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8 22:27
《金石萃编》是一部金石学著作,一共一百六十卷,清人王昶著,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年),以著录历代碑刻为主。汉以前按原来的篆、隶书摹写,汉以后用楷书。总计石刻达一千五百余种。铜器铭文仅十余则。碑文按秦到宋、辽、金的时代为序编次,碑文后附有散见于各金石书、文集中的有关题跋,最后是编者的考释、案语。凡文散见多处者,采用旁注以记其全,篆隶及古文别体字,都摹其点画,加以训诂,题于额阴两侧。
《金石萃编》是中国清代的关于金石学的著作,为一部石刻文字和铜器铭文的汇编,所收资料以历代碑刻为主,共达1500余种,铜器和其他铭刻仅有十余则。年代从秦到宋、辽、金。所收碑刻文字之多,在其前或以后,都还不曾有过。书的体例是,题目下注明碑刻、器物的尺寸和存处,汉以前的按原来的篆文或隶书摹写,汉以后的用楷书,碑文之后附有见于各金石书或文集中的有关题跋,最后为编者的考释或按语。参与全书编纂工作的有朱文藻 、钱侗二人。道光、咸丰时,为此书作补编、续编者有好几家,其中以陆耀遹的《金石续编》21卷为最著,共收从汉到宋 、辽、金、西夏的石刻文字400余种,另外还有铜器、钟铭等十余种。书的体例和《萃编》一样,只是在许多条之后又有陆氏的题识。1918年,罗振玉刊印《金石萃编未刻稿》3卷,其中收集元碑80种。此稿为王昶未竟之作。罗氏印此稿是为补《萃编》、《续编》补录元碑的空白。
《金石萃编》是一部金石学著作,一共一百六十卷,清人王昶著,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年),以著录历代碑刻为主。汉以前按原来的篆、隶书摹写,汉以后用楷书。总计石刻达一千五百余种。铜器铭文仅十余则。碑文按秦到宋、辽、金的时代为序编次,碑文后附有散见于各金石书、文集中的有关题跋,最后是编者的考释、案语。凡文散见多处者,采用旁注以记其全,篆隶及古文别体字,都摹其点画,加以训诂,题于额阴两侧。同时,详细记载碑制的长短尺寸,标明行数、字数。
《金石萃编》是我国古代著录历代石刻较为完备的金石考古学专著。收录唐代碑铭最多,共七十八卷,其次是宋代碑铭,共二十九卷。与王昶编撰的初意相符。《金石萃编》收录的碑铭,对元代修的宋、辽、金三史起到很好的补正作用。如《萃编》中的崇宁三年(1104年)《元祐党籍碑》、《元祐党籍碑姓名考》、《元祐党籍碑本末》、《李屯田劝农示》、《义田记》、《山河堰落成记》等都是很重要的史料。此书还反映了王昶治学严谨、不迷信古代、不盲从古人的特点。如对《岣嵝碑》定为禹刻这一陈说,韩愈、刘禹锡等人历来深信不疑。王昶经过考证后,认为它的真伪“今亦究无确证”。又如河南汲县出土《比干铜盘铭》,墓主究竟是商比干还是汉比干,王昶也不作定论,仅予以客观介绍。
王昶(1724—1806年),字德甫、兰泉、琴德,号述庵,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少聪颖非凡,博学善文,体貌修伟。尤擅长音韵训诂之学。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军机司员上行走、刑部山东司主事、大理事卿、副都御察史、陕西按察使、刑部右侍郎等。青年时代起即注意收集商周青铜器和历代石刻拓本。宦游所至,苦苦搜求各种石刻碑铭。
澳门大学图书馆藏批校本《金石萃编》一部,有吴荣光、翁方纲、黄本骥、何昆玉、汪宗衍等清代金石名家批语数千条,批语以校订文本为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考察“澳大本”的文献内容,不仅有助于《金石萃编》版本及金石学家相关情况的了解,亦对认识清中叶以来金石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嘉庆十年(1805年)刻成的《金石萃编》,成为清代金石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一部巨著,学者争相批阅,或校其文本,或补其不足。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金石萃编》有五种版本:清嘉庆十年刻本、清嘉庆十年刻同治十一年补刻本、清光绪十九年上海醉六堂石印本、清光绪十九年上海宝善书局石印本、民国八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其中嘉庆十年刻本就有国家图书馆藏龚橙校注本、李慈铭校注本以及湖南图书馆藏周寿昌批校本三种。澳门大学图书馆藏吴荣光、翁方纲等名人批本亦是《金石萃编》研究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