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23 19:54
台名。在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故甘泉宫中。《史记·孝武本纪》:“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天子为塞河,兴通天台,若有光云,乃下诏……”《汉书·武帝纪》:“﹝元封﹞二年冬十月……作甘泉通天台。” 颜师古 注:“通天台者,言此台高,上通於天地。《汉旧仪》云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三辅黄图·台榭》引《汉武故事》:“筑通天台於甘泉,去地百馀丈,望云雨悉在其下,见长安城……元凤间,自毁。”
《通天台奏汉武帝表》(陈·沈炯)
臣闻桥山虽掩,鼎湖之灶可祠;有鲁遂荒,大庭之迹无泯。伏惟陛下,降德猗兰,纂灵丰谷。汉道既登,神仙可望。射之罘于海浦,礼日观而称功;横中流于汾河,指柏梁而高宴。何其甚乐,岂不然与?
既而运属上仙,道穷晏驾。甲帐珠帘,一朝零落。茂陵玉碗,遂出人间。凌云故基,与原田而膴々;扶风馀趾,带陵阜而茫茫。羁旅缧臣,能不落泪!
昔承明既厌,严助东归;驷马可乘,长卿西返。恭闻故实,窃有愚心。黍稷非馨,敢望徼福。但雀台之吊,空怆魏君;雍丘之祠,未光夏后。瞻仰烟霞,伏增凄恋。
2015年,考古人员完成了甘泉宫遗址8平方公里范围的无人驾驶机拍摄及2平方公里1:2000地形图测量,普探面积40万平方米、重点勘探面积10万平方米。发现围绕一号、二号墩台分布的5处大型建筑遗址以及多处遗迹现象,包含夯土基址150处、柱础石177个、石砌基址6处、踩踏面4处、鹅卵石散水3处等。
考古人员最终确认了众多建筑遗址围绕的中心处一号、二号墩台是汉武帝时修建的所谓通天台。
根据对二号墩台的考古工作,发现其为高约15米的三层夯土台基结构。底部平面长方形,南北长74米,东西残宽57米,高2米至4米;中部近似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残宽36米,高4米至6米;顶部近似方形,南北长21米,东西残宽20米,高4米至5米。
在二号墩台(通天台)的三层台基上,共发现柱础石18处,东侧、北侧发现曲尺形的石砌基址,给后人想象甚至重构汉武帝版“通天台”提供了重要资料。
确认了汉武帝倡导建立的“通天台”,为“仙人文化”的中国人提供了新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