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3 00:59
《走路上学》是由彭家煌、彭臣执导,彭臣编剧, 丁嘉力、阿娜木龄、曹曦文、陈奕妃等主演的儿童剧情片,于2009年10月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瓦娃是一个7岁的傈僳族孩子,奶奶病在床上,妈妈要照顾一家老小和田里的农活。他和姐姐娜香两人没有别的玩伴,陪伴他们的只有一条叫明明的狗。他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但因为常有人掉落湍急江中,或溜索受伤,所以妈妈坚决不让瓦娃过江,买盐打酱油的事情,也都由姐姐承担。妈妈要瓦娃等外出打工的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
终于,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瓦娃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后来他又几次过江趴在墙外看其他小伙伴念书,玩游戏。没想到,聂老师给娜香送来一双红雨鞋时,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无意中被妈妈知道了。妈妈大发脾气,瓦娃只好答应妈妈和姐姐:姐姐把雨鞋给他,他就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聂老师在商店里碰到娜香,她给瓦娃买鞋了一双新鞋。娜香十分高兴,赶着给弟弟送鞋,在过江时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从此,瓦娃对于溜索有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并再不敢上溜索一步。
6个月后,腊登乡第一座“爱心桥”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下,顺利建成,瓦娃终于得以第一次走路上学。在初春的阳光里,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俩手牵手,小鸟一般从桥上飞过……
(剧照图册中图片来自新浪娱乐)
《走路上学》题材来自《南方周末》的一篇封面文章“飞索求学”
。作者采写了家住云南怒江边上的孩子们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上学的真实故事。彭家煌和彭臣兄弟俩看过报道后深受震撼,于是彭氏兄弟到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实地考察后,决定将孩子们的故事拍成电影。
彭氏兄弟重新编写剧本,并开始到处找投资,但是遭到拒绝,无人投资。没办法,他们只好自己投资1000万元资金启动这部电影的拍摄。
在创作初期,《走路上学》本来也可以有另一种走向,在听取了电影节副局长张宏森的意见之后,彭臣最终选取“阳光下的苦难”这个角度。彭臣说,这样做是想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更为博大的力量,苦难永远不会是生活的全部主题。
2008年3月3日,剧组在怒江六库举行了开机仪式,随后即进入拍摄阶段。为了还原故事拍摄的真实性,剧组不远千里来到怒江,多次四处采风、探景,最后将拍摄的主场景搭建在了怒江江东的峡谷脚下。
(幕后花絮图册中图片来自走路上学官网、新浪娱乐)
主题曲《一路》
作词:彭臣
作曲:刘子豪
演唱:成龙
编曲:中央爱乐乐团
演员们质朴而灵动的表演令影片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扮演姐弟的两个小演员丁嘉力和阿娜木龄,丁嘉力扮演弟弟瓦娃,阿娜木龄扮演姐姐娜香,片中姐弟俩真情流露的感人细节充斥在整部电影之中,温暖而隽永。……《走路上学》的风格平缓克制,注意细节的真实细腻,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姿态来展露导演的感情,镜头简单扼要,但是震撼的效果却丝毫没有打折扣,细微之处也处理得细腻而有味道。影片以原汁原味的构思、独特的儿童视角,谱写了一曲人性最纯美的爱。在简单之处见繁复,繁复之中见统一,作为彭家煌、彭臣兄弟的处女作该片能有这般至纯至真的情感与力度,实属不易。(新浪娱乐)
该片并非纯粹为了感人而感人,而是别有寓意的传递了一种励志信息,这是诸多同类型电影中所欠缺并逊色的,那些关于青春、叛逆、倔强、无畏,以及为梦想争取和拼搏的精神,无不令人振奋鼓舞。(深圳新闻网)
全剧最震撼一幕,出现在姐姐坠入怒江的一瞬间,但电影没有表现母亲和老师在出事后的呼天抢地。湍急的怒江依然在流淌,只是母亲彻底呆傻了……随后配上的电影音乐,极富云南民族特色,一咏三叹,像在招魂,又像在送行,令全场观众泣不成声。(深圳晚报)
本片先后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出访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叙利亚、波兰、越南、朝鲜、印度、韩国等13个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参加文化交流展映活动。
2010年6月22日,深圳市文明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走路上学》“爱心观影”活动,影片的部分票款,将捐赠给影片拍摄地——云南怒江,建设“爱心桥”,帮助“溜索上学”的少数民族学童实现“走路上学”的梦想。该活动还增设为第五届“七彩年华·深圳市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活动季”的重点活动,在深圳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
由《走路上学》编剧、导演彭臣撰写的《〈走路上学〉电影笔记》于2011年由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由作者的片场日记整理而成,披露了影片的幕后故事。大量原生态照片真实记录了怒江两岸的的风土人情。
《走路上学》中的道具“溜索绳钩”和宣传海报,入选了深圳博物馆(新馆)展出的《深圳改革开放史》大型展览,陈列在深圳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展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