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

更新时间:2024-11-07 02:03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罗纳德·哈伍德编剧,阿德里安·布劳迪艾米丽雅·福克斯托马斯·克莱舒曼埃德·斯托帕德、穆琳·利普曼、弗兰克·芬莱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2年5月24日戛纳电影节首映,同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

剧情简介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钢琴家》根据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斯皮曼是20世纪30年代纳粹占领时期,在波兰电台和咖啡厅圈子中知名的钢琴家。1939年9月,当华沙遭受野蛮轰炸时,波兰电台没有了播音员的声音,只有一个年轻钢琴家弹奏着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后,广播恢复,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钢琴家——斯皮曼。其间斯皮曼逃脱了去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命运,而是流落在华沙街头,在犹太人聚居区挣扎求存,用琴声抚慰每天生活在恐惧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国军官的帮助下,斯皮曼终于等到了纳粹被赶走的那一天,而那个军官自己却死于战俘营。

导演波兰斯基波兰斯基出生于法国,但在二战爆发前两年与父母一起前往波兰。他表示一直想要拍摄一部描述大屠杀事件的电影,但始终在等待最好的剧本,最终他在这部回忆录中找到了这个令他感动异常的情节。他希望他拍出来的电影最大可能地接近于事实,而不是那种典型的好莱坞风格电影。

演员选择

美国男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谈到自己揣摩钢琴师一角的经过时表示,自己是在伦敦的报纸上看到此片的广告去应征,选角的条件是要会弹钢琴,阿德里安·布劳迪本来就会弹琴,在大学还上过钢琴课,最终抓住机会成为此片的主角。阿德里安·布劳迪表示,自己是勒紧了裤带来扮演瓦拉迪斯劳的。他认为该片的本性让他觉得有巨大的责任要演好这个角色。导演让阿德里安·布劳迪饿一段时间,坚持要他减掉大量的体重,那样他们就可以从那几场饿肚子的戏开始拍。而那位令瓦拉迪斯劳得以生存的德国军官由德国演员托马斯·克莱兹曼扮演。对于他在该片里的表演,他认为得益于波兰斯基的许多帮助。

制作发行

制作发行参考资料

影片评价

《钢琴家》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它轻轻抚摩钢琴师忧郁的面庞,紧张关注着满街的尸首,冷静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生命如此甜美,又如此脆弱。影片当中缠绕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流转着一幕幕真实的存在主义生死剧。(《南京晨报》评)

该片中,席皮尔曼虽然在各种朋友、陌生人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但在那群人里,人性并不都是单纯的、伟大的。《钢琴家》所展示的是,在只剩下恐怖、孤独和本能的“乱世”里的众生相,环境究竟如何塑造人,让人获得成长或者扭曲,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超出观众们的想象。而更可贵的是,影片镜头极度冷静、客观,回避了所有控诉和煽情。(《中国科学报》评)

《钢琴家》的人物众多,在战争中表现出各种行为,深刻表现了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表现。战争摧毁了世界,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都在这种绝境中凸显出来。(搜狐娱乐评)

《钢琴家》所呈现出来的是一部浓缩的犹太人受难史。作为犹太裔的导演,波兰斯基并没有过分夸张和宣泄自己的民族情绪,反而用极其克制、客观的镜头冷静的展现那段悲惨的历史,观众与钢琴家的视角保持一致,与他一道东多西藏,在残酷的环境里求生,体验战争之殇。(时光网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