一出始乱终弃的悲剧改成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纠正了原作认为莺莺是“尤物”和称许张生始乱终弃的行径为“善补过”的封建观念。并增添了佛殿奇逢、月下联吟、闹道场、张生害相思、莺莺问病、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许多情节。同时,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人物形象也立体丰满了起来,不再单一刻板。因为这许多改动,崔张的故事在传奇性之外,又多了反封建这一主题。

董西厢》描写了书生张珙和相国千金崔莺莺之间曲折感人的爱情故事。书生张珙上朝应试赶考,途经普救寺,遇上了前来为亡父追荐的相国千金。二人一见钟情。但是,莺莺已有婚约在身,被许配给了表兄郑恒。叛军孙飞虎率部包围寺院,提出娶莺莺为妻的无理要求。张珙挺身而出,下书白马将军解围。崔母原答应能退兵者可以娶莺莺,但事后又后悔,不愿将女儿嫁给又穷又没势力的张珙。莺莺对其母甚为不满,愤怒反抗。在聪明机智的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张珙与莺莺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崔母发现二人的私情后,逼着张珙上京赶考,不取得功名就不能回来见莺莺。两个有情人挥泪洒别,张珙到京考试,一举及第,衣锦荣归,终于与崔莺莺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全书以崔、张两人同老夫人的矛盾为主线,交错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方式表现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性格发展,同时巧妙地穿插其他人的活动,使故事发展丝丝入扣。尤其在故事紧要关口,故意盘马弯弓,迟回不发,惯用“忽来红娘”、“蓦地出聪”的转换写法,在山穷水尽之际,别出一段烟波。如第一回写张生随喜普救寺,突然“瞥然一见如风的,有甚心情更待随喜,立挣了浑身森地”,本来可以自然过渡到“惊艳”,但作者故意提而不发,而加上几句说白:“当时张生却是见甚的来?见甚的来?与那五百年前疾憎的冤家正打个照面儿。”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波澜曲折。

张生和崔莺莺是作者饱蘸赞美之笔塑造出来的爱情形象。在《董西厢》里,崔莺莺不再是受尽委屈而只能寄哀婉于尺牍诗柬的柔弱人物,她的自许婚事和大胆私奔都相当大胆,作者着力表现了她的勇敢抗争和大胆追求。同时,细腻生动地揭示了她的个性特征。崔莺莺是个长期幽闭在深闺的少女,邂逅张生后,爱情在她心中萌生,而母亲食言之后,她开始怀疑母亲曾教诲过她的闺训和礼教所规定的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决心自己来追求爱情。但是,她走出这一步不仅要冲破封建家长的层层防范,更要克服自己心理上的不安和动摇。这从书中的几个细节中可以看出:莺莺既致简给张生约会,又赖简,既希望张生采取主动,又惧怕落入被遗弃的结局,既利用红娘传书递简,又惟恐红娘走漏风声。

从“赖简”到“酬简”,莺莺终于冲破了礼教对自己的束缚。后来私情败露,她更是矢志不移,态度甚至比张生还坚决,她认为爱情胜过功名,这种认识是纯情的也是超尘出俗的。而张生则再也不是那个始乱终弃的薄幸郎,他是个志诚专一天真可爱的清贫书生。他想方设法接近莺莺,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大有锲而不舍的劲头。他一介书生,却想追求相府的小姐,门不当户不对,又无媒妁之言,这种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的执着表现了张生“狂”且“呆”的性格。他第一次见莺莺就迫不及待地表白“并不曾娶妻”,在普救寺解围之后,相国夫人变卦食言,他又气又恼,却不敢发怒。莺莺约他相会,他爬墙过去,却被莺莺训斥了一通,哑口无言,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张生的性格。同时,又通过他状元及第不忘旧情的描写,赞扬了张珙“魂梦儿不离蒲东路”的爱情态度。当然,他身上也免不了有封建文人轻狂庸俗的成分。

红娘在《董西厢》里却成为一个活跃人物。这个下层奴婢热心地为崔张奔走,勇敢机智地向老夫人斗争。她身上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幽默和斗争精神。她出于成人之美的高尚品德,出于对老夫人食言的正义抵制,对崔张爱情由冷眼旁观转而热情赞助。她是作品中对封建家长制最有冲决力量的主要形象。作为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代表,老夫人这个人物也相当真实可信。她用封建传统思想来爱护女儿,却给女儿带来禁锢,她处处替女儿打算,却阻碍了她的幸福,她信奉礼教,但彻底败在充满青春活力的爱情手下。她的失败在所难免。在我国文学史上,《董西厢》是第一部把自由爱情当作主题并细致曲折地写出了它的全过程的成功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赞歌。

书评

它的文学成就也很高。董词善于叙述,无论景物点染,气氛烘托还是情节发展都挥洒自如。如莺莺和张生在长亭分别后,作者用[黄钟宫]一套九支曲子来刻划莺莺的心绪,就十分成功。作者还善于提炼民间活泼生动的口语,吸收古典诗词里的句法和词汇,写成朴素而流畅的曲词,如写莺莺相思:

[黄钟宫·出队子]滴滴风流,做为娇更柔,更人无语但回眸。料得娘行不自由,眉上新愁压旧愁。天天闷得人来彀,把深思都变作仇,比及相对待追求,见了依前还又休,是背面相思对面羞。

将莺莺既爱又怨,既爱得大胆又爱得羞涩的矛盾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致,呼之欲出。再如长亭送别

[黄钟宫·尾]马儿登程,车儿归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离得远一步也。

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西厢记》虽出唐人《莺莺传》,实本金董解元。董曲今尚行世,精工巧丽,备极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当是古今传奇鼻祖。”于此可见一斑。

董西厢》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情节不够集中,有的人物性格不够完整。如兵围普救寺一场,兵马厮杀占了六分之一的篇幅,处理不当。再如张生有时软弱,有时又显得太世故。此外,还有部分庸俗色情的描写。但是,这些也不能掩盖全书的卓越成就。

《董西厢》有明刻本数种,人民文学出版社凌景诞校注《董解元西厢记》以闵遇五刊《西厢六幻》为底本,参校多种版本翻印而成。

董西厢》问世后,影响巨大,它所开创的青年男女幽期密约,反抗封建家长,最后大团圆的结局,被后人多次重复创作使用。许多优秀作家如汤显祖曹雪芹等都从中吸取养料,后代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也受它的启发。这种巨大影响,给封建统治者造成了恐怖。明清两代的卫道士都诬之为“诲淫”之作而一再加以禁毁,最大的一次禁毁是在清代同治年间丁日昌对该书的查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